劉東玲
摘要∶素質教育模式下,我國教育不再只關注學生的學科素養,同時也加大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當前社會日益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當前學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不僅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同時也使家長倍感無奈和痛苦。家校聯合是教師與家長共同承擔學生成長責任的教育模式,目的是讓學生充分享受來自家庭和教師的共同關懷,體驗教育帶來的歡樂,讓學生有安全感、滿足感和幸福感。因此本文首先對當前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進行簡要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家校共育的新模式探索路徑,希望通過家校相互協調密切合作,更好的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發展。
關鍵詞∶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班級管理、新模式
一、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Selden M等學者認為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包括家庭、學生自身因素、社會以及學校等方面,其實造成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是學校和家庭,其中家庭更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傷害,但是很多家長卻沒有認識到。其次就是學校,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加強學校的德育教育,但很多學校的德育工作一直都是形式大于實質,認為德育工作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科成績,依然以教學質量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這種做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家校共育新模式的探索路徑
家校合作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開展?從哪些方面入手?不同的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靈活確定模式,在這其中應注意從不同途徑來確定不同的教育模式。
(一)開展家長教育活動
想要開展家校共育新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轉變家長的觀念。通過開展家長教育活動,更好的去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讓學校在教育教學方面收到更好的效果,從而取得家長的大力支持。同時也促使家長以身做則來教育自己的子女,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更同步協調。
(二)家長參與教育教學
構建家校共育新模式,就要讓家長也參與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來。要使家長參與到教育教學,方式可以多樣。比如可以發揮家長會的作用,在我國多年的教育過程中,學校召開家長會的目的意在與家長溝通交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更好的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家長會理應成為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溝通心靈的橋梁和紐帶,成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媒介。
從某種程度上說,家長會往往被開成了“告狀會”,成績或表現不好的學生被教師當眾數落,家長會感到沒有面子,長此以往,家長不愿參與家長會,甚至還會對家長會產生恐懼心理,無法發揮家長會的橋梁作用。因此教師應當更新觀念,積極探索新時期家長會召開模式。如以下幾種有效的家長會模式:對話研討式、展示式、講座式、聯誼式等。這種形式的家長會讓家長會成為多方互動交流、平等對話的平臺,這種熱烈平等的對話讓大家暢所欲言,消除心的隔閡,成為家長和孩子互相再認識的平臺。
(三)建立多種形式的溝通渠道
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進步,也促進了人們交流的緊密,因此在構建家校共育新模式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利用自身資源構建多種形式的溝通渠道,例如可以開辦一個網站,在網站上同步發行學校近期的工作計劃和作息時間,以及一些活動的舉辦。同時可以在網站上建立家校共育板塊,家長可以對學校的一些政策提出意見,同時也可以為學校的政策出謀劃策。
另外當前很多班級都開通了班級群,教師要發揮班級微信群的作用,教師可以經常在班級群分享學生的學習動態,讓家長能夠了解學生在班級的活動。此外可以開設“家長加油站”論壇,就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棘手問,使家長更全面參與孩子的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水平,進而有效形成家校共育新模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讓身心更健康的發展。
(四)構建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班級文化對于學生們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這種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班級文化特有的教育功能能夠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從而凈化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通過利用班級文化,來培養學生們的健康心理,帶領學生走向全面健康發展之路。
總結∶
綜上所述,在今天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了影響教師正常開展教學工作和學生正常學習的主要阻礙,因此構建家校共育新模式已經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相關教師要積極探索家校共育路徑,有效凝聚家校合作的力量,為學生的學習構建良好的家校環境,班級氛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邵明霞. 積極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J]. 兒童大世界(上半月),2017(1):35-38.
[2]李欣. 家長學校新模式:"幸福種子"家長聯盟主題沙龍[J]. 意林·兒童繪本,2020(39):75-76.
本文系廣州教育學會教育科研2020年度課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三維一體”方法研究》(課題編號:KTLX1201930485)的成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