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錢晨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的鄉村振興戰略[1]。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人才瓶頸的重要舉措”[2]。
鄉村振興的實現不僅要依靠廣大農民辛勤勞作,更重要的是培養一批懂技術、心思活絡、敢拼敢沖、愿意扎根農村的新型人才。城鄉客觀上的巨大差距使村莊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離開村子、留在城里工作,而經濟上的不自信帶來他人對農村和農民的偏見和歧視。要從政策和輿論上讓本土農民和出身農村的大學畢業生切實感覺到農村發展,要讓農民成為懂技術、高收入、值得受人尊重的職業,改變人們對農民的固有認知和偏見。這樣不僅能吸引廣大農村大學生留在農村,甚至能抓住更多城鎮專業人才的目光。
新型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農業和相關活動獲得收入,從事農業相關的職業,其基本要求包括掌握一定的農業技術和擁有農業領域的專業知識、精通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現代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具備現代農業所需的技能,借此獲得高收入并擁有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潛力,是新農業區別于舊農業的幾點關鍵。
2016 年,國內新型職業農民已達1401 萬人,比2015 年增加10.15%。由《2017 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相關數據可知,新型職業農民數量持續增加,2017 年新型職業農民總數已達1 500 萬人[3]。新型職業農民年齡層次正逐步優化,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45 歲及以下年齡占比54.35%,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30.34%,與過去相比有所優化。16 個省份登記在冊的新型職業農民相關機構數目達324 個,49.69%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入鄉村互助社、和鄉鎮企業建立關系或者與高校開展合作,專業化水平逐步提高。
新型職業農民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對經濟發展起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利用新技術,采取新方法,轉換新思路,依托當地優勢資源,和當地企業聯合行動,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對周邊農戶起到以點帶面的積極作用,帶動村民實現共同富裕。
廈漳泉區域生產總值相當于福建省的51%,是沿海一帶經濟潛力最大的貿易區。廈漳泉區域市場經濟發達,有完整的農產品交易鏈,當地市民對高品質農副產品有較高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
2019 年廈門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城鄉居民平均收入水平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居民消費上漲3%;經濟總量5 995.04 億,較2018 年增長7.9%,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分別為2 493.98 億元和3 474.57 億元,增幅顯著;一二三產業結構比重為0.4∶41.6∶58。
2019 年泉州市政府報告指出,該市經濟總量增長8%,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民營經濟發達,人民幸福相關指標均衡增長。
2019 年漳州市政府報告指出,地區經濟總量預計完成4 725 億元,增長7.5%;城市常住人口平均自由支出收入39 090 元,增長8.6%;農村常住人口自由支出收入19 950 元,增長9.7%;城市和農村常住人口收入差距日益縮短,擁有較高的消費沖動。
漳州第一產業占主導地位,農業現代化程度高,是著名的“國際鮮花之都”“閩都水仙花之鄉”。漳浦的荔枝、楊梅、蘭花生產卓越全球,世稱“金漳浦”,可將漳州地區作為農產品的生存基地。泉州以第二產業為主,民營產業是其核心競爭。泉州可將漳州收購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價值。廈門旅游業發達,其第三產業居福建省首位,致力于發展高新服務產業,城市化水平居福建省第一,是國家經濟特區之一。廈門可作為廈漳泉區域農產品銷售的主要市場。廈漳泉區域農民既可立足所在城市的工業優勢,側重本地產業優勢發展,也可利用其他兩地優勢工業進行強強聯合、互補互利,最終達到協調發展,促成共贏。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一大問題是缺乏大批年輕高素質人才。廈漳泉區域人均受教育程度高,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眾多,義務教育實施良好,效果卓著。安土重遷觀念深入人心,廈漳泉區域大學生大多愿意留在當地城市就業生活,這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儲存了大批人才。
2015 年廈門選送188 名村民參與成人教育,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試點。2015 年12 月發布的《廈門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和扶植方法,摸索相配套的扶植政策以及與之掛鉤的建制。廈門開設了新型職業農民專題教學班,組織培養新型農業種植戶、漁業工作者,取得一定成效。
2014 年漳州將原先的“陽光工程”項目升格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更加注重促成新型職業農民從“培訓”到“培育”的轉化。截至2016 年,漳州完成新型職業農民認證255 人次。2017 年,漳州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 450 人次。
2018 年以來,泉州劃撥中央、省級財政補貼款1 165 萬元,在泉港、石獅、晉江、南安、惠安、泉州臺商注資區等9 個主要農業縣區開辦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和經營主體領頭人輪訓工作。
當前廈漳泉區域培訓教師多來自省內農林高校、農業技術學院以及省外一些大中專院校。培訓教師在教學上擁有豐富的經驗,農業知識儲備充足,但生產實操不足。在實際培訓過程中,農民不僅需要了解最前沿的農業技術和理論,還要格外重視生產實踐。應當提高師資力量,引進一批在一線從事農業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2015 年發布的《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大力培育農戶家庭農場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實施意見》提出,截至2020 年底建設家庭農場2 000 家以上,每年規劃撥款專項資金100 萬元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和鄉村實干精英的扶持項目,規劃培養300 名家庭農場主和300 名鄉村實干人才,人均1 666 元。《2020 年廈門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采購方案》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總預算在人民幣60 萬~80 萬元,計劃培訓人數1 000~1 200 人,平均每人培訓費用600~666 元。各地培訓計劃不同,支出也不同,而培訓支出和當年經濟形勢存在不穩定性,培訓資金不足將導致課程的數量、質量和后續跟蹤學習無法保障。
目前廈漳泉區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依然處于摸索階段,在實踐中發現一些機制存在不適應、不搭配的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績效管理的安排方面有不合適的地方,如培養中理論較強、農民接受能力差等。盡管廈漳泉區域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給予較大的支持力度,但要建立完善的機制還有很長一段路。
第一,政府應提高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重視程度,建立相關管理者能力評估體系和獎懲制度,確保認真開展培訓工作。第二,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法規,給予支持。通過大數據管理,將政府機構、學校、企業的資源協調起來,確保高效開展培訓。第三,資金使用應在制度保障下進行,嚴格審批管理,使資金使用透明化,確保資金使用效果。
政府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方案,逐步建立系統的培訓機制,組織適當的師資隊伍,提供靈活的培訓內容。第一,努力促進新型職業農民政策宣傳,做好農村年輕勞動力思想工作,將年輕人作為培訓首選目標。第二,加強與地方農業研究機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業大學的合作。第三,開發多元化培訓模式,加強與相關農業企業的合作,共同創造實踐培訓基地,加強學習實踐。
第一,應在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獲取外部信息的便利性,逐步改變舊思想,打開新思路。第二,改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創造有利的環境,讓更多青年留在農村。第三,完善激勵制度,改善農村干部選拔制度,組建精通農業技術、熱愛農業勞動、喜歡農民的干部隊伍,激發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