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筱
(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辯證自然觀、綠色發展觀、生態權益觀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重要思想,對于不斷完善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產生源自于人與自然矛盾不斷凸顯的現實,是對人類錯誤的生態觀念所造成的自身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的思考。在生產力不斷發展進步的現代化進程中,原先困擾著城市、大工業區等產業集中地區的環境問題,也開始蔓延至鄉村,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生態文明、社會發展與人民的發展緊密聯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不斷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建設人文美、產業美、生活美的美麗鄉村。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證自然觀強調的是自然界的優先性與人的主體性關系。首先,自然界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基礎,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受到自然世界的約束和限制,不可能凌駕并獨立于自然界之上,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其次,人類通過自身的能動作用不斷對自然界進行目的性的改造,最基本的是獲取生活和生產資料;再次,在人與自然不斷進行互動交換物質、能力與信息的過程中,使得自然界成為了人化的自然界,同時也使人類社會成為自然化的人類社會,兩者在相互作用下共同前進。但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卻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使得矛盾越來越尖銳,恩格斯曾對此發出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2]這啟示人們既不能放任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無視自然界的保護與修護,也不可無視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這才是平衡人與自然關系可持續發展的體現。
鄉村是農民的鄉村,在我國是農業大國的基本國情下,從而出現了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思想觀念較落后、農民生態觀念淡薄、缺乏保護自然資源和傳統鄉村文化意識、缺乏長遠目光、可持續性生態道德水平較低等問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所以促進鄉村振興的現實發展,提高農民生態道德水平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提高農民生態道德水平,就要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進行“加工”解讀,而不是形式化的傳播,需要轉變成為農民可以聽懂和接受的語言,將其與農民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對典型事跡進行分析解讀,對榜樣人物進行獎勵和宣傳,切勿落于形式主義,耗費巨大反而導致農民的抵抗情緒得以生長蔓延。思維對行動具有指導作用,而農民作為助力美麗鄉村鄉風建設和推動鄉村振興的最前沿動力,提高了農民生態道德水平,提升了農民個人素質,主動投身于美麗鄉村的建設,對鄉村振興的實現具有重要價值。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推進,出現了大量農村勞動力不斷轉移出農村、留守務農人群數量出現嚴重不足、結構不合理以及整體職業素質偏低等問題。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與培育以及相應的隊伍建設,不僅可以更高效地提升留守務農人員的農業生產水平,將其勞動力高效地轉化為勞動產品從而實現增收,同時也可以吸引一批高素質人才回流反哺鄉村。對于解決農村空心化現象、人口持續流失導致缺乏后續發展動力的難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培育職業農民,并且進行隊伍建設,首要的就是培育,針對不同的群體、不同的特征開展特定的形式、針對性的內容與適合的方式進行教育,以提升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能,從而對職業農民的鄉村生態觀和農業生態觀進行全面、系統、長效性的培訓教育,增加職業農民對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理解和把握,并以實際指導工作,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擁有一批高素質、高道德、高技能的職業農民隊伍,從而成為有效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描繪出美麗鄉村人文美的現實畫卷。
馬克思認為,不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勞動是有害的勞動。“依我說來,勞動本身——不僅在它目前的條件下,而且一般地說只要它的目的僅僅在于增加財富——是有害的、造孽的。”[3]農業生產勞動作為人類進行基本生活資料獲取的重要方式,是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最基本的途徑之一,一旦人對自然開始進行單向性的、不合理的物質交換,只求索取而無視自然界自身的承受能力與修復能力,不僅破壞的是自然界人類得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更加破壞了人們自身進行生產生活活動的優質外部環境。
相比較中國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農業的現代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速度,但是也緊跟現代化的腳步,接受著工業現代化的反哺,卻也暴露出其可持續性欠缺的不足。機械化耕作、使用化學肥料、大規模單一栽培都會導致土壤退化;殺蟲藥劑等化學輔助類農業生產產品的不當使用使得害蟲抗藥性增加,而又倒逼生產者大量使用更大藥性的藥劑,如此往復惡性循環;終年不休的灌溉導致澇災、鹽堿化以及地下蓄水層枯竭。而這樣所謂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不僅破壞了自然修復能力,使得土地隨著每年耕作生產而越發貧瘠,更加破壞了人們自身的生產力,使得人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依賴機器與化學藥劑,自身的勞動屬性被束縛和約束。
走可持續的生態農業道路,首先,改變原有的化學農業之路,為了在少量耕地面積上取得更高產量,而不適當地使用化肥、農藥、激素,會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與健康,以及威脅人類基本生產方式即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其次,積極探索發展生態農業的常態化管理監督機制,防止為完成任務而搞園區,又由于疏于管理而荒廢;防止搞空殼要補助,不能進行實干;防止做不切實際的項目而忽視實際效益。再次,要因地制宜發展,這都需要實事求是而不是簡單地對其他地區成果進行復制粘貼,發生不符合當地生產力發展要求,不契合解放人民勞動力需要,不符合土地可持續發展任務,更不適應市場需要的情況。
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指導下的可持續生態農業之路,是對于人類的自然力和土地的自然力進行更合理、更高效、更可持續的利用,要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是在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的社會進程中解決鄉村化學農業問題、土地生態問題,是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農業科學技術是人們對于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中各個環節的客觀規律,以及進行人工干預的持續性認識和總結,對客觀規律(即氣候、土壤等外界自然條件以及農作物自身繁育的自然水平)的認識。隨著直觀經驗的不斷積累和總結,以及生物、化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的不斷深入和進步而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人工干預的方式和內容也越來越合理科學。
現代化的過程包括電氣化、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科學化等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運用與發展,更加涉及對于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生產條件、成果產品所要達到的標準、生產過程的管理等相關性的多方面、多維度的內容。
農業的不斷發展符合社會發展前進的規律,不會因為科技水平的提高與暫時性相對滯后就可以被替代,這是人類最基礎的生產方式,相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農業現代化腳步即使走得慢或者走得不順利,但也是在曲折中不斷前進,不僅發展了現代農業,解放了大量人力,而且也對社會發展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更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收效巨大。但是這并不是農業發展的最后階段或最好形態,而只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形態,仍然需要走新型道路,緊跟時代步伐,要實現轉型升級,針對諸如水利、自然科學、機械化等重點問題運用更科學、更生態的方式方法予以完善和轉型,從而成為助力美麗鄉村產業現實實現的有力支撐。
人們的生態權益生來就有,伴隨著每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死亡的一生,不是誰賦予的,但是卻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不斷被侵犯與損害,在隨意亂排亂放的工廠旁邊、在滾滾黑煙的煙囪下、在五顏六色的河岸上、在重金屬超標的田埂間,人們的安全用水、健康呼吸、綠色飲食權益被侵害,這不僅不能保障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是無法保障健康與安全。馬克思最追求的是人的解放,絕不是生態權益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就可以實現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絕不是在生態權益被嚴重侵害的前提下可以實現的。保障人的生態權益并保護其不受侵害便是在農村建設中需要高度重視的,不單單是保護環境的問題,更是契合廣大人民生態權益的問題。在農村建設中要以人的生態權益為基礎,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更要重視美麗鄉村的建設,而不是形式化、復制式的美麗鄉村建設,應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并且與改善人居環境齊頭并進,真正做到尊重與保障人的生態權益。
隨著經濟發展腳步的大踏步前進,大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的改變也對環境造成了較于以往更大的壓力,自然環境的自身修復遠不及被污染的速度,嚴重影響著人們生活居住環境的體驗。在鄉村的發展進程中,由于農業活動的發展使得土地貧瘠甚至土地荒廢現象產生;對于水資源的濫用和浪費嚴重威脅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勞作;一味追求經濟發展而引進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更是為鄉村生活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霾;鄉村的土地貧瘠、水資源污染嚴重、空氣惡化,都影響鄉村居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也制約著鄉村建設和可持續性發展。
首先,要看到農村資源廣泛而豐富,可利用的有效空間很大,如何有效認識其資源優勢,整合并合理規劃從而充分利用資源,不僅可以避免資源濫用和浪費,也可以發掘其價值屬性并轉化為符合市場價值的產品,實現資源有效利用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其次,應對農村居民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性加以改善,對于污染性較大、不規范的生活習慣加以規范,鼓勵使用更加清潔環保的生活原料,但是要做好前期的引導與基礎設施建設,要做到環保生活原料的有效利用,減少農村居民的生活成本。再次,對農村生活污水、北方農村取暖采暖、生活垃圾的集中處理等一系列公共服務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由于分散和自行排放處理而浪費資源與污染環境。
建設美麗中國是在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并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當人們的生活水平從溫飽線上掙扎的艱苦中解脫出來,開始對生態權益的重視得以顯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成為可能。建設美麗鄉村,首先,要重視的是農村空間結構、房屋布局的不合理現象,解決因為農村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農村舊居的坍塌與空心化、新屋的規劃布局不合理、土地荒廢與濫占等空間布局問題,就要用長遠的發展眼光對農村土地使用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布局。其次,要重視基礎設施以及配套建設,這是改善人居的重要舉措,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環節。再次,要確保耕地土地肥力,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富饒而不是更貧瘠的土地資源;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治理,確保生活用水、農業用水、企業用水的合理分配,更要對生活污水、企業污水進行合理的處理;合理引進企業,拒絕高污染的,迎接生態型的服務型企業,還鄉村以清澈的藍天[4-5]。
建設中國特色美麗鄉村,解決鄉村中人與自然關系失衡現象,恢復綠水青山好空氣的生態宜居的鄉村生活,是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經之路,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較高形態的契合形態。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美麗鄉村,繪制一幅美麗鄉村生活美的唯美畫卷。
以辯證自然觀、綠色發展觀、生態權益觀助力解決鄉村振興中的農民問題、農業問題以及農村問題,著重發揮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指導作用,提高農民生態道德水平,建設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走可持續的生態農業之路,走新型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增強農村污染防治,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建設中國特色美麗鄉村,不斷完善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注重生態文明與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緊密聯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促進人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斷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實現,建設人文美、產業美、生活美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