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燕,鄭書宏
(1.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河北 衡水 053000)
農業發展始終是我國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基,關乎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隨著改革開放逐漸深化,鄉村振興戰略等被陸續提出,農村地區的各類型農業產值連年上升,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逐漸提高。
在此背景下,農村地區的經濟體系轉型升級工作均需依賴農業信息化技術的輔助。由此可見,針對農業會計信息化進行相關研究,對穩定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形勢、推進農村地區經濟建設的體系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中央在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方略時強調借助經濟、技術及環境等方面的優化,徹底改變農村地區經濟落后、技術落后、環境落后的整體局面,積極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近年來,國務院相關部委針對推動農村地區實現農業穩定發展的多項規定內容以及多個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村經濟發展納入國家的發展計劃,旨在進一步縮小各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優化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的基本戰略構想?,F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如下。
第一,GDP 方面,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化落實,國內經濟發展突飛猛進。20 世紀80 年代我國的GDP總量為3 650.16 億元。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0 年我國的GDP 總量為1 015 986 億元,依據可比價格統計計算,比2019 年增長29 471 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的占比依次為7.7%、37.8%以及54.5%。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結構體系以農業經濟為支柱性產業,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農業經濟發展速度逐漸落后于其他產業。
第二,就總體而言,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落實使農業經濟得以復蘇。改革開放前,我國的農業生產總值不過1 000 億元水平,2020 年12 月,我國農業生產總值已增至71 748.23 億元。
第三,產業結構方面,畜牧業、養殖業等產業發展增速有所回升,但種植業的整體增速仍較緩慢。改革開放早期,種植業的整體規模約占總量的80%,林業不到5%,畜牧業約占15%,養殖業約占6%。截至2010 年,種植業降至60%以下,林業增量約為1.5%,畜牧業約上升至35%。
第四,人均收入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農村地區的人均收入顯著增長。20 世紀80 年代農民人均收入不足200 元,2020 年農民人均收入增長至17 131 元。但就實際情況而言,城鄉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仍在不斷增大,且差距增速逐漸加快。相關數據顯示,20 世紀80 年代,城鄉人均收入差額約200 元,2019 年城鄉人均收入差額達26 338 元。
第五,農作物產量方面,20 世紀80 年代,全國糧食產量約3 億t,棉花約2 200 萬t,油料約520 萬t。截至2020 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66 949.20 萬t,玉米產量約為26 067 萬t,稻谷產量約為21 186 萬t,豬肉產量4 113.33 萬t,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畜牧業發展增速明顯。
第六,農村工業、服務發展方面,20 世紀80 年代,鄉村地區的外部融資總量逐漸增長,以集體單位與個人的固定資產投資為主要增長點。國家統計局2020 年12 月10 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20 年的糧食播種面積為11 676.8 萬hm2,相比于2019 年增加了70.4 萬hm2,漲幅為0.6%;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為5 734 kg/hm2,與2019 年比較增加了13.9 kg/hm2,漲幅為0.2%;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6 949 萬t,相比2019 年增加了565 萬t,增長幅度為0.9%。
就上述內容可知,農村經濟發展環境日趨向好,農民收入水平逐漸增長,農業糧食產量規模逐步擴大。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地區勞動力逐漸流失,城市地區的勞動力總數逐漸增多,且這一趨勢日漸明顯[1]。
在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我國農村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與整體增速逐漸提升,各類農業作物總產量連年提高,對農業會計信息化的需求日益明顯。在農業經濟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對各類經濟數據的統計分析,直接影響到推進農業經濟轉型升級的規劃工作,對供給側改革工作的部署規劃形成連帶作用。
在大力推動農村經濟轉型過程中,各類經濟形式發展越發迅速,產業融合的趨勢越發明顯,在積極提高農村地區農業總收入的同時,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也提出新的要求,以保證農村地區經濟收入的科學利用,助力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積極開展農村地區的會計信息化建設工作,有利于優化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輔助農民積極了解市場的實際需求,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建設,拓展農業產業創新增長的新渠道,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總量的規?;瘮U增。通過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動政府積極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從頂層實現農村經濟的規劃調整,緩解城鄉人口流動問題,促進鄉村經濟建設的規?;c產業化發展,切實落實鄉村振興戰略[2]。
隨著農業經濟發展形勢的逐漸好轉,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與農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存在斷檔現象。相比于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模式,現階段農業的發展模式逐漸趨近于市場化運營。就實際而言,現階段的農業會計信息化仍停留在早期階段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無法順利開展轉型升級工作。
2020 年,我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21 557 億元。受農業貿易全球化發展影響,市場的農貿產品種類逐漸增長,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未根據實際發展情況調整農村信息化產業建設,可能導致農村地區的會計信息化工作落后于整體社會發展。
就現階段鄉村會計核算工作的進展情況而言,農產品成本核算的整體效率較為低下。農村采用實物地租方式,由農民自主對承包地進行生產經營,手續完成后,通常由承包者為農戶規劃種植方案。
承包者主要開展基礎管理和對各個農業作業環節開展對應的成本核算工作,由于數據信息過度集中,無法對農戶形成有力支持。農戶在獲取重要信息渠道方面受到限制,無法實現對需求產品的整體預測,導致各項種植規劃工作開展困難,存在較大的經營風險[3]。
在數據測算方面,多類型渠道獲取的數據在可信度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實際生產活動中,農民自主開展的農活數據測算工作整體表現出信息誤差大、數據精度不滿足相關標準等問題,使得農業會計信息的可信度較低。
另外,由多部門聯合監督農業責任區域生產作業的制度易導致整體會計數據失真,對各類農業產業的數據統計工作造成影響。
開展農業生產需滿足多項外部條件,各類極端外部條件因素出現后可能導致農業經濟遭受嚴重損失。在缺乏相關設備以及計算統計能力的背景下,農民對各階段數據的采集整理能力較弱,各類農業產業的會計信息統計工作難以落實,無法滿足相應的會計信息質量標準。
積極落實信息服務體系的完整化工作可為農戶提供必要的會計信息。結合現階段市場經濟的主要規律可知,相關單位還需將權責發生制擴散到農村地區,并對產生的會計信息數據開展完整、全面的記錄工作,通過會計處理提交完整會計信息,確保各期費用、利潤等情況能夠得到真實反映。例如在各類農機具的挑選采購過程中,相關人員應錄入農機具的檔案信息,詳細標記采購的相關數據,校對多方信息渠道。
應將各類農業生產工具的采購并入整個會計檔案體系中,實現對整個采購實用流程的全方位管理,并結合科學會計分析方案進行統一處理,切實反映出各階段生產流程的整體效費比數據,進而在后續生產過程中對各類生產規劃進行定向優化。
積極完善會計信息服務體系,有利于上級部門全面判斷農村各級產業發展的整體情況,調整優化農村地區的一二三產業,幫助農村地區落實產業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工作[4]。
在核算方面融入會計信息化理念是實現成本高效核算的主要途徑,積極強化成本核算有利于優化農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整體管理結構。通過各類農業生產的原始數據憑證,合理運用科學高效的會計分析方法,統計各類基礎性會計數據資料,明確整個農業生產的成本信息數據。就當前經濟環境而言,積極開展成本核算工作,有利于優化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整體收入水平。就實際工作而言,具體工作還需結合實際產業的具體特性,確保各類成本核算工作到位,為不同的農業產業提供成本預算,為成本核算的具體歸類奠定基礎。
在單項農產品成本核算方面,通常涵蓋基礎物資費用及人工費用。精確的成本預算工作,可有效規避各類收益核算問題,以此實現產業結構的精確定位。可通過對不同農業產業的核算規劃,根據實際對象設置明細賬進行費用歸集,精確核算各類具體數據,還需詳細統計單位成本、單項價格和整體盈虧。
結合農產品的整體銷售流程,通過成本核算期進行確認,對早期的資金投入到后期的整體資金收益進行完善的成本計算,以此來實現對生產成本的精準控制。在成本優化方面,需要進一步結合本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詳細分析運營投入、營業外支出以及期間費用等數據,將關聯生產經營的金融活動歸入收益性支出中并計入當期損益,剩余部分則歸入資本性支出,直接沖減利潤總額[5]。
切實提高會計信息可信度,要求鄉村農業會計人員制定控制體系制度,調整、優化會計信息披露,確保各類基礎性數據信息的可信度。根據農業生產的規劃,相關部門需在現有基礎上優化會計信息披露制度,詳細規劃各類責任制度的具體范圍。通過分配專業的管理部門,詳細劃定審計人員的職責范圍,推動監管制度的發展[6]。
就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而言,科學責任體系是保證數據可信的前提,有利于推動企業的高效發展,協助會計信息完整披露。借助會計信息披露的優化工作,進一步提高合作社的會計信息管理工作,確保信息披露內容的及時、準確、完整,并基于上述披露信息開展對應的財會工作[7]。
在鄉鎮地區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框架內,應要求在基礎的數量和金額等數據信息外,公開資產類型、折舊計提、生產條件等信息,確保會計信息完整性。在內部管理方面,企業需針對現行的內部管控制度進行優化調整,注重培養人才的個人素質,針對各類突發問題構建對應的早期處理方案,同時做好處理預案的披露工作。
在農業會計信息化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應針對農業會計信息的現存問題及潛在風險制定對應的優化方案,積極落實農村地區的會計信息化建設工作,拓展會計信息的獲取渠道,同時規范鄉鎮農業企業的信息披露制度,積極強化鄉村會計人員的信息化工作能力。結合當前市場環境的諸多特征,構建適用于本地農業發展的會計信息服務體系,將會計專業知識真正滲透進農村,提高鄉村會計信息化服務意識,穩步推進農村經濟步入新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