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晨
蘇州大學附屬張家港醫院腫瘤科,江蘇張家港 215600
胃癌在惡性腫瘤疾病中非常常見, 該疾病的發病率正隨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逐年上升, 患病群體以中老年人為主,且男性發病率較女性更高[1]。 由于該病在發病初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 少數患者會出現嘔吐、惡心等癥,因此很多患者在確診時已經處于晚期狀態,造成最佳治療時機的延誤[2-3]。 現階段對于晚期胃癌患者實施的臨床治療方法多以化療為主, 不過由于化療藥物類型繁多, 雖然在對患者治療時都能夠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 但是長時間的使用容易導致其機體出現不良反應,對其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再加上長期用藥會造成機體耐藥性的的出現, 同樣會對臨床療效帶來影響[4-5]。 隨著醫學研究的逐步推進,人們發現利用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胃癌能夠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該藥屬于內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中的一種,可對腫瘤新血管的生成產生有效的抑制作用, 為進一步探究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該文回顧性分析2015 年11月—2020 年11 月該院收治的60 例晚期胃癌患者的基本資料,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收治的60 例晚期胃癌患者的基本資料,分組以治療方法不同為原則,在此方式下患者被平均分為兩組,組別設定依次為治療組、對照組,每組各 30 例。 治療組 30 例中,男 18 例,女 12 例;年齡30~73 歲,平均(50.26±3.12)歲;乳頭狀腺癌 16 例,黏液腺癌5 例,印戒細胞癌3 例,其他癌變6 例。 對照組患者 30 例中,男 19 例,女 11 例;年齡 31~72 歲,平均(50.34±3.20)歲;乳頭狀腺癌 15 例、黏液腺癌 6 例、印戒細胞癌4 例以及其他癌變5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并于知情書中簽字確認。 同時該次研究已經征得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并審核通過。
對照組在此次研究中應用替吉奧進行治療 (國藥準字 H20100150,規格:20 mg/粒);具體給藥方法及劑量為: 若患者體表面積在≤1.25 m2, 則用藥劑量為40 mg/次,每日早晚各1 次;若患者體表面積介于1.25 m2~1.50 m2之間, 則用藥劑量為50 mg/次, 每日早晚各1次;若患者體表面積在1.50 m2及以上,則用藥劑量為60 mg/次,每日早晚各 1 次。 連續使用 2 周,停藥 1 周,以3 周為一個治療周期。
對治療組患者施以口服替吉奧的同時, 配合阿帕替尼(國藥準字 H20140103,規格:250 mg/片),具體給藥方法及劑量為:于餐后 0.5 h 口服,250 mg/次,1 次/d。若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出現相關不良反應或其他癥狀時,需要將用藥劑量進行適當減量調整,或停止用藥。 兩組患者治療周期一致,均為連續2 個周期,同時在完成2 個周期的診治以后,觀察其治療效果,并做出分析比對。
組間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變化情況、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治療滿意度情況。 ①生活質量評分:主要包括4 個維度,分別為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認知功能,該指標通過生活質量評分量表評價獲得,分值范圍在0~100 分之間,分值結果與患者生活質量之間呈正相關,評分結果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優。②臨床療效:評價內容主要分為4 項,若經過治療,全部靶病灶完全消失,包括靶結節和非靶結節在內的全部病理淋巴結短直徑下降幅度在10 mm以下,將此種情況下的評價結果視為完全緩解;若與基線水平相比, 患者在治療后其靶病灶直徑之和下降30%及以上,則評價結果為部分緩解;若以此次研究中對全部靶病灶進行測量后,直徑之和的最小值為基準,其直徑之和相對升高≥20%,則評價結果為進展;若患者靶病灶增加程度既沒有符合進展水平, 減小程度也沒有到達部分緩解水平,而是處于兩者之間的狀態,則評價結果為穩定。 總有效率=完全緩解占比+部分緩解占比+穩定占比。 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高血壓、蛋白尿、骨髓抑制以及惡心嘔吐等。 ④治療滿意度情況: 該質指標主要通過采用該院自擬問卷調查表的方法評價獲得,問卷內容共計包括25 個條目,每個條目應用4 級評分法,即單項分值范圍在1~4 分之間,總分值范圍在25~100 分之間。 根據分值結果,將評價內容劃分為3 項, 依次為十分滿意 (分值介于85~100分),一般滿意(分值介于60~84 分)和不滿意(分值介于25~59 分),總滿意度=十分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的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均明顯升高, 且治療組評分結果升高幅度顯著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組別治療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軀體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心理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社會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63.16±2.51 62.98±2.48 0.279 0.781 85.69±2.33 73.54±2.42 19.810<0.001 62.49±2.72 62.63±2.64 0.202 0.840 86.02±1.49 73.46±1.55 31.997<0.001 63.14±2.45 63.28±2.30 0.228 0.820 85.54±2.49 74.28±3.02 15.757<0.001認知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62.50±1.14 62.71±1.25 0.680 0.499 84.55±2.46 73.66±2.82 15.939<0.001
治療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更高 (93.33%>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治療組治療總滿意度顯著較對照組更高(96.67%>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總滿意度比較[n(%)]
臨床惡性腫瘤疾病中,胃癌的占比相對較高,該病具有極高的死亡率。 根據臨床相關數據研究結果顯示,胃癌患者在發病早期的診斷率較低, 很多在確診時已經處于晚期的狀態[6-7]。 現階段,臨床對于此類患者常采用的治療原則主要遵循以下幾點: ①根據患者患病情況的不同, 從而遵循個體化差異特點制定出針對應診療方案,在各項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早實施手術綜合診療[8-9]。 ②若患者病情已經發展到晚期狀態,或同時出現較為嚴重的并發癥, 已經能無法通過根治性手術治療進行切除時,則在對其實施診治方案的制定時,應當盡量爭取對其采用姑息性切除治療, 促進后續綜合治療工作的開展[10]。 ③若患者已處于胃癌晚期的狀態,且無法通過手術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 則在對其實施臨床診治工作時應當積極選擇綜合治療方法, 使之生命得以有效延長。
目前對于胃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來講, 雖然根治性手術是唯一一種能夠將患者完全治愈的手術方式,但是由于很多患者在發現是已經是胃癌晚期, 因此無法應用[11-12]。此時需通過化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對于晚期胃癌氟尿嘧啶類藥物是主要的化療藥物,其中以替吉奧最為多見,該藥屬于氟尿嘧啶衍生物中的一種,是一種復合制劑,包括吉美嘧啶、替加氟以及奧替拉西鉀[13-14]。 在對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 能夠對胃黏膜產生良好的保護作用, 使之消化道毒性產物的生成能夠得到有效抑制, 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逐漸發現其存在著較大的藥物副作用, 若患者長時間服用還能夠導致腫瘤細胞產生耐藥性,對臨床療效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15]。 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 逐漸發現當化療方式無法滿足臨床治療需求時, 通常會采取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的方式進行治療能夠對患者生存質量帶來積極影響[16]。而阿帕替尼便是其中一種典型藥物, 該藥由我國自主研發制成, 不但能夠對腫瘤信號傳導產生一定的阻斷作用,同時還能夠有效防止腫瘤組織血管中再生[17]。 再加上該藥物本身就是活性前體, 在患者機體中應用后不需要經過肝臟的代謝便可直接激活, 因此當患者服用后,能夠在其機體中直接發揮積極的治療效果。 另有相關研究報道顯示,該藥在對晚期胃癌患者進行治療時,能夠對纖維蛋白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進而可對其臨床效果帶來積極影響。
該次研究結果表明, 治療組患者臨床總療效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 70.00%(P<0.05), 這與畢志彬等[18]在相關研究中提出觀察組90.1%高于對照組60.8%(P<0.05) 的結果一致。 說明通過運用阿帕替尼進行治療,能夠進一步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 此外,該次研究中, 治療組生活質量評分以及治療總滿意度均較對照組更高(P<0.05),說明該方法能夠對生活質量進行良好改善,患者對此更為滿意;同時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通過接受阿帕替尼治療,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對于緩解患者機體痛苦能夠帶來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針對晚期胃癌患者實施臨床診治時,通過采取阿帕替尼進行治療能夠對其臨床治療效果帶來積極影響,同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表現,加之聯合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相仿,患者可耐受,安全性、滿意度相對較高, 因此對提升生活質量同樣具有重要有意義,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顯著,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前景廣闊,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