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豪杰 羅姝妍 丁娜妮
摘要: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給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如何將自媒體與第二課堂相結合,解決以往思政課堂存在的問題,提高思政課堂教學效率,引領學生思想,是新時代思政教育的思考方向。
關鍵詞:自媒體 第二課堂 思政教育改革 媒介素養 高等院校
近年來,有關思政課程體系改革的討論熱度持續上升,立足于全國高校思政課堂改革大背景之下,是否改?如何改?誰來改?這些都引發了思政工作者們的思考。在這場思政改革熱潮之中,有關自媒體運用與第二課堂改革的命題,正在引發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綜觀國內一些高校,在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的探索和研究上,都經過了數年的改革實踐,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可行的大學生思想引領體系,但專門針對自媒體背景下第二課堂作用于大學生思想引領路徑的系列研究尚缺乏,這正是本文探討的關鍵問題。
一、高校思政教育之重要性與發展前瞻
我國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始終是我國高校工作的重點內容。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一重要講話不僅成為新時代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方針,還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力圖在新時期開創我國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宣言書。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不僅充分凝練升華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相關精神和成果,補充完善了許多細節部分,還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了實處,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進程中的一次有益探索。
自黨的十九大以后,應運而生的一系列關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實踐正在有序進行:無論是全國教育大會的成功開展,還是“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改革的持續推進,無不向我們展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重要性與光明發展前景。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關于以往思政課堂的反思
中國教育的課程改革有史可考的起源.來自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彼時8月份教育部頒發了中國第一份教學計劃《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此后,我國大規模的教育改革前后共計有八次。當前的思政課程改革,正是包含在中國教育第八次大規模改革工程之中進行的。但一些高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效用。
1.課堂氛圍欠佳。
不同于其他課程,在一些學生的認知中,思政課程是理論化、思想化、高度化的代表。一些學生,逐漸形成了“不易學”的思維。在教師層面,課程改革尚未深入時,一些思政教師存在“備課教案連用多年”“課程設計一成不變”“缺乏課堂交流互動”等問題,引發了后續的課堂氛圍欠佳。
2.缺乏縱深設計。
當前,思政課程,缺乏相關的縱深設計。既在思政教育進行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興趣培養手段,又在課程結束后缺失諸如討論會、評論會、辯論會等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學習活動。基于此,近幾年來,國內越來越多思政教育工作者,開始研究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徑轉變的相關課題。
3.教學方式單一。
在以往的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通常是教師依靠豐富的知識儲備與深厚的研究經驗,在課堂上通過書本授課鞏固自身的主導地位的。自媒體時代,學生可以很方便地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習得知識。不同渠道獲取的信息通常會帶給學生不同的感受,但這給以往課堂的地位帶來了沖擊,也對老師的權威發出了質疑和挑戰。在思政課程中,相關線上教學的缺失問題由來已久:過于依賴經驗,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思想最活躍的網絡缺席,既無對學生關注焦點的了解,又無在網絡上對學生思想的適時引導,導致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自媒體發展概況與媒介素養培養
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了《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報告顯示,至2018年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其中手機網民的數量和規模達到8.17億,全年新增網民5663萬。新一代年輕人,基本都習慣通過網絡自媒體,學習各種知識、參與熱點討論、探求潮流資訊。但自媒體在快速發展、擴充知識、開闊視野的同時,也存在問題。網絡上的錯誤言論,可能被無限放大并且迅速傳播,青年學生的思想不免受到負面影響。
在網絡文化良莠不齊的今天,一些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媒介素養:不甚了解基礎的媒介概念,難以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因此,要促進自媒體的健康發展,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關鍵在于媒介素養的培養。在合理的外部監督機制下,學生要學會甄別網絡信息,學會攝取優質信息,正確發布和傳播信息,自覺參與維護良好的網絡自媒體環境。
四、思政教育第二課堂的發展現狀
“第二課堂”,是相對于以往課堂教學的一個概念,不僅是對以往課堂內容的拓展和延伸,還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提高。單就思政課程而言,第二課堂在打破學生固化思維、調動學生課程積極性、打開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等方面皆具有良好前景,但現階段也存在一些不足。
1.內容較單一,缺乏豐富的活動設計。
習近平同志曾強調指出:“社會實踐、社會活動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在眼下的思政第二課堂體系中,重點涉及思想引領工程的往往只局限于主題講座、學生干部培養、馬哲學習會等,內容較單一,且難以提高學生參與度。我們更需要以激發興趣、改變觀念為主要目的的,學生喜聞樂見并易于接受的第二課堂。
2.專職教師參與度不高。
在目前國內普遍忽視第二課堂建設的大背景下,一些思政教師只抓傳統教學,忽視了對思政第二課堂的相關探索研究。但是傳統課堂所遇到的阻力是顯而易見的,對第二課堂的廣闊新天地鮮有問津著實不應該。此外,一些思政教師即使參與了第二課堂,往往只作為“指導老師”,這對于學生的思想引領、興趣激發十分不利。
3.不易嫁接課內知識。
當下,一些高校的第二課堂是以鍛煉和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的的,并著力于發揮學生自主性、創新性。這種指導思想運用在社團活動、團學建設等一般意義上的第二課堂中并無不妥,但對于思政第二課堂來說,讓學生在第二課堂中發現馬克思理論之于實踐的重要意義,才是思政第二課堂的魅力所在。這一點,恰好是目前思政第二課堂中最欠缺的。
五、基于自媒體背景下的第二課堂對學生思想引領的路徑研究
二十一世紀初,一元與多元價值觀存在矛盾和沖突,高等教育的目的已不只在于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建立一種新的文化,包括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這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引發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思考。優化改革思政課程,結合新媒體技術下的信息傳播特性,著力于開發自媒體背景下的思政第二課堂效用,并將其作用于學生思想引領工作。筆者針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以下構想。
1.思政課程接入互聯網,融入學生話語體系。
信息社會,互聯網不僅是社會輿論的放大器,還是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的集散地,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時下,微博、抖音、微信等平臺,都已成為年輕人的重要輿論場,自媒體的運用,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日漸常態化。思政教育不能故步自封、堅持傳統授課思路,而是應該緊跟潮流接人互聯網。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密切關注網絡熱點并對其抽絲剝繭,探索理論框架與熱點素材的有機融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才能更好地融入學生的話語體系,為思想引領創造條件。
2.創造思政網絡自媒體,合理監督并引導思想。
自媒體發展之迅猛誠然可嘆,但在信息傳播的限制空間逐漸被打開之后,各種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都可以快捷方便地進入網民視野,影響社會的有效監督。例如一些青年在“微信”里尋求彰顯自我的同時有可能不加辨別地接受錯誤思想。比如在“微信”中,一旦某個“跟隨”者眾多的用戶產生不良動機,并通過其影響力左右他的“跟隨”者之觀念和言行,就可能在社會上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根據筆者2019年下半年在溫州高校做的抽樣調查表明,超6成的學生黨員微博用戶表示對于感興趣的話題會進行轉發。因此,在網絡新媒體技術普及應用背景下,高校要充分發揮網絡思政的教育作用,打造網絡思政平臺,對大學生中的一些錯誤思想及時進行引導。
3.充分發揮思政自媒體平臺的第二課堂作用。
我們在研究自媒體時代思政第二課堂發展建設的過程中,總的思想路線應該是:深刻認識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意義,不斷發揮自媒體之于大學生思想引領的巨大現實作用。具體而言,首先,要在網絡第二課堂的不斷互動和交流中,把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為通識教育然后提升為能力教育并最終提升為綜合素質教育。其次,要將學生的閱讀興趣及關注社會熱點事件的熱情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最后,思政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并積極設計活動多樣、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致力于在網絡平臺互動參與中強化學生的政治思想意識。
自媒體時代第二課堂作用于大學生思想引領的路徑研究,總的來說,就是要通過自媒體互動平臺,搭建以“學生信息的存儲器”“時政信息的播放器”“思想引導的路由器”“師生情感的交換器”“榜樣教育的顯示器”為范式的學生思想引領媒體平臺。只有完成這樣的體系建設,才能使思政教育成為與時俱進的教育、深入人心的教育、意義深遠的教育。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精華版節選[DB/OL].中國知網,https://kns.cnki.net/ke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9&filename=HLWT201908002&v=InCt9x4296LKdjgmo7dGUVHIWjVFtDYEMdJYDOiYgplaJnP9Kt8TDBNleoovQEBr.
[2]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5-7.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2017-2-27.
基金項目:溫州醫科大學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YBJG2019009)。
基金來源:2020年溫州市基礎性科研項目(82020027)。
通訊作者:丁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