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健樂
摘要:足球是一項以腳為主,控制和支配球,兩支球隊按照一定規則在同一塊長方形球場上互相進行進攻、防守對抗的體育運動項目,并且因足球運動對抗性強、戰術多變、參與人數多等特點,故被稱為“世界第一運動”,因此,在青少年學習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推進足球課教學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并且還有助于活躍學生思維。小學生群體好動且好奇心重,故其對趣味性事物具有天然的探索欲望,從而其可被有效調動學習興趣,進而學習效果得到較大提升。為此,教師應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重視足球課程的趣味性教學策略探究。
關鍵詞:足球;小學生;體育教學;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034
新課程改革進程逐步推進,教育各方要求學校重視科目間的均衡發展,避免學生偏科現象,從推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小學體育課程便是保障小學生群體身體素質提升以及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途徑,為此,學校及教師應重視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小學體育課程涉及較多的運動形式,足球教學便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其主要教學任務并不是將學生培養成技巧高超的足球運動員,而是引導學生簡單了解足球運動形式以及技巧、鍛煉身體協調性、掌握團結合作的技巧以及增強思維靈活性,因此足球教學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學習興趣是學習質量的保證,教師應尋求合適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推進其學習成效的提升。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目標自主創設的,具有較強的渲染性,從而可以為學生營造有趣且輕松的學習氛圍,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質量的重要基石,只有保證學生的興趣集中在課堂中時,才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率。為此,教師應在足球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集中于課堂學習中,例如,教師創設激勵式教學情境,講解“腳尖墊球”技巧,首先教師簡單講解“墊球”的動作要領,并且要求學生自主練習,其次教師開展男子組與女子組的墊球比賽,男子組與女子組的前三名可以獲得下節課免去課前跑圈的獎勵,由此激發學生自主深入學習墊球技巧的興趣,最后教師鼓勵未獲得名次的學生,并且在下節課再次開展比賽,獎勵進步較多的學生,由此創設激勵式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欲望的產生。由此可見,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推進其主動學習課程知識,進而促進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并且實現教學成效的不斷提升。
二、巧用趣味游戲,提高足球技巧
游戲包含競爭與合作,因此其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比賽進程中自主實踐運動技巧,從而增強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為此,教師應在講解足球技巧時,運用趣味游戲,例如,教師在講解“帶球跑”這一技巧時,首先講解并展示“帶球跑”的技巧與要領,隨后要求學生在十至十五分鐘內自主練習,其次教師開展“帶球障礙跑”的游戲形式,設置二十五米的距離,并且在此段距離內放置圓錐,要求學生在帶球跑的過程中繞過圓錐,此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帶球跑”這一技能的熟練掌握與運用,并且有助于學生掌握“過人”這一實踐性技巧,最后教師結合學生在障礙帶球跑的游戲中展現的不熟練的部分以及難點,再次針對講解,引導學生查漏補缺,從而推進學生全面掌握課程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感知游戲趣味性的基礎上鍛煉足球技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由此可見,教師巧用趣味游戲,有助于推進學生技巧的提高,從而保證有效達成教學目標,進而促進教學成效的不斷提升。
三、適時開展比賽,引導學生參與
比賽是體育運動中常見的形式,與他人比賽、與自己比賽,才可促使參與者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心態的逐漸平穩,因此教師應重視在體育教學中適時引入比賽形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但是因為足球所需場地較大,時間較長,因此在開展比賽時教師應注意把控比賽規模,例如,教師可開展“點球比賽”,其不需學生較長時間、較大范圍的跑動,首先,教師先講解足球射門時應如何發力,以及如何運用假動作迷惑守門員等具體步驟,從而拓寬學生對“射門”這一技巧的理解,其次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六組,每一組選定守門員,隨后開展兩兩小組的比賽,進球多的一組為獲勝組,獲勝組可獲得教師獎勵,最后教師結合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點以及掌握不牢的點,開展針對性講解活動,由此為學生答疑解惑。由此可見,教師適時開展比賽,一方面有助于引導學生參與比賽中,從而調動其學習課程內容的熱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在競爭中激發自主學習意識,兩方面共同推進趣味性教學策略的實施。
綜上所述,首先足球課程教學對小學生群體的身體、心理及思維發展都具有較大影響,其次小學體育課程是推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其次小學生對趣味性的追求是根源于其天性的,教師應針對這一特點制定教學策略。為此,教師應正確認知小學體育課程中的足球教學的意義,結合學生群體特點,采取趣味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王雯浹.淺談如何增強小學體育足球教學的趣味性[J].考試周刊,2019(87).
【2】何滿倉.淺談小學體育足球教學趣味性的探討[J].新課程,2016(28):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