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陽
摘要: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搖籃,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對學生成長有著重要作用。而植物景觀既是校園環境中的獨特構成,也是校園文化理念的彰顯方式。在對中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期間設計實施校園植物調查學習活動,滲透校園植物文化,不僅能夠起到宣傳校園文化和助力學生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作用,而且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生命觀、環境觀,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生活態度。
關鍵詞:校園植物調查;校園文化;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371
作為坐落在美麗的延安洛川上的一座中學,我校十分重視對校園植物景觀的建設。在園林設計方面,我校形成了“點上成景,線上成蔭,面上成林”的設計特色,形成了延安地區特色性的植被和喬、灌、藤、草相結合的多層次立體結構的特色。豐富的校園植物不僅能夠打造出優美的校園環境,也能為我們引入植物文化教育與探索活動提供了現實的條件和良好的契機。但在對本校學生對校園植物的了解情況的分析中,我們卻發現學生對校園植物文化知之甚少,校園植物文化資源浪費嚴重。為提高校園植物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加深學生對校園植物文化的認知,我們組織籌建了“校園植物調查”活動,希望能夠通過本次植物調查活動,加深學生對校園文化的了解,以校園植物文化中所蘊藏的蓬勃生命力、飛揚的青春與幸福影響學習,助力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立足文化,統籌植物資源
在系統開展校園植物調查活動之前,我們首先要以校園文化為立足點,對校園植物資源進行統籌,深入分析校園植物資源的文化教育價值,分析校園植物調查中的文化彰顯路徑,進而確保本次校園植物調查活動能夠達到彰顯校園文化的活動實施目的。
1.對校園植物及其種類的探究
在針對校園植物文化設計特色探索課程時,我們先對本校所具備的校園植物資源進行了統計和調查。結合植物統計調查結果,我們對校園中現有的植物,如:竹子,白皮松,油松好,華山松,灑金柏,側柏,冬青,黃楊,玉蘭,銀杏,梧桐,月季,龍爪槐,龍爪柳,垂柳,紫藤,木槿,白楊等等分別展開調查,了解與校園植物相關的故事與文化,品味各個植物所代表的精神品質、價值內涵,了解學校建設者在選擇校園植物時寄寓學生們的美好期望,并將這些信息整合梳理,為整個植物調查活動的開展提供資料支持。
2.對校園植物調查目的的明確
在活動籌備階段,我們還對校園植物調查活動的目的進行了明確。本次校園植物調查活動的目的,大致為以下幾點:
(1)改變學生對校園植物文化知之甚少的現狀,挖掘校園植物文化對學生成長的教育提議;
(2)宣傳綠色植物中所蘊含的“寧靜致遠”的校園文化,深化師生對校園文化內涵的感知,對校園環境美的感知,培養學生關心身邊環境的意識和探索身邊環境的能力;
(3)通過具體的植物搜索與調查活動,深化師生對不同植物所代表的文化品質,以及綠色植物身上共有的青春活力、生命力的感知,開闊師生知識視野,陶冶師生的性情。
二、立足資源,組織特色實踐
調查實踐環節是整個植物調查活動推進的關鍵環節,也是關系整個植物調查活動能否展現校園文化的重點環節。為讓校園植物探索能夠很好的彰顯校園植物文化,我們擬定了如下校園植物探索計劃:
1.校園植物搜索
以拍照的方式對校園植物進行搜索與記錄,并通過查閱文字資料對校園植物按照一定順序分類,形成校園植物檔案。
2.植物文化豐富
利用各種方式搜索與校園植物相關的文化,對校園植物檔案進行豐富,深入了解各個植物的名稱、習性特點、文化品格等等;并在進一步了解校園植物文化的過程調整原有分類規則,完成對植物檔案的修訂。
3.校園植物文化展
構建專題調查,通過制作校園植物在線檔案、校園植物宣傳片、撰寫校園植物文化調查感悟、宣傳文案、繪制校園植物文化分布簡圖等多種形式對個人在校園植物文化中所獲得的成果進行展示。立足資源,規范有序的校園植物調查方案為學生成功且深入的感受本校校園植物文化提供了現實資源支持。
三、立足發展,優化實踐點評
點評環節是整個調查活動的收尾環節,也是延伸環節。在校園植物調查探究期間,我們需要以支持學生發展為立足點,實施實踐點評活動,讓校園文化真正成為支持學生發展與成長的內在精神力量。因此,在校園植物調查活動收尾環節組織過程中,我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點評活動:
一是,教師自評。教師以“我的植物觀變化”為主題對個人的實踐收獲進行總結和反思,并從多維度給自己打分;
二是,教師互評。教師相互評價,點評在植物了解和學習的學習表現,查找學習能力漏洞;
三是,社會點評。上傳校園植物調查結果及相關課程開設結果,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展現調研成就宣傳學校文化。
總之,校園植物文化是良好的德育教育、素質教育養料。在之后的校園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將繼續重視校園植物資源優勢的挖掘,以校園植物彰顯校園文化,以校園植物文化的彰顯強化學校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暢.新時代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高考,2019(19):169.
[2]陳輝,劉煜.海南大學芳香植物調查及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8):9778-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