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金曉莉
(作者單位系昆山高新區西塘實驗小學)

年齡、所處環境等因素使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作為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并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尤為重要。教師只有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彌補學生的短板,才能增強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學活動不僅要努力讓學生以達到課程目標為基本要求,更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自己的長處,發現不足的地方則要盡量彌補,從而盡可能幫助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關注學生的差異性,針對不同的個體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
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在把握大方向的同時,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差異性和不同能力水平進行備課。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一道數學題有多種解法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就要盡可能地預設出學生的所有答案,進行差異教學。
例如,一年級數學“求未知加數”中,要讓學生學會計算8+( )=10 這個類型的算式,例題中是以蘋果圖為例,已經放了8 個蘋果,一共有10 個格子,需要得出“還要放幾個”的結論。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就應預想學生會出現三種解決方法:第一也是最簡單的,直接觀察例題圖,將空的兩格放滿就是10 個,所以答案填2;第二則是利用曾經學過的“分與合”的內容,知道8 和2 能合成10,或者10 可以分成8 和2,從而知道小括號里應該填2,這種方法也是相對基礎且大部分學生應該能想到的方法;第三,可能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能想到用相應的減法進行計算,已經放了8 個,只需從要放滿的10 個里面去掉8 個,所以可以用“10-8=2”來計算,這種方法需要學生完全理解題意后進行思考,有點難度。教師通過這道數學題,就能掌握到不同學生的基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學生的差異性,并通過這一差異性確定差異目標。對大部分學生而言,上例中的前兩種方法都需要其掌握,這是可以通過前面所學進行知識遷移的,如若發現有學生一種都想不出來,教師需要給予其特別關注和幫助。少部分能想出第三種方法的學生數學思維較為活躍,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適當提升和拓展。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要接受學生在解決問題能力與理解能力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那些有待提高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寬容與耐心,多給他們展示的機會;對于基礎扎實、思維活躍的學生,可以給他們創設更多表現的舞臺。教師在設計練習時,除了針對大部分學生的能力要求外,還要適當提升創新,幫助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思維,同時也要多關注基礎掌握不夠扎實的學生,慢慢引導,幫助他們重拾信心。
如在教學“20 以內退位減法”時,教師可以先帶著學生復習上學期學習的進位加法,給學困生一個重學的機會,為后面的學習進行更好的鋪墊。在教學“11-9”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思考,讓其不僅要說出答案,更要說出是怎樣想出來的。教師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不同思維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想到9 加2 等于11,也就是最簡單的“想加算減”,教師后來用小棒進行操作演示,學生也紛紛學會了用“破十法”“平十法”進行計算。對于學生的不同思考方式,教師都應予以鼓勵。教師更應該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在一開始的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想出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思維的提升,同時也能對新知加深印象。
在評價學生時,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情況、數學活動中的情感與態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等,都是教師考察的標準。所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潛能進行激勵性、個性化的評價。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對于那些走在前面的學生,教師不能放之任之,要給他們充分機會展現自我,激發他們的潛能,也要更善于幫助他們彌補不足之處,從而使其更好地發展。對有待進步的學生,教師在幫助他們解決自己不足的同時,要多一些寬容和鼓勵,盡量找到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其樹立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每個個體都存在著差異。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珍視學生的獨特個性,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不足,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備課、預設、設計習題等,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在尊重與包容、培養與激勵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各個層次學生的能力,實施有效教學,從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