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邱艷靜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

古詩文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圣賢的個人修養與道德情操。部編本教材收錄的古詩文皆是文質兼美的作品,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教師要深入挖掘古詩文中蘊含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增進學生的道德情感,將其轉化為道德行為,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體驗,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誦讀是學生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能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教師要依托古詩文特點,引導學生選擇合理的誦讀方式,讓他們積極參與誦讀,體會古詩文包含的韻律之美。
例如,在教學《十五從軍征》一課時,教師應讓學生讀出節奏、讀得舒緩、讀出抑揚,使其能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學生只有通過誦讀,才能揣摩古詩文的語言,體會其內涵。
又如,在教學《觀滄海》一詩時,教師應讓學生在誦讀中劃分節奏,在學生劃出“二二”節奏后,教師可提出誦讀任務,讓他們確定詩歌的誦讀情感,并讓學生進行點評。教師應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歌所表達的內涵,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和作者的人生抱負,從而讓學生受到人格魅力的影響。
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個逐漸內化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多種方法向學生傳遞正確的道德觀念,促進學生的情感內化。教師要通過恰當的指導,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得以外化為德育行為,從而實現文章的德育功能。如在學習《送東陽馬生序》一課內容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延伸閱讀材料,讓學生感受學習沒有捷徑,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攀登成功的高峰。教師應讓學生找出宋濂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并讓他們說出自己的解決之道,這也能為他們的寫作提供明確的指向。
教師要開展古詩文的閱讀分享活動,促進學生智育與德育的相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要引領學生參與課外閱讀活動,引發學生的獨立思考,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形成。教師要鼓勵學生參加讀書交流會,讓他們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教師要引領學生閱讀古詩文中的經典作品,拓展學生的知識量,讓學生獲得知識的積累,還能對文章中的道德內涵產生自己的體會。教師要抓住古詩文中的關鍵內容,引領學生討論交流,讓他們分享、交流、表達,發展他們的思維,促進他們表達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學《出師表》一文時,教師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教師可先讓學生說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中“未半”與“中道”的含義,說說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這種危急情況下可不可以不出師北伐等。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能讓學生體會諸葛亮“出師”之“難”,從而感受到他是一個有血有肉、處境艱難的人。又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大家認為愚公是“愚”還是“不愚”?學生對此展開辯論,引經據典,各抒己見。討論交流后,學生能感受到愚公面對困難時不退縮的精神,明白要直面困難,腳踏實地解決困難。教師要把握提問的時機,在學生有疑惑時拋出問題,引發學生的討論、交流,增進他們對問題的理解。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豐富活動形式,加強德育滲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舉辦古詩文名句展示,讓學生搜集、交流、展示,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讓他們感受古人的生活志趣,幫助他們調節緊張的學習情緒,使其能把握生活的真諦。很多學生受影視作品的影響,對古人的生活方式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還原歷史背景。如教學《桃花源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尋找古人的足跡,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古人的環境意識,領會他們的處世哲學。學生通過想象、交流,能從文章中獲得啟示,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德育與生活彼此相融,如果離開了生活的支撐,德育就無從談起,教師要將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學生的德育熏陶,增進學生的德育感知,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
總之,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德育因素,采用有效策略,強化對學生的德育滲透,還要有效滲透愛國主義、道德修養及良好的個性品質等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