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毛慧敏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鄒平市開元小學)
在學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美術教學應同其他學科一樣,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遵循小學生認知,設置合理的德育教育內容,為學生樹立榜樣。另外,教師還需在教學材料準備中滲透德育意識,在美術鑒賞中融入傳統文化,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擁有良好的德育素養。
小學美術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有極為密切的聯系,其教學內容涵蓋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等相關內容。美術學科教學認知中既包含情感認知,又包含道德認知,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讓學生在繪畫中感悟生活、知曉歷史、展望未來。
當前新課標要求小學美術教學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在學習及繪畫過程中擁有審美能力,并傳承我國傳統文化,要求學生在具備感知能力的同時擁有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明確美術教學目標的主次,不能為了滲透德育教育而牽強附會,也不能讓德育教育在授課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小學美術中的德育教育應以藝術形式讓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得以感染熏陶,使其在繪畫中領悟人生的道理。為此,小學美術教師需將美術教學與德育教育結合在一起,把握美術教學過程中的有利時機,然后向學生有目的、有質量地滲透德育教育,以便學生在今后生活中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具備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由于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對事物的認知標準以及看法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小學美術教師應在授課前充分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向不同區域的學生滲透不同內容的德育教育,通過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形式予以實施。在此期間,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思維認知等相關因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教育觀。另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既要注重“言傳”教學的目的性,又要注重“身教”的引導性。因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同教師每天朝夕相處,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教師需把握碎片化時間進行自我學習,提高言行舉止修養,圍繞教學內容拓展人文知識,加深美術學識造詣,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德育教育的榜樣。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廢舊物品,并將這些廢舊物品作為美術教學用具,讓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擁有環境保護意識,減少不必要的鋪張浪費。
美術教學欣賞課是每學期教學的重難點,其主要原因是小學生認知事物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很難深刻理解事物中潛藏的含義。為此,小學美術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美術欣賞時,需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讓學生擁有對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引導學生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對世界著名繪畫作品進行審美,并以自身的德育教育素養對畫中的內涵進行道德評價。例如學習《珍愛國寶—古代的陶瓷藝術》一課,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鑒賞時,應充分為學生講解相關歷史知識,讓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中知道中國瓷器反映了當時世界瓷器制造的最高工藝水平,同時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為學生介紹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陶瓷制造工藝,教授學生欣賞陶瓷藝術相關方法,以此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在陶瓷藝術的感染下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正確認知。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在美術繪畫技能方面滲透德育教育,要求學生在繪畫過程中聚精會神地進行繪畫創作,并在此過程中養成精益求精的品質,學習其他同學繪畫技能方面的長處,彌補自身不足,并在同學之間的相互團結協作中擁有集體主義觀念。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美術實踐也可以滲透德育教育,學生可以通過學校組織的各種節日活動,通過親手繪畫美術作品,真實表達內心情感。例如在國慶節前夕,學校組織有關國慶節的主題繪畫展覽,學生便可以借此機會將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用畫筆繪畫出來,從而體現愛國主義情感。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美術學科教學特點,從各個方面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審美情趣,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為此小學美術教師應嚴格遵循新課改要求,對促進學生素質教育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從而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主義發展需求的新時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