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蓉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隴南市徽縣麻沿中心小學)

情感目標是教學目標的最高目標,意在教會學生鑒賞美,并有效感悟美,而這也是教學情感目標的一部分。散文教學是讓學生學會欣賞散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意境美、情感美的過程,情感升華教學基礎上的審美情操培養,為語文學科承擔美育教育增添了新元素。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散文篇目比較多,散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啟發和升華學生的情感。從散文教學篇目安排的教學目標看,基礎要求是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并把握文章的情感節奏。抒情散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的篇目較多,利用抒情散文培養學生情感,讓學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繪和勾勒的情感框架中,充分感受情感美,完善他們的審美情操,是語文教學中散文賦予美育的又一主要功能。
散文不同于古詩詞,在學習古詩詞時,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概括詩詞抒發的情感,因為古詩詞的篇幅較短。僅從文體和寫作的格局看,散文很特別、零散,如果不仔細閱讀,很難概括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朱自清筆下的《匆匆》,很平淡的言語描述,卻反映出了時光的流逝和一去不復返,作者用一系列景物描繪和襯托時間的流逝,仿佛讓人很不解,但當中所蘊含的情感,似乎真是美得讓人窒息。作者感慨時間流逝時字字珠璣,足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世紀之問—“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首尾呼應,妙不可言。當學生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時,他們也會有一種通感—其實作者所感慨的,也正是學生他們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對作者情感之美的折服便油然而生。
散文給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畫面豐富,當你仔細推敲情感變化時,似乎每一個情感細節都有一幅美的畫面。老舍筆下的《北京的春節》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我安排學生預習課文之后,第二天授課前檢查預習情況時,學生似乎感覺到北京的春節與我們這里的春節沒什么兩樣,甚至有的學生還調侃說,我們這里過春節比課文中所描述的還有意思……但是當我以教學視頻的方式呈現出北京的春節畫面,并示范讀課文時,學生都發出了驚嘆的聲音。這恰恰說明了一個問題,學生在初讀散文時,可能并沒有融入情感地去讀,沒有思考作者筆下所描繪的畫面,更沒有捕捉到散文畫面中的審美素材。所以在散文教學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在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的同時,從文章所描繪的畫面中提取美育元素,并結合情感表達及時整合,引導學生醞釀形成鮮明的審美情操。
散文雖然言語組織靈活,但是抒發的情感其實并不零散,無論是課文講授,還是作文寫作教學,優美的語句總是會讓學生愛不釋手,因為語句的優美不僅在于它讀起來朗朗上口,更在于其蘊含的情感脈脈不語。在講讀《鄉下人家》這篇散文時,對于這些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小學生來說,鄉下的生活并不陌生,但從這篇散文的語言描述中,我們似乎更能發現鄉下之美,更能體悟到大自然給予鄉村的靜謐。文中對鄉下的夏天和秋天兩個季節進行了詳細描寫,平實的語言描述絲毫沒有夸張,體現了作者走進田園、熱愛鄉村的情感和鄉下人家優美的畫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語言進行提煉,對言語加工的過程,也是對審美情感的感知過程。
一篇散文講讀學習之后,學生最大的感受就是基本能把握散文所要表達的情感脈絡,有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有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有仁人志士對家國情懷的歸屬感,有英雄人物對正義的執著追求。無論是哪一種情感,都是源于散文言語與情感之美的有機結合,教師在教學中直截了當地對學生展示出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時,往往并不能立刻讓學生產生情感升華和共鳴,教師應在教學的結尾處,將文中的思想情感同作者的創作背景融合起來,啟發學生置身于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主題中,讓學生在鑒賞情感之美的同時,培養審美情操。如陳淼的《桂林山水》屬于一篇游記性的散文,要讓學生感悟到桂林山水的美,教師必須將學生的情感和審美的視覺帶到課文中,讓其初讀時感悟文字之美,再讀時感悟畫面之美,最終感悟文章的意境之美,并最終通過教師的啟發和情感升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進而上升到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教學的情感目標也在審美情操的培養中隨之實現了。
總之,與其他體裁的課文教學相比,散文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其更注重學生情感目標的培養,學生審美情操培養是美育教育的一項軟工程。通過散文教學培養學生審美情操有其獨特優勢,因為在一篇散文課文中,不僅包括語言的美,還有勾勒的畫面之美;不但有塑造的意境之美,而且包含了情感之美。只有不斷創新散文講讀方法,注重學生審美情操的培養,以學生情感目標的實現為最終目的,才能為學生的審美教育注入情感的活力,才能讓散文教學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