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潘靜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小學校)

長期以來,德育存在“重知輕情”的傾向,在“注入式”教育的影響下,德育也難以改變“授受式”的關系,個別教師以宣講替代心性的修養,學生成為道德規范的被動接受者;個別教師往往注重德育理論的傳授,對學生強調道德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難以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教師要避免“高調式”“走過場”,要引領學生親自體驗過程,在自省中促進他們道德情感的提升。學生也能立足當事人的視角,產生移情性的理解,從個人的處境中獲得對道德的認識。
小學生認知水平與生活閱歷有限、知識儲備不足,他們對道德觀念的理解、行為的辨別等往往依賴于情感的驅動。教師要為學生搭建情感支架,為他們創設真實的情境,吸引他們快速融入角色,以境引情,與文本的情感產生共鳴。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動畫、視頻、圖片等內容,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直觀,使靜態的內容變得動態,實現道德場景的再現,反映事件中蘊含的道德問題,引發學生對道德問題產生深度的思考。教師可以運用情景劇等方式,引領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從中獲得道德教育。教師也可采用游戲等方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他們從游戲中真實感受道德。
情感可以感染他人,讓他人產生與之相類似的情感。教師是引導者,以自己的美好情感去影響學生,給予他們理解、信任、關愛,能讓他們獲得情感的滋潤、心靈的慰藉,從而以情引情,讓他們在愉悅的心境下對道德價值觀念產生心理的認同。教師要挖掘教育活動中的情感內容,融情其中,為學生提供一個“情感場”,實現情感的融合、思維的交會、心靈的共振。
教師要關注學生表情、肢體動作的變化,在捕捉細節后進行精準解讀,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對合理的成分予以肯定,對偏頗之處予以引導。教師要引領學生去游戲、扮演、對比,讓他們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部分小學生較為內斂,他們不善于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教師要借助于外界手段創設情感氛圍,讓他們實現自我突破,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部分小學生的情感與行為控制能力不足,他們雖然明白其中道理,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去踐行,教師要優化實踐項目的設計,引領學生參與道德交往,讓他們融入情境中體驗、感悟,獲得道德情感的體驗。
教師要積極開展主題班會、升旗集會等活動,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強化學生的道德實踐,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教師要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開展豐富的活動,實現從道德認知到道德實踐的轉化。教師要借助情境的創設,引領學生參與道德體驗,促進知行的轉化。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有序的主題班會活動,讓他們參與道德實踐,獲得情感的體驗,促進他們的道德成長。例如,在第一學段,教師可以通過主題班會“有趣的對對碰”等內容,讓學生與伙伴玩耍、交往,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交往的快樂;通過主題班會“來自老師的愛”,讓學生學會尊敬教師,了解教師工作的辛苦,樂意與教師相處;通過主題班會“感恩父母”,從生活小事中發現父母對自己的關心,通過擁抱等方式表達對家人的喜愛。
道德的內化不困囿于課堂,教師要借助課外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感悟,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促進其道德觀念的形成。學生只有身體力行,才能做到知行并融。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找朋友”活動,讓學生與同伴展開交流,學會與同伴進行交往;在教師節制作“尊師卡”,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感激之情;給父母制作感恩卡,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以書面形式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在中高年級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夸夸好朋友”讓學生發現、稱贊好朋友身上的閃光點,學會處理彼此間的不愉悅,找到正確處理彼此間矛盾的好方法。在第二、三學段教學中,教師可開展“好朋友評選”活動,讓他們發現朋友身上的閃光之處,能感受到友誼帶來的快樂;在制作心愿卡活動中,學會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表達自己的心愿;與父母同讀一本書,并交流閱讀的感悟,與父母進行交流,解決認識的分歧,并學會去用書信、談心等方式解決問題。實踐活動豐富多樣,教師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體驗場”,在生活實踐中感受到來自教師、同學的關愛,從生活體驗中獲得道德認知,激發情感,從而形成道德內化。教師要加強學科的融合,將道德體驗與語文學科、品德與社會等學科結合起來,促進彼此間的滲透、融合,讓學生去感受友情、師生情、親子情,讓學生從中體悟情感、品味體驗。
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這樣才能成為學生道德成長的促進者。教師要整合多方資源,采用多樣的手段,開展德育活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教師可以邀請德育方面的專家學者開設講座,或閱讀教育名著,從而產生觀念的碰撞,促進教學方法的優化。教師在教育沙龍中感受各種觀點的交會,在先進事跡的學習中尋求差距,在走訪中獲得切身的體驗,搜集真實的教育故事,在案例分析中習得他人的智慧。教師要通過觀摩、閱讀、研討,獲得科學的思想觀念,成為學生道德成長的引領者。教師要接納正確的教育觀念,不斷審視自身的教育行為,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以全新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去教育學生,讓師生情感的“堅冰”破壁,消除學生的畏懼、戒備心理,從而成為學生的朋友,與他們友好相處,關心他們、體諒他們,讓他們的人格得到尊重,讓他們的不足得到寬容,讓他們的隱私得到保護。教師要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對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他們迷茫時指點,在他們遇到障礙時幫助,在他們努力時激勵,在他們情緒低落時傾聽,在他們犯錯時引導,讓他們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自然地消除心理的戒備,拉近彼此的距離。
教師要優化評價方式,在評價內容上追求情感化,適當增加道德教育培養的內容,促進知行的轉化,讓學生在道德踐行中獲得發展。評價的主體要多元,既有教師的評價,也有學生的自評、學生間的互評以及家長的評價。評價方式要多樣化,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活動體驗、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從多方面評價學生。教師可以建立學生成長袋,記錄學生成長中的典型事例,通過宣傳、表彰等方式讓學生獲得激勵。教師要借助良好的評價體系,向學生表達積極的情感,鼓勵他們不斷努力邁向成功。教師要通過恰當的語言引導學生,以熱情的語言去贊美學生,讓他們獲得努力的力量;以委婉的語言點醒學生,幫助他們解開心結;以恰當的語言引導學生,讓他們正視自身不足。教師要以情待人,要在教學中富有濃濃的人情味,向學生傳遞幸福感、快樂感,帶動學生積極地生活。教師要創造出認同、尊重、關心、依賴的團體,讓每一個學生在理解、寬容的氛圍中學習成長,體會到來自教師的人文關愛,從而獲得身心的愉悅。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教師要善于化解消極情感,可讓心理學教師開設講座,幫助教師緩解心理壓力,將消極情感轉化為積極情感。
總之,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組織豐富多樣的活動,實現知情的融合,提升他們的道德認知水平,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