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亮亮
博山,舊稱顏神,素有中國“琉璃之鄉”的稱號,它在自然、歷史、文化等方面都具備成為琉璃重鎮的必要條件。博山琉璃的生產種類由日用品逐漸演變為藝術品,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博山的琉璃品種繁多,技法絕妙,曾在歷史上引導著中國琉璃發展的主方向。中國古代制作琉璃的技藝從西周開始萌芽,魏晉南北朝時期,時局動蕩,此時的琉璃器皿多為皇室所用,制作工藝越發高超,它們的裝飾越發奢華;魏晉時期,統治者為了恢復傳統,開始命大臣依照古法恢復秦漢時期的琉璃制作技藝;到了宋代,陶瓷產品廣泛使用,琉璃的實用功能開始削弱,審美藝術價值開始凸顯。博山地區的琉璃制作最晚始于元朝。
一
在博山關于琉璃的傳說主要有三種:一是煉銀說;二是姚家峪說;三是山西傳來說。
煉銀說:據傳明朝永樂年間,在顏神鎮(今博山)有一位銀匠,煉銀的時候為了使銀子純度更高,在熔化銀子的坩堝中加入火硝等原料。出銀后,所剩的廢渣像膠一樣黏稠,他于是把廢渣纏到鐵條上,冷卻后美輪美奐、晶瑩剔透,這就是最早的博山琉璃。
姚家峪說:蒲松齡《聊齋志異》的《小二》篇中說:女為人靈巧,善居積,經紀過于男子。常開琉璃廠,每進工人而指點之,其奇式幻彩,諸肆莫能及,以故直昂得速售。文中說的叫趙小二的女子因參加白蓮教,在與丁生逃難于“益都之西鄙”后,開辦琉璃廠。如今姚家峪村地處博山的西邊,就是故事中的“益都之西鄙”,再加上該村中有一個叫“窯峪”的山峪中發現有古窯址,因此有人推斷琉璃源自姚家峪。
山西傳來說:此種說法認為博山的琉璃制作技術是由山西的工匠帶到博山的,僅從琉璃的成分來分析,山西琉璃和博山琉璃都是“硅鈉琉璃”,于是就出現了博山琉璃是從山西那邊傳過來的說法。
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博山大街發掘出,元末明初琉璃作坊遺址,可見博山規模化的琉璃生產最晚出現于元朝。從文獻資料及其他地方發現的古代琉璃爐遺址可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博山地區就已經有琉璃的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發掘的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商王墓”中就曾出土過琉璃裝飾品。
根據文獻記載,博山琉璃的制作技藝,或許代表了中國琉璃制作的最高水平。在琉璃制作技藝逐漸高超、精進的前提下,琉璃本身的文化內涵也在不斷融合博山地域文化中豐富和發展。博山琉璃外在的流光溢彩不僅表現在絢麗的色彩和厚重的質感 ,而且彰顯有皇家審美。博山籍琉璃匠人承擔著為明清皇家燒制琉璃制品的任務,同時博山地處齊魯,受到“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影響,匠人在制作器物時自然把“齊”“魯”兩種文化記憶融入琉璃制品中,以手述心,通過器物的樣貌和形制來反映社會風貌和人文思想。除此之外,博山琉璃還與佛教、道教文化有所關聯。
二
博山的爐神廟,位于博山西冶街的東南。據史料記載,該廟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當時博山琉璃業中一個叫徐應元的人發起倡議,得到士紳孫延壽支持后,在當地共同募資修建。
根據《博山孫氏家乘》《錢氏家乘》的記載,爐神廟是明朝洪武初年由縣里的琉璃從業者所建。另外《淄博琉璃志》記載,該廟的修建時間為明朝萬歷三十九年十月十六日,士紳孫延壽、徐應元、李世立出資修建爐神廟,并在爐神廟前后刻石記載修建爐神廟的原因及經過,廟中供奉女媧。石刻后受損,殘存文字今已辨認不清。爐神廟初建時僅有一名叫薛崇真的道士管理香火,琉璃行業的民眾對女媧的祭祀沒有形成固定的祭祀日期和祭祀流程。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由徐應元、房宗義請孫延壽牽頭,邀請23人組成“爐行醮會”,約定于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建醮祭祀活動。“爐行醮會”的出現標志著博山琉璃業的第一個行業組織成型,博山琉璃的從業者也逐漸形成了對女媧的行業信仰。博山爐神廟在道光九年(1829年)三月重修。自此,博山爐神廟的女媧信仰已擴大成民間信仰,不再局限于琉璃行業的從業者。
博山的爐神廟自建成起,廟內即供奉女媧神像。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重新修建爐神廟,將廟名更改為女媧宮;道光四年(1824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先后對該廟進行重修,在廟內增添火帝像。不論歷史上對爐神廟如何調整,對女媧的祭祀一直沒有改變,至今爐神廟的正殿仍然供奉女媧像。《續修博山縣志·祀典》中記載了廟內供奉女媧的原因,女媧曾煉五彩石補天,而琉璃業也是煉五彩石為琉璃,讓女媧當琉璃業的祖師最為合適。博山的琉璃從業者把女媧當作行業神并定于每年的三月初三演戲建醮,祭祀女媧。每到這一天,所有琉璃從業者全都停工,前去爐神廟敬神游玩,進而形成“爐神廟會”。除此之外,博山琉璃行業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日,會到西冶街附近的白石洞休整一天,避暑乘涼,那時白石洞的熱鬧程度不亞于廟會。
三
如今的爐神廟,對外開放的仍然是三間殿堂,里面供奉的神像較為多元,正殿由左至右依次供奉火帝真君、女媧娘娘、窯帝真君,左偏殿依次供奉武曲星君、文昌帝君、文曲星君,右偏殿依次供奉關圣帝君和福星、祿星、壽星、喜神真君。除正殿供奉的神靈外,其余的神靈皆與琉璃行業沒有關系,而是當地民眾日常供奉的神靈。爐神廟自建成后逐步融入當地社會和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爐神廟原本是博山琉璃行業供奉和祭祀祖師神的場所,如今這一傳統仍然延續,每到農歷三月初三這天,博山地區所有琉璃公司董事長、琉璃工作室的琉璃大師及從業者仍然聚集到爐神廟進行祭祀,只是祭祀的流程和場面不再像過去那么宏大壯觀,爐神廟已成為博山琉璃業的象征符號。現在除了農歷三月初三的祭祀,凡是行業內有糾紛或是難以解決的事情,都可以到爐神廟內進行調解和協商。他們認為當著祖師神的面進行協商,公正、客觀、神圣。如果說歷史上的爐神廟是琉璃從業者的祭祀、娛樂場所,兼具神圣性和娛樂性,那么如今的爐神廟對行業從業者來說僅剩神圣性,成為神圣的空間場所。
隨著對爐神廟的修繕擴建,廟內供奉的神靈不斷增多,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爐神廟內增加了火帝真君神像之后,逐漸形成如今的神像規模,反映了爐神廟的信仰圈不斷擴大,不再局限于琉璃行業的從業者,陶瓷行業及民眾也前往廟內祭祀。如今正殿供奉火帝真君、女媧娘娘、窯帝真君依舊代表的是行業信仰;而左、右偏殿內供奉的神則代表了民間信仰,當地民眾對爐神廟的供奉與祭祀按照每位神靈的誕辰及自己的“所求之事”進行,如左偏殿是武曲星君、文昌帝君、文曲星君三位神靈,每當家里有孩子升學、就業時,家里的長輩則代替孩子前往廟內燒香擺供,祈求神靈的庇護和心安。如今的爐神廟香火并不旺盛,民眾所求諸如學業、前途、健康、長壽等,大多前往博山神頭鎮的顏文姜祠。顏文姜祠是博山的另一處規模較大的民間信仰場所,當地民眾傳說顏文姜是碧霞元君的妹妹,所以前往該祠燒香、磕頭,所求之事更靈驗。爐神廟成了博山道教的活動場所,每逢道教節日,供道教的信眾講經布道,弘揚道教文化。
早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博山地區便開始籌備博山琉璃公司,該公司于1906年10月正式投產。1951年,當地又成立博山美術琉璃廠,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琉璃生產商。20世紀90年代,博山美術琉璃廠破產,隨后博山地區大批民營琉璃企業紛紛成立。進入21世紀,大量的琉璃作坊、大師工作室遍布城鄉,博山還建有陶瓷琉璃市場——博山陶瓷琉璃大觀園,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琉璃工藝品生產銷售市場。2003年和2004年,博山先后成立“博山區玻璃制品商會”和“博山區琉璃商會”等行業協會,研究制定琉璃行業的發展規劃,為博山琉璃行業的全面發展做出努力。2006年,博山區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琉璃之鄉”,從此之后,博山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以琉璃工藝品和玻璃制品為代表的琉璃產業規模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全區傳統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產品種類和檔次也逐步躍居到全國同行業的領先地位。此外,博山琉璃還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在當地建有博山琉璃博物館、博山琉璃藝術博物館、淄博人立琉璃藝術館和琉璃園等琉璃小鎮和琉璃文化場所,共同傳承和弘揚博山地區的琉璃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單位:四川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