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路勤 呂昌清



牙舟陶器燒制技藝于2008年6月14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平塘縣牙舟鎮及周邊的新寨、小寨、高寨、長寨等地。據《平塘縣志》載,牙舟陶始于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六百余年歷史。明太祖朱元璋欲消滅元朝在云南的殘余勢力,遂派軍隊進駐貴州平塘牙舟。在牙舟鎮境內,明軍士兵與當地人頻繁地交往交流,制陶技藝由此傳入當地,后受牙舟鎮獨特的人文自然因素影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陶器燒制技藝。
牙舟陶器燒制技藝流程
牙舟陶器燒制技藝經過泥料采制、陶坯成型制作、坯體修整與裝飾、制釉與上釉、燒制五道工序,做工精細,神韻濃厚。
(一)泥料采制
泥料采制工具,主要有犁耙、水瓢、鐵鏟、水桶、泥刀、鋤頭。
泥料選取。牙舟鎮泥料質優量多,采制時間多為冬末春初,主要以紫陶泥與白膠泥作為陶器制作的原料。紫陶泥燒結溫度較低,燒成后陶質呈灰色;白膠泥燒結溫度較高,燒成后陶質呈白色。
泥料采制工序。挖開地面表層泥土,并以階梯狀方向朝地下三米處開采,將采取的泥料粉碎后放入泥塘,加水浸泡攪拌,沉淀一天,再將其取出密封,之后進行踩泥。當泥量較少時,采用手搓或腳踩;當泥量較多時,使用牛踩。接著,使用泥刀反復捶打泥料,挑揀出混雜在泥料中的草根與碎石,待高溫加工后制成熟泥。熟泥質地均勻,可塑性強,需風干兩個月方能使用。
(二)陶坯成型制作
陶坯成型制作工具,有陶輪、攪車棍、細鋼絲線、包布、竹片、竹刀。
陶坯成型制作方式,分為捏塑、印坯、拉坯三種。
其一,捏塑。制陶師用手指進行捻、搓、揉,配以刀、篦、針等工具的加工,將泥料捏塑成型,多用于制作器形較小的陶器。通常使用竹簽或竹刀作為輔助工具,捏制出陶器的基本樣式,再用泥條在泥坯表面堆出浮雕圖案,最后用竹片壓制出細部花紋。手法細膩,自由發揮度較大。
其二,印坯。制模要求很高,講究陰勁脫模,尺寸規定嚴格。利用模具進行陶坯成型制作,可以大批量地印模器物。印模時均勻拍打,使坯體規格化。雙手用力壓緊坯體,保證坯體水分均勻,避免坯體裂口與變形,才能印制完整的器物造型。如分模印制造型復雜的器物時,需用泥漿粘住接口處;如坯體脫模有殘缺時,需修補并刮掉多余的泥料。根據制陶需要,可在模具上制作不同的裝飾。
其三,拉胚。制陶師借助轉盤進行陶坯成型制作,驅動轉盤旋轉的速度視器物尺寸的大小而定,如器物尺寸較大,則轉盤速度快,反之亦然。先將熟泥放置在坯車上拉坯,雙手持木棒驅動陶車旋轉,通過捏泥、壓泥、抹泥、擠泥等輪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狀與尺寸的坯件,或是將熟泥倒入模具,按時取出坯件。
(三)坯體修整與裝飾
坯體修整。坯體制成后需進行適當修整,使坯面、底足、細節、厚薄更規整,口沿及外表更光滑,造型更勻稱精致。修整時運用竹片刮除坯體表面多余的泥料,或是采用陶墊墊在內壁以調整器物的曲線,抑或用手增補泥料進行加工,使陶胎尺寸與造型達到最佳形態。坯體修整完善后還需進行拍打滾壓,使泥條緊密黏合。
坯體裝飾。分為雕刻法與粘貼法兩種。雕刻法,運用刀具在坯體表面雕刻成預期的形狀、圖案與線條,制造浮雕、透雕的效果。而粘貼法,將各式圖案的紙花貼在坯體上,待施釉后再將紙花撕掉,遂形成裝飾圖案。
(四)制釉與施釉
制釉與上釉工具有石臼、篩子、釉盆、木瓢。
制釉。有玻璃釉和柴灰釉兩種。玻璃釉作為牙舟陶的基礎釉,以褐、白、黃色為基調色,是將玻璃碎末配以特定比例金屬成分的著色劑,加入米湯作懸浮劑與黏合劑,并在釉盆中配成釉漿,采用浸釉法、燒釉法、點釉法制成,此過程中由于和坯膨脹系數的差異,坯體表層自然裂變后常出現冰裂紋,深厚迷離且斑斕奪目。而柴灰釉是將鐵質富集物加入柴灰而制成的土釉,呈深褐色,是罐、壇、煙斗的主要釉彩。
施釉,指在成型的陶坯表面施以釉漿的過程。若內外顏色相同,直接放入釉盆浸泡后撈出,如需增加花紋裝飾與變色效果,先用瓢澆上部,后澆下部;若內外顏色不同,先澆里面后澆外面。按照坯體的厚薄與形狀大小而采用相應的施釉方法,主要有刷釉、輪釉、澆釉、蕩釉、蘸釉、灑釉、噴釉七種。如刷釉,用毛筆蘸釉漿涂于坯體,用于在同一坯體表面施數種不同色釉的器物;輪釉,將坯體放在可旋轉的轆轤車上,制陶師將釉漿澆灑坯體中心,待釉漿均勻散開,而多余的釉漿則向坯外甩出,用于盤碟等扁平的器物;澆釉,將坯體置于木板上潑澆釉漿,邊轉邊澆,使釉漿均勻地附著在坯體上,用于大型器物;蕩釉,把釉漿注入坯體內部并進行左右上下施蕩,使釉漿布滿坯體,傾倒多余的釉漿,隨后繼續回轉坯體,有一次蕩釉與兩次蕩釉之分,多用于小而腹深的器物;蘸釉,將釉漿浸入坯體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體的吸水性,使釉漿均勻地附著于坯體表面,由坯體的釉漿濃度、吸水率和浸入時間決定釉層厚度;灑釉,將釉漿均勻地灑于坯體表面;噴釉,將釉漿噴到坯體表面,適用于大型器物或造型復雜的器物。
(五)燒制
燒制工具。有抬板、泥板架、陶窯、木柴。
燒制包括裝窯、燒窯和出窯三個程序。其一,裝窯,將陶坯堆放在窯子的七層泥板架上,每層放十件,根據泥土質量與釉料特質,先放耐火性差的器物,后放耐火性強的器物,密封洞口。其二,燒窯,采用階梯窯,又稱爬坡窯或龍窯,由若干孔小窯連接而成,形成一弧圓排形的窯洞,通過生火加熱產生高溫將陶胚燒制成型。先砌窯門,以木柴為燃料,由下向上逐一點火燒制,耗時一晝夜,溫度在1100度至1300度之間。其三,出窯,燒窯結束后由制陶師打開窯門,用木棍挑出陶器,并把樹皮水淋灑在陶器上進行淬火冷卻,增加硬度,待其發出喳喳響聲時呈現暗紅色點狀或片狀的紋理,陶器則燒制完成。
牙舟陶器燒制技藝器形、紋樣和特征
(一)器形
器形多樣,有口式、耳式、頸式、肩式、腹式、足式以及組合樣式,與生產生活需要相關聯。品類主要分為四類:生活用具如餐具、酒具、茶具、煙斗、硯滴、油燈、筆架、罐、壺、壇;陳列用具如籃、瓶、插屏;玩具如動物造型的口笛、馬噓噓、生肖陶;祭祀用具如香爐、神像陶、雙耳陶瓶。這些牙舟陶器古樸厚重,玲瓏剔透,耐用耐磨,透氣性強。
(二)紋樣
牙舟陶器裝飾紋樣以浮雕手法呈現,形象逼真。制陶技藝融入地方民族文化特質,如布依族楓香染、儺戲、織錦、圖騰標識,苗族刺繡、銀飾、蠟染,水族剪紙、馬尾繡、石雕藝術、水書文字。紋樣主要為四類:幾何紋以云紋、方紋、文字符號為主;動物紋以龍、蛇、魚、蝦、蟹、水鳥為主,如“鳥紋罐”“龍紋瓶”“蟹簍籃”“盤龍油燈”“雙龍香爐”“魚形口笛”紋樣;植物紋以繪制花草植物紋為主;復合紋樣以兩種以上紋樣組合使用,如動物紋與幾何紋組合裝飾“雞紋雙耳罐”,動物紋與動物紋組合裝飾“魚龍紋瓶”。
(三)特征
冰裂紋與窯變是牙舟陶器燒制技藝的主要特征。
1.冰裂紋。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層疊,通透空靈,精美絕倫,立體感突出,呈現殘缺美。其中裂變原因主要表現為:一是陶器在燒制過程中陶坯與玻璃釉面的膨脹系數不同,二是陶坯沿一定方向延伸而影響分子排列,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從而導致綠色和藍色玻璃釉層發生自然裂變而形成不規則的裂紋。
2.窯變。牙舟制陶泥料成分復雜,易發生窯變現象。陶器受燒制方法差異與窯內溫度變化的影響,表面釉色、微量元素、高溫流動性均發生變化。窯變色彩與玻璃釉本色自然融合,形成斑駁陸離的效果。同時,陶器施釉時釉層厚度不同則會影響燒成后釉面的窯變效果,釉層厚重時窯變效果好,釉彩豐富,紋路清晰,乳濁度高;反之釉層稍薄時則釉面變化較少。
牙舟陶器燒制技藝傳承與發展
牙舟陶器燒制技藝歷史悠久,作為人類的寶貴財富,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傳承方式主要是家族傳承,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牢固且穩定,如劉朝甫家族、鐘成雄家族、汪氏家族、宋世和家族。
在家庭內部制陶師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將陶器燒制技藝傳授給晚輩,沒有沿襲特定的書本教學模式,憑借語言講述、行為演示、實踐指導等形式傳授知識,氛圍相對寬容和諧。制陶師扮演多重角色,既是教師,又是長輩。
牙舟陶器燒制技藝傳承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制陶師作為陶器燒制技藝工匠,經過多年錘煉而形成了良好的職業素養與精神涵養,將傳藝與育人相互融合。在傳藝的同時又潛移默化地傳授正確的職業理念、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取向,具體表現為精益、專注、敬業、創新的特質,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指導晚輩為人處世。
然而,牙舟陶器燒制技藝發展面臨困境。一是傳承后繼乏人。制陶師年事已高,晚輩則外出求學或務工,傳承人缺乏導致傳承鏈發生斷裂,這直接影響技藝傳承與發展。二是工業生產影響。牙舟陶器燒制技藝屬于傳統手工制作方式,相對工業機械生產方式而言,成本高,效率低,耗時長,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三是市場需求影響。牙舟陶器燒制技藝受到現代新事物的影響,器品缺乏創新發展模式,設計理念缺乏市場定位,自身特色難以適應現代人的審美喜好。保護牙舟陶器燒制技藝,當前應從多方面思考技藝傳承與發展的創新路徑,探求合理有效的保護方法,順應社會發展趨勢。
作者單位: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