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皓
族譜主要記載一個家族的源流、世系和人物事跡,通過纂修族譜,可以敘列先代、垂裕后昆。《東萊崇儒毛氏族譜》(以下簡稱《族譜》)稿本10卷,8萬余字。是譜纂修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其體例完備,內容翔實,所收錄的譜傳、制誥、家傳、行狀、墓志、碑銘等資料,對研究明嘉靖年間首輔毛紀與明中期政局、清初毛霦及其《平叛記》,以及明清時期社會狀況,特別是宗族制度、人口遷徙與變化、品官墓葬規制等,均具有參考價值。
一
東萊崇儒毛氏是明清時期山東萊州府掖縣(今萊州市)的名門望族,祖居淮泗間,即今安徽省泗縣一帶。元朝時,毛氏先世為避戰亂,遷居掖縣城內,奉毛士原為一世祖。元末,膠東兵燹頻仍,土著舊族遭到重創,這為毛氏家族等外來移民家族崛起提供了特殊機遇。毛氏第四世毛敏、第五世毛紀父子,是毛氏家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位人物。
毛敏(1425—1506),字子聰,號養浩,13歲進萊州府學。明景泰元年(1450年)中舉人,歷任縣訓導、教諭,府學教授等職。毛敏為人“凝重簡默,有古人風”,“泊然無營,孝友忠直,鄉黨推重”,由此毛氏在當地家聲蔚起。“東萊崇儒毛氏”的稱謂,便始于毛敏。以“崇儒”二字冠于“毛氏”之前,是為了區別當地其他同姓族群。
毛紀(1463—1545),字維之,毛敏第五子。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鄉試解元,次年(1487年)中進士。歷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明武宗耽樂嬉游,毛紀曾多次上疏規勸。明武宗駕崩后,毛紀參與定策迎立明世宗繼統,誅殺奸臣江彬,朝局乃安。嘉靖三年(1524年),毛紀繼任首輔,因在“大禮議”問題上與明世宗意見相左,受到斥責,乃引疾乞休,致仕返鄉。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享壽83歲,贈太保,謚文簡。作為明中期名臣,毛紀重視“道德綱常之化”,強調“法令均一,事體允當”,“上畏天變,下恤民窮”,“以節用、愛人為心”,“仰遵成憲,俯恤人言”。毛紀“清德正學,卓識宏才,為海內所倚重”,被譽為“四朝耆舊,一代元臣”。今北京西城區毛家灣胡同,即因毛紀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毛紀第四子毛渠亦為嘉靖年間名臣,官至從三品的太仆寺卿。
二
《族譜》系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毛貢在毛敏、毛紀等毛氏先人所創修的族譜基礎上接續、重修而成。
早在成化二十年(1484年),毛敏致仕不久,即著手創修《族譜》,“首起凡例,中列為類者七”:宗支類、世系類、譜傳類、仕隱類、志傳類、遺文類、拾遺類。其中,最重要的是譜傳類和世系類,分別效仿北宋歐陽修和蘇洵的譜法。此時的《東萊崇儒毛氏族譜》篇幅有限,許多篇目內容單薄或空缺,但毛敏的開創之功不可小覷。
嘉靖十一年(1532年),毛紀重修族譜,“依原定義例,一一考摭事跡,書于各類之下,無所考者,仍闕之以俟其原類”,增加其父毛敏“未及開列”的制命類。至此,《族譜》的主要內容已有8類。
在毛紀之后,他的玄孫毛鉿曾續修過一次族譜,進行了一些補充。
康熙六十年,毛貢再次續修族譜。毛貢(1673—1734),字九來,毛敏第三子毛綬六世孫,《平叛記》作者毛霦長子。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舉人,官至安徽潁州直隸州知州。該譜除在原有8類篇目下繼續補充相關內容外,又新增了圖像類、贈言類2類,最終確定了《族譜》的基本結構。上述10類,加上卷首的3篇文字——毛敏《東萊崇儒毛氏族譜序》、毛紀《族譜序》、毛貢《凡例》,構成了《族譜》的全部內容。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嘉慶五年(1800年),毛貢的二弟毛贄、侄子毛式玬又相繼在保留毛貢所修族譜的基礎上另外續修,目前傳世有《續修族譜草》1卷,有1萬余字。
三
《族譜》十大門類依次涵蓋以下內容:
宗支類,“統毛氏之宗支而盡登之一圖中”,即將第一世毛士原至第五世毛紀作為總的譜系,其目的是標注家族的幾個支系,即毛紀的伯父毛進后裔為老長支,毛紀兄弟五人的后裔分別為長支、二支、三支、四支、五支。
世系類,即從第五世以下,按照支系,每五代人為一個世系表,如第五世至第九世一表,第九世至第十三世一表,以此類推,各用線條縱橫連接,不僅一目了然,也符合“五服”觀念。日后續譜時,都在各自支系下進行。
譜傳類,按世次和排行記錄一世祖毛士原以下歷代族人的名字、別號、生卒年月日、功名、官職、主要事跡,配偶姓氏及其出身、生卒年月日,子女名字,女兒嫁與何人,夫婦卒后葬于何處等信息。這類是整部族譜的核心內容。
制命類,收錄了明朝皇帝頒賜給毛紀及其先人、后裔的各種制誥,涉及晉階、封贈、恩蔭等,是反映毛氏家族作為簪纓之家的標志性內容。
圖像類,毛敏、毛紀父子及后世的毛引重、毛霦生前均繪有畫像,其中毛紀有《四朝恩遇圖》16幅、八秩大像1幅和《海翁八秩像贊》。
仕隱類,是有感于“用行舍藏”的典故(即被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載錄家族中的一些符合此類條件者的事跡,涉及毛敏、毛紀、毛架、毛英、毛秉正等人。
志傳類,收錄家族內重要人物的家傳、行狀、碑銘等共11篇:毛敏墓志銘、毛敏妻劉氏墓志銘、毛敏神道碑、毛敏家傳、毛紀墓志銘、毛紀神道碑、毛紀妻官氏墓志銘、毛紀三子毛槃墓志銘、毛紀四子毛渠墓志銘、毛敏五世孫毛英傳、毛敏七世孫毛霦妻張氏傳。
遺文類,選取毛氏歷代先人代表作,“不拘詞藻”,共計文15篇、詩35首,涵蓋毛紀、毛架、毛似蘇、毛似徐、毛應元、毛畹、毛畛、毛霦8人,其中毛紀文7篇、詩11首。
贈言類,收錄毛紀的同僚為毛紀及其父母祝壽的詩文、為其餞行而寫的詩文、為其文集刻印而寫的序,毛紀的妹夫郭東山悼岳父毛敏詩,王陽明致毛紀書,毛霦之子毛貢的同僚、好友為毛霦撰寫的祝壽詩,毛霦的好友為其所纂《平叛記》撰寫的序等,總計數十篇。
拾遺類,選取范圍很廣,但凡先塋、祠堂、祭田、禮儀、園林等“咸登載之”,收錄了毛紀《毛氏先塋記》《祿山塋園記》《家廟記》《歸省謁先塋文》《致仕告墓文》《改建祠堂告文》《尋樂軒記》《西莊十景詩》等作品,地方官員請求將毛敏、毛紀父子入祀鄉賢祠的提議,以及詳細記載毛氏家族在掖縣城內所立11座牌坊的《坊表》等一系列文獻。
四
《族譜》作為明清時期著名科舉仕宦之家的譜牒,體例完備,內容宏富,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社會學價值。
毛敏墓和毛紀墓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族譜》詳細記載了二墓的興建始末、朝向、規制、下葬過程、諭祭、修葺等內容,可補正史、方志之闕。毛敏墓前原有神道碑和兩塊諭祭碑,但后皆湮沒無存,只剩三個龜趺,近年毛氏家族依《族譜》志傳類所載碑文按舊制重立三碑。關于毛敏墓,地方志記載僅有寥寥數十字,而《族譜》收錄了其家傳、墓志銘、神道碑全文,這為詳細了解毛敏生平提供了重要參考。《族譜》還收錄了毛紀享堂前的兩副楹聯,其一是:“水繞龍頭,地脈遙聯于左右;云籠馬鬣,天恩永賁于存亡。”其二是:“扶大廈于將傾,仿佛回鑾一奏;培佳城于永固,依稀定策數言。”這為日后復原舊貌提供了重要依據。毛紀后裔毛志順先生曾跟筆者講,1994年毛紀墓修繕期間,工作人員在享堂舊址附近意外發現一座明代古墓,出土了帶有“松石”字樣的印章,查閱《族譜》得知,“松石”是毛紀之孫、尚寶司丞毛延照的號,很快弄清了墓主人身份。
毛紀作為明中期的重臣、名臣,正史、實錄、方志雖對其都有記載,但記載得并不豐富,而《族譜》譜傳類為其開列500余字的小傳,詳載其生卒日期、葬地、配偶、子女等信息,并在志傳類中全文收錄其家傳、墓志銘和神道碑,每篇文字都在千字以上,信息量極大,其他篇目還依照類別收錄了毛紀所創作的詩文,均可補正史之不足。
《族譜》為深入研究其他正史、方志有載的毛姓人物生平,包括毛槃、毛渠、毛架、毛延魁、毛延祀、毛杰、毛似徐、毛似蘇、毛引重、毛英、毛秉正、毛如珍、毛侃、毛霦、毛貢、毛贄、毛遇凱等提供了更多素材。以毛敏五世孫毛英為例,他早年棄筆習武,考中武解元后,于孔有德叛亂時臨危受命,出任千總,力戰而死。《族譜》不但記載了毛英的名言“方今中原多事,大丈夫當奮力疆場,射賊擒王,以取功名,安事此區區毛錐子為哉?”還收錄了明末著名學者趙士喆所作《哀毛武舉英》詩,有“英姿俠骨真堪羨,不愧先朝忠孝門”之句,一位殺身成仁、貞烈可憫的忠義之士形象躍然紙上。再如毛敏七世孫毛霦,纂有編年體史書《平叛記》,記述了明崇禎五年(1632年)孔有德發動叛亂及其被平定的全過程,對研究晚明史極具參考價值。過去,曾有學者指出《平叛記》所載之事俱為毛霦所親見,但《族譜》明確記載毛霦生于順治七年即1650年,孔叛之時,毛霦尚未出生,可證明“親見”說之謬;還有學者在研究《平叛記》一書時,搞不清首頁所列“校字”者——毛霦的4個兒子毛貢、毛贄、毛賀、毛賡的排行,而依據《族譜》,此問題迎刃而解。此外,《族譜》遺文類提到,毛敏的曾孫、山西河曲縣知縣毛似徐曾為毛氏家族制定過“家訓”,其中有“人之立身,當往好處做,不可徇名而為,不可因阻而不為”等句。
《族譜》所收錄的一些明朝皇帝頒賜的制誥,對于挖掘歷史細節大有助益。以《錦衣衛中指揮僉事臣毛引重誥命一道》為例,據此可知,明世宗即位之初,曾感念毛紀擁立之功,恩準毛紀后裔可以擇一人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當時被毛紀堅決推辭掉。70多年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毛紀曾孫毛引重奏請承蔭其職。次年(1599年),明神宗下旨恩準:“毛紀既擒逆定策有功,伊曾孫毛引重準予指揮僉事世襲。”毛引重去世后,子毛應麟、孫毛國鼎先后襲職,直到明亡。
《族譜》譜傳類系統反映了毛氏家族人口遷徙與變化情況。毛氏家族遷掖之初,毛士原、毛伯全、毛剛三代單傳,人丁寥落,特別是二世祖毛伯全70多歲才生下獨子毛剛,直到第四世始有毛進、毛貴、毛敏兄弟三人,而毛貴又無嗣,毛進三子中唯獨次子毛晟有后,稱作老長支。毛敏五子:毛經、毛綸、毛綬、毛繡、毛紀,后裔分別稱作長支、二支、三支、四支(此支二世而絕)、五支。如今崇儒毛氏的幾個支派,即老長支、長支、二支、三支、五支的族人們,已散居當地十余個村莊以及昌邑、平度、即墨等鄰近縣市區。此外,伴隨“闖關東”浪潮,毛氏族人在遼寧省瓦房店、遼中、臺安等地也繁衍出多個毛姓聚居村落。目前,毛氏族人輩分最低的已至第25世,最高的才到第17世,上下相差8代。
《族譜》遺文類所收毛氏歷代先人代表性作品文15篇、詩35首,分屬8位作者,其中除毛紀及其長兄毛經的次子毛架外,其余6人均為毛敏第三子毛綬一支的子孫。這說明,在毛紀之后,毛氏家族的文脈主要被毛紀的三哥毛綬一支所延續,毛紀直系后裔反倒鮮有文采風流之士。
《東萊崇儒毛氏族譜》還反映了舊時毛氏家族成員與當地官員和著姓大族的聯姻情況。萊州府北瀕渤海,南接黃海,扼守登州、萊州、青州三府之要沖,海防地位十分重要,明代在萊州府境內設立了若干個衛所。自毛敏諸子至毛紀玄孫輩一連5代,毛氏族人與衛所官員聯姻者甚多,僅毛紀的6個兒子中便有4人娶萊州衛指揮使之女。毛氏家族還常與當地著姓大族聯姻,如毛敏之女毛繕,嫁進士、四川右參政郭東山,而郭東山次女與毛紀次女,相繼嫁高密縣籍官員李光祚,可謂“親上加親”。毛紀長子毛棻,孫子毛延清、毛延泰,分別與萊州府平度望族官氏、崔氏以及即墨縣望族藍氏聯姻,曾孫毛引塤、玄孫毛鉿,分別與掖縣城仕宦之家錢氏、林氏聯姻。通過上述聯姻,充分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優化組合,進一步擴大了毛氏家族在當地的影響力。
尤為難得的是,《族譜》的纂修者對家族中一些有違國法、人倫之事秉筆直書,不加掩飾。如譜傳類第十世“俊秀”一條云:“與兄同入邪教,擬從遣戍遼東鐵嶺衛,黜族。”又如第十一世“成功”一條云:“有弟二人,饑寒不恤;畜一螟蛉,坐享厚貲,反鼓其弟為之修工,其近支亦無鳴鼓而攻者,殊可憾也!”日后,這種優良傳統為毛式玬《續修族譜草》所繼承,如該譜第十二世“發”一條云:“祿山祭田百畝,原為兩塋祭享之費,發耕種據為己有。至其子光先,占種至四十余畝,任意典賣,幾不為毛氏有矣。”
總之,清康熙本《東萊崇儒毛氏族譜》見證了毛氏家族在科舉制背景下,從寒門通過崇儒重教、科舉仕宦,逐漸興起、發展成為一個功名顯赫、世澤綿延的名門望族,并維持較長時間興盛局面的全過程,堪稱明清時期簪纓之家所修族譜的典范。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