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
各位專家學者和讀者手中的這部《天津“卍”字會慈善事業研究》,是侯亞偉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完善的專著。在即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之際,他心情十分激動地問序于我。作為他的博士生導師,欣聞學生的著作即將付梓,我非常樂意,也有責任和義務向學界、讀者介紹亞偉博士論文的撰寫過程。
2010年9月,亞偉考上南開大學,跟隨我攻讀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博士學位。我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培養方向有二,其一為“社會與性別”,其二為“宗教與民間信仰”。當時攻讀“社會與性別”的博士生比較多,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己喜愛的“宗教與民間信仰”方向。在準備考博期間,他跟我比較多地介紹了自己的學習情況、研究興趣,我覺得他已經基本具備了從事宗教和民間信仰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條件,所以尊重了他的選擇。同時也囑咐他一定要做好心理和精神上的準備,做宗教和民間信仰的學習和研究,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既要有理論、方法上的修養和鍛煉,還要有資料上的籌備,最好能找到或建設一個自己的資料庫。
入學之后,亞偉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讀博機會,學習和研究都刻苦努力,常常主動找我來討論各種各樣的學術問題。當時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的辦公條件有限,為了隨時解答像亞偉這樣勤學好問學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我把中國近代史教研室變成了師生交流的工作室,幾乎每天都是早上7點多來,晚上11點多走,有課的時候,再去上課。亞偉和同學們似乎是只要一有問題便于課前課后跑來尋找答案。我也常常會放下手中的工作,急學生之所急,開誠布公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傾囊相授,以至于學生們絡繹不絕,沙發坐滿了,就坐椅子或者是干脆站著。亞偉也總是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或者參與討論。
我自己心中的大學教育,不僅是要培養高級專業人才,更是培養對國家、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大學不僅僅是要繼承和傳播知識、文化、智慧,更要生產和創造知識、文化、智慧,讓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擁有美麗的心靈、健康的人格。研究宗教和民間信仰的學者更要有這樣的素養、使命和擔當。所以,我經常主動地創造一些機會和條件,讓亞偉去做一些將知識轉換成能力的事情,修養心性,鍛煉自己,服務社會,造福人群。隨著對他了解的增多,我也將一些認為他能勝任的研究工作,交給他來實踐。多數時候,他都能做出讓我比較滿意的成果,不太滿意的地方,多屬于我對他的期待早已超出對一個博士生的要求。可喜的是,他總能克服困難,不斷成長。
為了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我也經常把自己在境內外講學、合作研究、田野調查中的學術發現講給亞偉和同學們,讓他們選自己認為最好,而自己的能力也能夠完成好的題目為主攻方向,咬緊牙關,勇攀學術高峰。這對亞偉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記得在讀博期間,除了我們師生交流的工作室,亞偉經常去的地方,就是歷史學院資料室、南開大學圖書館、天津市圖書館、天津市檔案館,好在這些地方距離學校都不遠。于是,他得地利、人和之便,不論寒暑,不舍晝夜,如饑似渴地翻閱晚清、民國時期的檔案、文集、日記、方志、報刊等大量史料。一天,他對我說,想以天津市檔案館收藏的世界紅卍字會天津分會、黃卍字會、藍卍字會等卍字會的檔案,作為主體資料,撰寫博士論文,并將他認真整理的資料目錄拿給我看。我看了之后,覺得其中有大量的未刊檔案,學術界尚無人注意,遑論挖掘利用,只要他足夠努力,相信一定可以在這些珍貴史料的基礎上,寫出一篇優秀的博士論文,遂欣然同意,并鼓勵他盡可能地廣泛吸收境內外學術研究理論和成果,設計議題,突出主題,解決問題。隨后,亞偉便心無旁騖,一門心思地埋頭寫作。為了給他留下足夠時間,避免他分心,我輕易不再給他安排其他研究工作。
光陰荏苒,2012年11月,亞偉給我送來他的博士論文初稿,足有30萬字之多。我翻閱之后,發現該文引證資料豐富、規范,文筆曉暢,問題意識突出。在文中,亞偉首先分析天津“卍”字會及其創生和活動的社會、文化環境,介紹天津諸卍字會和它們之間的關系,然后從永久慈業、臨時慈業等方面分析天津“卍”字會的慈善事業,進而討論天津“卍”字會慈善事業的內部機制和社會網絡,最后對天津“卍”字會以救人、救己、救世、救心為特征的慈善思想進行總結歸納,完全達到了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但亞偉并沒以此為滿足,反復征求我的修改意見,使論文不斷豐富、完善、提高。不僅如此,在博士論文答辯前后,亞偉還在廣泛吸收我和其他老師建議的基礎上,對學位論文進行了全力修改,精益求精,從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到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工作。
畢業前夕,我叮囑亞偉,工作之后,一定要繼續修改、完善博士論文,千萬不要懈怠。他果然沒有辜負我的囑托,在工作期間,對博士論文進行了反復修改,并以此為基礎,于2015年申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難得的是,在攻讀博士和工作期間,他圍繞“卍”字類團體,撰寫、發表了近十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并多次到境外進行學術交流。
十年磨一劍。如今,亞偉的專著《天津“卍”字會慈善事業研究》即將出版,相信這不僅是他在相關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而且對中國近代宗教史、社會史、慈善史研究也有助益。至于書中的不足之處,懇請專家、學者、讀者批評指正,助他在學術的道路上,再攀高峰。
是為序。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