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林 汪志宏 于蒨 張磊 胡勇
摘要:隨著計算機應用日益的普及,計算機成為人們工作與生活中的必備工具。但是在日常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來越多,對于計算機的日常維修與維護工作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部分。該文介紹了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教學現狀,對當課程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歸納與分析,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最后對其未來的發展做出展望性歸納總結。
關鍵詞: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改革;教學資源;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1)32-0196-03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 of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Course
LI Lin, WANG Zhi-hong, YU Qian, ZHANG Lei, HU Y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computer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tool in people's work and life. But in the process of daily us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roblems. The daily repair and maintenance of the comput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cours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Finally, it makes a summary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reform in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models of teaching;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1 引言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以下簡稱《組裝》)課程是一門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本課程自2009年開始授課,每學期均開設,每學年開設10余個教學班、500余名大學本科各個年級學生學習,學分為2.0,學時數為36學時(分為18理論學時+18實驗學時)。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的硬件組裝、軟件安裝、系統維護,并具備微機常見故障診斷與維修的能力;同時該課程緊隨計算機軟硬件的發展趨勢,在實踐教學環節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同行的老師對本課程的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以及教學效果上都給予了較高評價,認為本門課程的開設對學生的幫助很大。
2 ?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課程開設以來深受師生好評,但是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
2.1 課程教學資源不足
《組裝》課程中的部分內容有很強的時效性,授課過程中雖然在不斷補充各種新的技術信息與資源,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產生動態教學資源嚴重不足。動態資源可以體現教學過程的過程性、交互性、連續性,對于教與學來說具有重要意義[1]。教學資源的匱乏嚴重了影響了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阻礙了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由于技術變革速度快,教材更新速度不及科技發展,產生了“滯后”的現象。學生對于計算機知識的了解和認識也會滯后,關于新技術只能從一些論壇、網站上“聽說”,無從考究,修訂教材刻不容緩。
2.2 教學模式需要創新
科技的迅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教材、教學視頻等,無法滿足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的現狀,學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滿足[2]。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表現出了疲憊感,不能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提不起全部的興趣。傳統教學模式不符合新時代大學生思維活躍、知識獲取面廣、追求特立獨行等特點,所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達不到預期效果。
2.3 教學平臺功能落后
現階段使用的傳統的教學平臺,教師在平臺上發布任務信息、知識點等,學生在平臺上進行學習、回答問題等。但教學平臺功能有限,在拓展新知識、新技術、新思路方面有了很大的限制。平臺更新時間慢、不支持視頻與音頻等功能、更新內容老、更新方式舊等弊端,與現階段在線教學要求比較后就顯現得尤為明顯。
3 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
基于理論教學和實訓操作相結合的《組裝》課程教學,經過多年的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實踐,該門課程深受同學們的重視和歡迎,選課人數越來越多。但是受制于硬件實訓環節條件的限制,傳統授課模式與學生的大量選課需求存在矛盾。其次,隨著計算機新技術的日新月異進步,如何讓《組裝》課程繼續保持生命力,也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針對目前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我們近年來引進了新的教學技術,例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對課程教學進行新的改進。下面我們從師資培訓、教學團隊與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學模式的變革等多方面介紹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
3.1 加強培訓,組件教學團隊,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提升教師各項能力,以知識為基礎,抓好師德師風建設[3]。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與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與學術規范相統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4]。讓教師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5]。我們把培訓分為三個階段:培訓前、培訓中和培訓后。培訓前需要有目標與要求,所有培訓教師都要帶著明確目標準備參加培訓,培訓過程中要求有培訓筆記,培訓后期使用微信小程序進行培訓達標考核,通過考核后還要提交個人培訓的簡單匯報才算完成本次培訓。通過以上的方法來保證各種培訓的有效性。教學團隊的建設對課程建設、提升綜合實力、培育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充分發揮團隊中每個教師的優勢做好教學工作。團隊中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幫助,讓每位教師都參與到課程建設[6]。日常教學工作團隊成員分工完成職責明確,遇到難題大家集思廣益。《組裝》教研室主任擔任課程大組長,課程中每個知識單元為一個小組,每小組由多名教師與助教組成,小組長負責單元教學內容的具體設計,其他小組成員負責課程資源建設,教學實施與管理等工作。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教學團隊的建設能有效提高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7]。
3.2 細分課程任務,建設多元化的課程資源
按照課程大綱對課程結構進行分析與梳理,對于主要的教學內容與要素做進一步的細化工作。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設計課程資源體系,規劃任務—子任務—技能目標與知識點。對于任務中的教學重點與難點要細心規劃,設計好教學過程。《組裝》課程是以實踐為主,課程資源不但要具有代表性與先進性,而且還要體現實際應用與行業規范。
多元化的課程資源建設如:動畫、交互式多媒體課件、視頻、虛擬實驗環境與教材。計算機技術發展迅猛,更新速度極快,實驗室設備更新速度很難跟得上技術的發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計算機虛擬仿真拆裝系統被開發出來,實驗設備不足的問題被解決了, 拆裝計算機中的一些風險也被屏蔽了。虛擬拆裝計算機的環節能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整個電腦的拆裝的全部過程都被展示出來,一些交互操作被植入在學習與操作過程中,增加了學習的樂趣與動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虛實結合的辦法,先虛擬后實物實驗的教學可以讓教學效果倍增。我們自行開發的交互式多媒體課件投入使用后獲得了學生的好評,奪得了交互式課件類本科組國家二等獎。在教材建設方面,今年初已經完成《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教材第三版的修訂工作。
3.3 教學內容改革
課程的課程定位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硬件結構和一些維護知識,掌握配置計算機硬件系統的方法,能夠根據自己對計算機的需求選擇合適的硬件組裝自己的計算機,掌握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簡單故障的排除和系統的維護,能夠更好地使用和操作計算機。教學內容的改革是課程改革的核心,我們定制新的教學計劃之前,對該門課程原有內容進行梳理和提煉。對原有知識點進了重新的規劃。結合當下在線教學的特點對知識點碎片化處理,具體內容見下表。
3.4 教學方法改革
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授課人數較少的弊端,我們提出“基于慕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教學”手段,即以慕課教學為輔助,項目驅動教學為線索,以互動教學為理念,團隊協作精神為靈魂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具體在教學環節上,我們把教學內容分解成不同的模塊,即計算機硬件基礎知識模塊、軟件系統模塊、硬件組裝與測試模塊、網絡模塊、故障診斷和維護模塊。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分別設計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方式。對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以慕課教學為主,我們在授課教學平臺上發布錄制好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的自主學習。另外輔助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答疑服務體系。對實踐性強的教學內容,采用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即讓學生親手動手操作。實踐教學環節,教師主要是設計和控制教學過程,提供學習建議和指導。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分組,采用項目探究、案例點評、邊講邊練、平行互動、師導生演、以練代講、生講生評和生問生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團隊分工協作把課程任務完成[8]。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上學生被動的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探索空間,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發展。學生從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動學習轉變成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因此這種模式的教學方法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又可以滿足不斷增加的學生選課人數,擴大課程授課學生范圍。
4 ?小結
通過對《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課程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在理論知識階段,學生出勤率提高、求知欲強、積極探討、興趣濃厚、知識掌握扎實;在實踐教學環節,學生積極配合、善于提出問題和成功解決問題;在理論知識基礎之上,有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加強了團隊合作能力、共贏意識的培養,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效果。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發現不足、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利用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思達,陳春蓉.動態教學資源庫建設[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20(9):18-20.
[2] 葉春.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項目實踐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
[3] 卜葉蕾.新時代高校班主任核心素養提升路徑研究——以華北電力大學“名師班主任”工作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9):87-90.
[4] 楊勝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應著眼于“四個統一”[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47-48.
[5] 謝旻君.教師提高思政課能力的方法探討[J].科教導刊(下旬),2020(18):72-73.
[6] 王祺.基于網絡教學團隊的構建和運行模式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1(1):155-157.
[7] 馬廷奇.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目標定位與策略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7(11):40-42.
[8] 王泰,楊梅,劉炬紅.慕課論壇中教師回復對學生認知發展的作用——基于布盧姆認知分類學[J].開放教育研究,2020,26(2):102-110.
【通聯編輯:王力】
收稿日期:2021-04-10
基金項目:安徽省2018年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示范項目(2018mooc135)
作者簡介: 黎林(1979—),男,安徽省天長人,高級實驗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