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李麗燕(2000— ),女,漢族,福建泉州人。主要研究方向:理論經濟學。
課題項目:綠色消費視域下企業綠色供應鏈的構建研究——以福建省為例(項目編號:JJ202006)。
摘 要:我國于“十一五”計劃中提出節能減排政策,這對我國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現今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產業部門,尤其是傳統落后產業的節能減排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采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針對不同省域廢氣主要污染物的分析中,加入了面板數據的時序特征和截面特征,綜合考慮省域廢氣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的排放量與工業增加值之間的關系。研究得出:隨著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其與資源損耗不再存在發展初期的大幅度正相關關系。同時,必須注重發揮創新在經濟增長與資源損耗間的紐帶作用,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科學技術的綠色創新。
關鍵詞:廢氣排放量;工業增加值;節能減排;創新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方面的治理逐步推進。“節能減排”政策首次正式出現于“十一五”規劃綱要中,主要指的是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等約束性指標的數值。實施節能減排政策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助推我國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關系到民族的長遠利益,必須被持續地貫徹執行。因廢氣排放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中占有較大份額,所以是節能減排的重要實踐領域。而在廢氣排放過程中,又以工業部門為廢棄的一大排放源頭。因此,本文以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增加值作為研究分析節能減排政策對生產發展有何影響的對象。
在傳統的社會認知里,節能減排與經濟發展被視為一對難舍難分的矛盾,也即經濟的發展往往是建立在能源的損耗,環境的污染的基礎上的,環境污染是經濟增長的必要前提。誠然,這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的,甚至直至今日工業的發展依舊離不開環境損耗。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能做到的是提高單位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單位國民產值的能源消耗。實際上,節能減排不該是,也不會是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相反它卻是促進經濟向可持續發展戰略轉型一大助力。
關于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一直是經濟發展問題的一大研究熱點。如較早提出的探討收入水平對環境污染程度有何影響的環境庫茨涅茨曲線。雖然,包群與彭水軍在研究我國1996-2000年廢氣排放相關面板數據的基礎上,證明了環境庫茨涅茨曲線在論證二氧化硫、工業粉塵和煙塵方面所具有的合理性。但是,在他們的后續研究,即將數據延伸到2002年時,其中二氧化硫與工業粉塵的排放量開始呈現出向“N”型轉變的趨勢。隨著節能減排等相關政策的提出,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又出現新的特征,如:袁凱華,李后建從政企合謀出發,通過研究周期性、空間性策略性減排的現象,揭示了廢氣減排效果不佳的內在原由。
節能減排政策到底在實踐中對于中國的經濟的運行有何效應?怎樣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對于中國經濟能否順利實現經濟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意在采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過各省的面板數據建模,分析不同省域廢氣中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的排放量與工業增加值內在關聯的變遷,證明節能減排并未成為經濟發展的阻力,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倒逼經濟發展的因素。同時,強調創新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檢驗“波特假說”。
一、面板數據建模
(一)數據來源與指標說明
本文基礎數據為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7年剔除香港、澳門和臺灣后,其余31個省域的相關統計數據。具體為2011-2017年中各個省每年廢氣中主要三個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的排放量和工業增加值的面板數據,單位皆為:萬噸。
(二)統計描述分析
本文先對工業增加值(gy)、、氮氧化物排放量(NO)、粉塵排放量(FC)進行對數處理得:ln(gy)、ln()、ln(NO)、ln(FC)。由于本文選取的數據期間僅7年,為短面板數據,因此省略了單個數據的單位根檢驗。對所有序列組合進行協整檢驗,可得結果如下:
由表1可得:多數協整檢驗統計量的檢驗結果表明變量的面板數據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因而可以進行下一步的面板數據建模。
(三)模型的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1.模型的選擇
經Hausman檢驗,本文選擇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具體形式為:
式中:為被解釋變量,、和為內生解釋變量,為隨機影響變截距項,、和刻畫了工業增加值與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之間的相關性特征,分別表示了對三個解釋變量彈性系數的大小。
2.模型的構建
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可得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結果的DW值為0.853,存在一階正序列相關性。因此,需要在模型中加入AR(1)項,以達到去除自相關性的效果,最終得到模型的估計結果如下所示:
3.模型結果分析
由上述結果可得:模型的參數較為顯著,整體擬合效果較好,并且由DW值可以看出,加入AR(1)項后模型成功去除了原本的序列自相關性。式中:顯著為負,表示的排放量與工業增加值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工業增加值關于的彈性,說明了排放量的減少,并沒有導致工業增加值的下降,相反工業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不一定要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和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表示和的排放量與工業增加值之間是呈正相關關系,但是這兩個指標的參數都較小,說明和排放量的增加并不會大幅度導致工業增加值的提升,也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僅僅依賴環境損耗并不能實現經濟的繁榮發展。
綜上,通過面板數據模型的構建與分析得出:工業增加值與廢氣中主要污染的排放量并不存在大幅度正相關關系,進一步得出經濟增長與環境損耗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強烈關聯,因此一國要想實現經濟的真正增長不能僅僅依賴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需要找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的真正的內生動力,即用創新推動經濟的根本性發展。
二、創新在節能減排與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是助推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戰略支撐,亦是節能減排過程中內在根本的著力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關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創新是連接節能減排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創新對于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制機制創新——碳排放權助推綠色金融
近階段國家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于2021年1月5日,正式發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國家根據大數據統計調查,為企業制定碳排放配額,由于該配額通常低于企業歷史排放的平均值,這便催生了企業購買碳排放權的需求,推動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形成。由于企業的碳排放額是免費發放的,隨時間推移,這種方式有可能演變為分配與拍賣相結合的形式。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最終達到碳中和目標,要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效用,在實現碳排放總量達標的前提下,各企業能夠各取所需。同時,碳排放權還可以吸引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進入,發展各式金融產品,帶動綠色產業的發展,既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又實現了企業的節能減排??傊?,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創新,可以推動實現政府、企業、金融機構與人民群眾共贏的情形。
(二)管理方式創新——云平臺為環保治理提質增效
2019年年末福建省建立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親清服務平臺,該平臺利用云端大數據帶動提升了環保綜合服務能力。福建省生態環境親清服務平臺提供在線審批、在線預警、在線整改、在線咨詢、在線治理、在線獎懲等一體化服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環境治理從原本的末端到源頭甚至全過程監督管制轉變,為生態環境服務和監管提質增效。同時,通過大數據統計,能夠使環境治理更加的精準細化、落實人員責任制,在一定范圍內減少環境監督成本,進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總之,云平臺的出現是一種必然趨勢,延伸了綠色監管的時空格局,也有助于形成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倒逼機制。
(三)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全球價值鏈升級
綠色技術對產業鏈的升級有兩方面的作用交互影響。一方面,在前期作為新型的技術創新方式,綠色技術對產業鏈的高級化具有抑制性作用。因為在技術創新前期的投入具有成本效應,會占用企業的生產要素,使得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此外,外國現成技術引進的便利,也會使得國內的制造業企業放棄高額投入的自主創新;另一方面,隨著綠色技術創新的逐步深入,創新所帶來的環境外部效應,既降低了環境污染的成本,又提升了產品的品質與競爭優勢。就如同“波特假說”中表明的:技術創新后期帶來的“創新補償效應”可以彌補“遵循成本”。更重要的是,綠色創新會使得企業從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的趨勢轉變,發揮創新的需求效應,搶占綠色消費市場,使得國際分工向高附加值的位置靠攏,推動產業全球價值鏈升級。
三、結語
通過上述對不同省份的工業增加值與廢氣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的排放量之間關聯的建模分析,可以得知:從長遠來看,節能減排政策并不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相反,節能減排能夠倒逼企業進行改革創新,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盈利能力,進而彌補節能減排初期所花費的成本。而在企業轉換生產方式的過程中,創新占據重要的核心地位。國家可以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帶動管理方式和綠色技術創新,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良好的現代化以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節能減排無疑是一項長遠戰略,在此,本文針對未來國家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深入治理提出幾點建議:
(一)堅持推行節能減排政策不動搖,早日實現“碳中和”
綠色發展道路是我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各個產業在綠色轉型的初期都會面臨巨大的阻力,這時需要政府在其中起到絕對的掌控方向的作用。國家必須承受住各方的壓力,堅持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政策不動搖,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整個經濟體系順利地向低碳環保轉型,并最終早日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二)進行企業分層治理,助推市場的優勝劣汰
在國家的環保政策下,產生了企業分層。一類企業選擇減少產量或是向其他企業購買排污權,這最終都會使得企業減少收益,并降低市場競爭力;另一類企業則通過改革創新,改進生產效率,實現生產的綠色化,提高企業競爭活力,增進企業收益,同時也可以向傳統的高污染企業轉讓排污權而受益。針對這兩類企業,國家應當適當區別對待,給予進行綠色改革的企業以優惠,對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則進行更加嚴格的管控,助推競爭市場的優勝劣汰。
(三)對綠色產業進行資金、技術支持
綠色產業在發展的初期需要投入的成本較高,例如新能源汽車需要健全的配套基礎設施才有助于其的普及和推廣;同時,綠色產業往往是新興產業,初期規模小,競爭力較弱,容易因外界因素而受到扼殺。因此,需要國家對一些具有強大發展潛力的綠色產業進行資金與技術方面的支持,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壯大,并帶動相關環保產業的協同發展和傳統高能耗產業的轉型升級。
(四)注重引導群眾樹立綠色消費觀、進行綠色消費
綠色需求對綠色供給具有較強的引導作用,國家可以通過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進行綠色消費,也即從需求側的角度促進供給側實現綠色轉型,而綠色供給也會反過來帶動綠色消費。只有供需聯動,即企業和群眾協同發力,才能夠推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使得環保觀念深入人心,由原來的政策推動到最終的自覺遵守。
參考文獻:
[1]彭水軍,包群.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環境庫茨涅茨曲線假說的中國檢驗[J].財經問題研究,2006(08):3-17.
[2]包群,彭水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基于面板數據的聯立方程估計[J].世界經濟,2006(11):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