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英
高校是開展大學生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主陣地。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是增強各族師生“五個認同”、不斷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
1 高職院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必要性
1.1 是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需要
意識形態工作關系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當今世界正處于經濟社會深刻變革時期,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以及思想理論界不斷趨于活躍,思想文化相互滲透影響、交流交融交鋒不斷,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外來文化滲透影響問題日益突出。
高等學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學校要著眼于形勢發展變化,教育引導師生深刻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全面學習理解民族理論體系,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同心共筑中國夢。
1.2 是構建文明和諧校園的需要
隨著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進入新時代,我國的民族工作又面臨著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加速推進,各高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數量逐漸增多。由于語言、風俗、生活習慣等差異,不同民族的大學生在交往和聯系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民族摩擦和矛盾。高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積極創新、精心組織、高位推進,進一步開創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新局面,營造有利于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環境,讓青年學生打下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和感情基礎,促進各民族學生在校園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進步,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主旋律。
1.3 是實現高校培養目標的需要
當前,我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需要各民族人民共同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高校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堅力量,少數民族大學生更是促進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民族團結意識,直接影響到中國夢的實現進程。
高校作為培育高素質人才的主陣地,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為此,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積極探索新途徑、新方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全面認識新時期我國民族工作的新情況和新特征,積極投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2 高職院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大部分高校成立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機構,也出臺了一些有關創建的政策,對創建的工作機制和條件保障機制作出了具體規定,基本推進了創建工作的制度化、經常化。但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要適應新時代、新特點,高職院校開展創建工作還是面臨諸多困境。
2.1 創建理念思路不新
當前,隨著招生政策的不斷變化,面向少數民族地區招生的高職院校也越來越多,高職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數量逐漸增多,民族成分也越來越多,形勢也越來越復雜。在這個背景下,有的高職院校缺乏創新、開拓意識。一是在創建形式上,還局限于課堂教學、主題班會、板報宣傳,不能充分利用新媒體、新載體、新平臺開展創建工作,特別是讓各民族學生踴躍參與的創建活動少之又少,難以適應各民族學生多元化需求;二是在創建內容上,還局限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傳層面的老調子、老套路,沒有緊扣新時代特點,對提升創建水平等內容缺乏思考,導致創建工作內容單調,甚至老化,導致工作開展沒有活力,特色和亮點不凸顯。
2.2 創建機制不完善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形成強大的合力。但有的學校只有學工部門或統戰部門負責創建工作,基本處于單打獨斗狀態,在資金資源、人員力量、部門協同等方面制約著創建工作的開展;在提升創建工作水平、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沒有系統的頂層設計和舉措;“一把手”總負責的創建領導機構和統籌協調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齊抓共管、各部門各司其責、上下協調聯動、師生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這些都影響了創建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2.3 學生參與創建熱情不高
當前,高職院校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來自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家庭經濟條件還不寬裕,多數家庭為建檔立卡家庭,而且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接受的素質教育不充分、不全面。學生來校后,因受成長環境、生活經歷的局限,性格比較內向,社交能力不強,學習、生活能力相對薄弱,對學習以外的活動不感興趣,熱情不高。
3 高職院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載體和方式
3.1 構建“三個渠道”,強化宣傳教育
3.1.1 構建常態化宣傳教育渠道
一是建立民族創建微信公眾號和專題網站,用活新媒體,構建櫥窗、板報、廣播、網絡,進一步豐富網絡課程、云課堂、微課堂等內容,使創建工作宣傳有文字、有聲音、有圖像、有視頻,不斷擴大影響力和覆蓋面,努力營造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濃厚氛圍,促使創建活動有聲有形,入腦入心。二是抓好宣講教育。學校組建由校領導、中層干部、教師、輔導員等擔任的宣講團,深入班級利用主題班會加強國情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普及少數民族知識,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和諧共處。還可以借助黨團組織生活主題教育、新生入學教育,利用學生社團、學生宿舍,食堂等陣地開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周末大講臺”,將宣講教育知識入腦、入心。三是每年年初制定宣傳教育計劃,制定宣傳教育安排表,分月進行。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月”、民族知識競答賽,請專家、校友來校作民族團結專題報告等。四是形成家校協作模式,將民族團結宣傳融入學校與家長的日常溝通交流中,并使之成為常態化,讓廣大學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自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3.1.2 構建社會實踐教育渠道
學校要注重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開展頂崗支教、學雷鋒志愿服務、社會調查、扶貧濟困、社會實踐、紅色教育實踐和各民族學生交友聯誼等活動,讓學生從校內走進社區、走進鄉村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深入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邊疆地區開展專題調查研究,以教育引導實踐、以實踐深化教育,讓廣大學生切身學習體念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熏陶,不斷增強創建工作現實感和有效性,升華師生的民族感情和團結意識。同時,通過各族學生的示范引領作用,將愛國主義、民族團結通過學校輻射到社會層面,大力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3.1.3 構建面對面課堂教育渠道
一是抓好課堂教育。課堂教育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方式。要從教師、教材、考核等方面重點開展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的教育,并給予充分的保證。與此同時,民族團結教育涉及面極其廣泛,內涵極其豐富,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不能完全達到教育目的。為此,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大思政”哲學類、社會類課程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資源,使學生在校學習文化知識中,自覺提升民族團結意識,提高思想政治覺悟。二是抓好第二課堂。抓好第二課堂教育,對于強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打造系列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充分挖掘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因素,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天然聯系講深講透,堅持正確價值取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要開展知識競賽、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3.2 開展“三個活動”,豐富活動載體
3.2.1 開展少數民族文化活動
如舉辦民族新年慶祝活動,如藏歷、彝歷新年;舉辦民族文化藝術節;開展民族文化圖片展、民族服飾展,通過民族服飾、歌舞、及風俗表演,以多種形式展示不同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幫助學生直觀學習、了解各民族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知識,接觸到更多的民俗民風,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組織參加省市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組織各民族學生一起過中秋、端午等傳統佳節;開展寢室文化活動,營造各族學生筑“小家”、愛“大家”的良好氛圍,為全校各族學生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和增進友誼的平臺,以優秀民族文化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使創建工作有吸引力、有感染力和影響力。
3.2.2 開展品牌建設引領活動
學校要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納入整體工作計劃,每年的創建活動,既要有新的項目涌現,又要有已經形成品牌的項目延續傳承。要精心組織深入少數民族聚居村開展校村“連心共建”活動,創作民族文化精品、校園文化活動精品。如“民族文化下鄉”“民族故事大家講”“民族節日大家過”“民族舞蹈大賽”“民族歌手大獎賽”“成長面對面”等有口皆碑的持續性項目,吸引各族學生踴躍參與,增進各族學生交流、文化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3.2.3 開展扶貧濟困助學活動
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切實解決學生實際困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通過開設校內勤工助學崗位,設立學生獎、助學金;教師與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結對子”,從思想、學習、經濟上開展“一對一”大力幫扶;借助單位、企業及愛心人士等社會愛心力量,到校資助學生學費、生活費;愛心走訪建檔立卡戶學生家庭,并主動對接當地政府,建立起了“流入地”和“流出地”兩頭對接機制,共同促進雙向管理、雙向教育、雙向服務;幫助民族學生轉變生活方式,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和服務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學生就業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3.3 做好“六個注重”,提升創建水平
3.3.1 注重構建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學校黨委要高度重視,提高認識,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創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對創建工作的組織領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積極構建具有指導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的長效機制,做到有載體、有平臺、有措施,形成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高校要把創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黨委書記親自抓,分管黨委副書記具體抓,各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黨組織共同落實的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3.2 注重全方位全過程教育
高校學生年齡差異、年級不同,有著特殊的共性思想及行為特點。為此,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具有連貫性,要環節緊扣、通盤考慮,不能留有空擋。要認真探索和實踐分年級、分學期、模塊化、漸進式、全過程育人新路徑。低年級應主要開展以黨的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知識、各民族歷史為主要內容的民族團結教育,以學業生涯設計為內容的人生規劃教育,重點是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與人生規劃。高年級應主要開展祖國統一教育,以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為內容的社會實踐教育和以就業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就業創業教育。學生在學校整個教育過程應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國情教育、省情教育、法紀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規劃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輔之播放愛國主義影片、舉辦愛國主義知識競答賽、舉行文藝演出、參觀監獄等警示教育基地等特殊形式,形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教育模式。
3.3.3 注重師生兩個群體教育
一是注重學生的教育。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存在一些問題:從生源上看,各高校將教育對象更多定格在少數民族師生和本地師生;從年級來說,更注重對一年級新生的教育,高年級相對淡化。實際上,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應該是普遍教育、全員化教育。只有對所有學生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才能做到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認同、相互依存,才能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二是注重對教師的教育。要特別注重對專家學者、青年教師和民族教師的教育。專家學者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精湛的專業技術,在青年學生中具有很大的感召力。青年教師與學生年齡接近,與學生接觸較多,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影響更直接,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導作用。民族教師由于在語言、文化、心理方面的天然優勢,更容易與少數民族學生接近,更容易了解民族學生的思想動態。因此,抓好教師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對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4 注重選樹創建典型
學校在創建過程中,要發現典型、樹立典型、宣傳典型,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用身邊的典型教育引導廣大師生,用小故事闡發大道理,做到深入淺出、情理交融,發揮典型人物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激勵機制,堅持每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評選活動,召開總結表彰大會,給予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加大培育和選樹示范典型的工作力度,形成促團結、增和諧的強大合力,充分激發廣大師生員工在創建工作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3.5 注重開展創建理論研究
高校要促進創建工作常態化,助推創建工作良性發展,那就既要注重創建實踐活動,又要強化理論研究,要不斷總結提煉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成果。一是要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典型案例征集;二是要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優秀論文評選;三是要設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專項研究課題系列,制定專門項目申報、評審、立項制度,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并予以重點資助;四是要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主題提煉申報教學成果,總結提升創建先進經驗,向社會推廣,供兄弟學校借鑒。通過理論研究,加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不斷提升創建工作水平,增強創建針對性,提高實效。
3.3.6 注重強化創建工作考核
高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從工作實際出發,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事制宜地做好創建工作的考核。要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教材、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納入教學考核及教學質量評估,提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教學質量。要把創建工作納入高校領導班子、部門、個人年度考核內容,加大績效考核的權重,充分發揮考核的檢驗促進作用。
課題名稱:高職院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載體和方式的研究課題編號:Ycskl-075。
參考文獻:
[1] 宋永志.《新形勢下珠三角城市創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載體及模式研究》[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3).
[2] 楊圣祥,陳英.《開創高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新模式》[J],中央民族報,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