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文


摘 要:全國“兩會”是一年一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時政新聞報道的年度大戲,也是檢驗主流媒體創新能力、媒體融合水平的比武場和競技臺。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中,中央及地方主流媒體亮點迭出,顯示媒體融合已經進入深水區,可以稱之為媒體融合2.0,并表現出四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從傳統報道形態“嫁接”新技術的部分融合,到“5G+4K/8K+AI”的全面融合;二是融媒體新產品爭奇斗艷,內容分發的社交化和平臺化持續推進;三是傳播創新從中央媒體向各地方主流媒體擴散;四是工作室制度等新的體制機制創新持續發力國際傳播競技場。
關鍵詞:全國兩會 媒體融合 時政新聞 5G
全國兩會是中國時政新聞報道的年度大戲,也是檢驗主流媒體創新能力、媒體融合水平的競技臺。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及地方主流媒體做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在5G體現出四個特征:一,從傳統報道形態“嫁接”新技術的部分融合,到“5G+4K/8K+AI”的全面融合;二,融媒體新產品迭出,內容分發的社交化和平臺化持續推進;三,傳播創新從中央媒體向各地方主流媒體擴散;四,工作室制度等新的體制機制創新持續發力國際傳播。這顯示出時政新聞已經進入媒體融合2.0時代,以下分別從技術、內容和國際傳播維度進行探討。
1 科技賦能、全媒呈現:兩會報道的技術創新
科技創新是媒體融合的主要推手,近年來H5、虛擬現實(VR)、短視頻、Vlog等技術創新被陸續用于全國兩會報道。“5G+4K/8K+AI”在2021年更多地融為一體,產生全新的報道形態,而不是傳統報道形態上進行新技術的“嫁接”。中央媒體探索的技術,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地方主流媒體所采用,創新的擴散效應明顯。
首先,5G成為全面鋪開的基礎設施,兩會所有會場、駐地等核心地點實現5G網絡全覆蓋,出現了5G短信、5G即拍即傳等應用。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兩會會期和現場報道被壓縮[2],讓2021年兩會報道的技術競爭更加激烈。如新華網開發的5G即拍即傳,記者將現場照片通過5G網絡自動回傳到采編系統,從拍攝到入庫僅需5秒。5G直播背包內置設備主機、音視頻處理終端、遠程通訊服務器和一些軟件系統,搭配一臺外接攝像機就可完成直播的采集、處理、傳輸等整套流程。中國移動與新華網聯合推出“新華網兩會5G消息模擬體驗”,公眾在線實時查看兩會熱點調查、兩會現場新聞,也可在線預約收看兩會直播、定制專屬兩會日歷。
更為重要的是,5G為4K/8K、AI等提供強有力的傳輸支持。“兩會”期間5G SA商用核心網首次應用于媒體報道,保證了人民大會堂的實時畫面以8K超高清畫質不間斷回傳,觀眾能以裸眼3D效果融入會議進程。AI的應用也日趨成熟,帶來更多沉浸式報道。以下簡要整理部分代表性AI報道。
4K/8K超高清技術也有新的突破。兩會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8K超高清電視試驗播出信號傳輸至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以及部分兩會代表駐地,播出總臺首次8K春晚、首部8K紀錄片《美麗中國說》等超高清科研成果,委員通道直播報道也首次全程提供4K公共信號。這標志著從新聞現場的轉播系統制作到總臺信號分發,時政新聞全流程進入4K時代。“5G+4K/8K+AI”的深度融合已經不是創新個案,所產生的全新新聞產品是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的最大亮點之一。央視網聯合科大訊飛推出《AI助手帶你走進部長通道》,AI融合兩會大屏直播視頻、VR視頻、語音、文字等多模態話語,以真人形象作為模本,把部長通道的答記者問轉化成網友與部長的一對一互動,將兩會部長通道的現場搬進手機,其營造的場景感是以往難以達到的。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推出“5G+8K+新立方演播室”,采用實時8K信號畫面直傳+3D建模的方式,設置虛擬的萬人大禮堂場景或其他立體場景,所實現的5G沉浸式多站點跨屏訪談屬于全球首創。這一產品邀請北京朝陽醫院醫生陶勇、網絡主播李佳琦等12位嘉賓一起,與網友和大會現場同步聽取《政府工作報告》,與委員代表異地同屏進行無延遲對話。這突破空間壁壘的阻礙,營造了沉浸式場景。
中央媒體的創新探索正越來越多地被地方媒體所使用北京日報《2021全國兩會直通車》專題中設“AR看兩會”板塊,其視頻為記者現場通過AR眼鏡拍攝。黑龍江廣播電視臺使用“5G+MR”技術在北京代表駐地搭建虛擬演播室。這些產品展現了在成本控制的條件下,新技術的廣闊應用空間,也說明中央媒體的探索存在溢出效果,為全國范圍內的媒體融合提供了示范。
主流媒體不僅探索這些技術創新,而且與社交媒體平臺協同合作,通過PC端、APP端、微博微信端及知乎、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抖音、快手等,進行矩陣式傳播。同時也進行“線上+線下”的推廣,如央視網打造了“大屏+小屏”,在國家圖書館、中央黨校、教育部等黨政機關所在地,以及京港地鐵相關線路通道、站廳、站臺、換乘通道、列車車廂的超1萬塊屏幕上推出H5作品。
總之,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主流媒體,都致力于在兩會報道中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沉浸感、互動感。網民、觀眾的現場感、參與感越強,便越愿意去了解兩會信息。
2 數據可視、信息相關:兩會報道的內容創新
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在內容上出現了大范圍數據可視化、短視頻與Vlog全面滲透、創意設計豐富(動畫、條漫、說唱等)的特點。這些內容創新以直觀方式傳遞政策信息,降低了的接受門檻,強化相關性,擴大了互聯網上的細分受眾。
首先是數據可視化表達,兩會期間的可視化內容已經成為多年以來的應用熱點[2],這在2021年被延續下來。如光明網《數說政府工作報告》系列,制作形成前端交互型、程序語言型等類型,并在數據分析中增加移動場景。澎湃新聞則在數據新聞產品中納入歷史維度,整理改革開放以來44份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常青詞匯、喇叭形詞語、關鍵詞對比、新詞等。
其次是短視頻和Vlog,這類內容實現了生活世界的深度媒介化,觀眾看到豐富的現實場景,從而產生參與感和體驗感。兩會期間主流媒體創作了大量短視頻,如人民網《百秒說兩會》,采用“主持人脫口秀+記者現場評述”的模式;新京報聯合快手平臺,推出“向下一個五年沖鴨”的系列短視頻等。因此,更生活化的話語形態的融媒體語境中,這些新聞內容正努力融合政治話語框架與民眾話語框架。
短視頻引發輿論熱點的一個代表性案例是手語國歌。在政協會議開幕式上,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等代表用手語“演唱”國歌,總臺央視新聞迅速推出新聞特寫《當國歌響起》,不但感動了廣大網友,還帶來手語國歌的學習熱潮。[3]此外,央視新聞客戶端在首場“代表通道”“部長通道”時,發布了33條獨家短視頻。而短視頻《疫苗、脫貧、冬奧會……全國政協首場新聞發布會回答了這些熱點問題》,獲中央網信辦推薦全網通發,并登陸京港地鐵,覆蓋車站73座、屏幕總數10431塊,全網播放量超1000萬。
Vlog形式有強烈的個性化色彩,能夠在新聞報道中增添生活氣息,展示傳統報道較少關注的領域。這一形式在以《王冰冰走街串巷看兩會Vlog》為例,其第4集“當你老了”3月8日當天閱讀量1.8億,養老主題上了熱搜;第6集“全民健身”在B站發布不久后就登上了熱門位。2019年兩會報道中最早出現,[4]這些Vlog系列,大小屏遞進滾動傳播,在大小屏融合傳播上探索出三大亮點:一是找到了大小屏審美的共振點,讓網友產生強大的內生創作動力,成為總臺在網絡上的義務宣推員,一撥撥制造新的熱點,引發再關注和再傳播;二是預埋多個網絡傳播梗,形成網絡遞進滾動傳播新打法;三是始于流量、終于質量,進而又推高流量的融合傳播新探索。這些探索,突破了王冰冰之前以娛樂和輕主題為內容的報道局限,把兩會的重大政治經濟主題與流媒體視聽語言結合在王冰冰身上。
而且,澎湃新聞推出Vlog特別節目《你好,兩會》,委員、記者們拍攝Vlog記錄幕后花絮。這些Vlog讓觀眾不但看到人民大會堂的“前臺”,而且看到會場外正在發生的社會變遷與人民期待,看到代表委員在鏡頭外的履職狀態。這類報道從記者的特殊視角報道兩會幕后故事進程,改變了原有的報道方式,增加紀實性。
最后,是創意設計的廣泛使用,其中又以動畫最為常見。新華網交互手繪長圖《萌新記者兩會上崗錦囊》打造“萌新記者斯斯”這一Q版形象,漫畫與游戲相結合,在互動游戲中展示惠民政策。紅網的報道作品采用了真人出鏡、綠幕拍攝制作,搭建了一個微縮場景,將出鏡記者創造性縮小,融入契合政府工作報告內容的相關主題背景之中。
在創意設計方面,新華社推出原創MV《十四五@十四億》以說唱形式闡釋了“十四五”規劃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長江日報社推出融媒體視頻欄目《兩會Rap》,以說唱、喊麥的形式將政協委員采訪內容進行呈現。人民日報新媒體聯合網易推出長度達3640厘米的國潮長條漫《春滿江山圖》等。
總之,以上種種內容創新努力使時政新聞報道的話語更接地氣,時政新聞不再是單純的信息傳遞,而是場景營造。美國學者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提出,互聯網將進入場景時代。[5]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條件下,場景意味著信息要和受眾的接受場景、日常生活經驗圖景相匹配。中國的發展與國家的重大政治事件(如兩會)和每個人息息相關,而兩會的時政報道,也應和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建立起密切聯系。
不過,兩會報道也需要注意避免過度娛樂化,需要注意報道的嚴肅性與人情味、趣味性的平衡,時政新聞要轉變成大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內容,同時又絕不能媚俗,兩會報道中一些地方媒體采用Rap、喊麥等創意設計,基于重大時政報道的嚴肅性要求來看,此類創新需更加穩妥慎重。
3 多語種、多視角:兩會報道的國際傳播
兩會不但是國內政治生活的大事,也具有重要的國際傳播價值。在國際傳播領域,總臺以多語種網紅工作室為依托,主動設置議題,創新傳播手段,注重轉換國際化表達方式,融媒體傳播新品不斷。法語部“塞納聽濤”工作室推出《2021中國關鍵詞》《兩會“鄭”在說》《中國速遞之我向總理說句話》等系列短視頻。西班牙語部“貴斌說”網紅工作室推出《問中國》系列報道,聚焦脫貧攻堅、政府工作報告要點、碳中和等話題。德語部“雙11”網紅工作室發布微視頻《輕松聊兩會:這次兩會中國網民關心哪些問題?》,向海外網友介紹熱點話題。捷克語部策劃《Pepa說兩會——2021兩會來了!關于中國兩會你知道多少?》,以設問形式向捷克網友闡釋關于中國兩會的基本問題。俄語部“峰奇客”工作室推出系列短視頻《峰眼看》,通過一人分飾三角的創新做法,以華為、抖音、大疆等被美國“封殺”的中國企業為例,分析其發展趨勢及擺脫困境之路。這些工作室結合兩會重大政策與目標國實際情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內容設計,取得良好效果。
今年兩會報道延續了以國際視角講述中國故事的做法。新華社推出短視頻“洋記者”看兩會,在中國生活將近30年的外籍特約主持人李柯與各地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話。總臺新聞節目《新聞直播間》開設“世界看兩會”板塊,采訪各國駐華大使等。人民日報海外網推出系列訪談《駐華大使看兩會》,專訪駐華大使。這一做法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視角,已經成為常態化報道方式,也是兩會國際傳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總臺還就涉港報道提供了國際傳播支持,圍繞白巖松打造的《白·問》工作室,“兩會”期間直播專訪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節目在《新聞1+1》、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頻等平臺播出次日,今日頭條、抖音等字節系平臺累積閱讀量已達3539萬次,微博閱讀量超2751萬次。這些報道不但推動形成良好的國內輿論,也成為國際傳播中的重要新聞來源。
4 總結及建議
總結2021年兩會的時政新聞報道發現,媒體融合2.0是生活世界的進一步媒介化。不論是兩會現場的Vlog,還是駐華大使的采訪,都以更多信息、更深場景為標準。
在今年創新的基礎上,未來需要及時總結5G+4K/8K+AI傳播規律,進一步擴充時政新聞報道對生活世界的反映。例如短視頻和Vlog傾向于傳播具備生活氣息的內容,而非簡單的長視頻“剪短”。AI要與講好故事進一步結合,控制動畫的比重,避免為了刻意追求“新玩法”而降低信息接受效率。這在今年已經有所呈現,比如中國網移動端的創意產品《跟著中國“復興號”列車出發》,通過火車動畫前進切換場景、同步呈現圖表數字,這個列車的設計增加了閱讀難度、降低了信息接受效率。
此外,還要繼續增強報道的場景感。場景感意味著打通前臺和后臺,建議增大現場視頻比例,更多呈現代表、委員的個性色彩。將傳統媒介賦予場景化的特質后,帶給觀眾良好的沉浸式互動體驗,從而更好地宣傳主流價值觀,發揚多元化立體化的媒介生態。場景感的營造不是為了打造一個只有天藍草綠的烏托邦,而是媒體上投射出生活世界。為此,在時政新聞報道中要避免“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單向敘事,直陳發展中的真實難題。只有現實困難是真實的,發展成就才是可貴的。
參考文獻:
[1] 吳迪.融媒體時代兩會報道的技術應用創新—以人民日報新媒體為例[ A] .出版廣角,2020(14):71-73.
[2] 曾祥敏、翁旭東、黃莉莉:《時政新聞報道融合創新——基于2017年全國“兩會”可視化產品的分析研究》,載《編輯之友》,2017年第7期.
[3] 《兩會手語唱國歌刷屏了| DuDu教你用手語打國歌》,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16901779/,2021年4月26日.
[4] 曾祥敏,劉思琦,唐雯.《2019全國兩會媒體融合產品創新研究》,載《新聞與寫作》,2019年第5期.
[5] 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著,趙乾坤 周寶曜譯,《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