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
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背景下,勞動教育逐漸成為小學教育體系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對于促進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的同步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勞動教育應該在正確知識觀、課程觀和教學觀的指導下開展,教師要避免進入勞動教育的一些誤區,在勞動教育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中,教師主要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促進小學德育教育的不斷發展。基于此,本文針對勞動教育中學生“手腦結合”能力的培養途徑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勞動教育 “手腦結合”能力 培養途徑
1 引言
當前教育方針中明確指出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在當前教育體系下,教師必須要突破固有思維的束縛,通過提高思想覺悟、轉變教育理念來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個性化的成長。教師要提高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認識到勞動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從而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促進小學教育質量的整體性提升,為學生營造一個舒適的成長環境,在小學這一階段為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態度和積極的價值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勞動教育中培養學生“手腦結合”的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
2 勞動教育的課程觀和教育觀
在勞動教育中體現出了一定的課程觀和教學觀,教師要在明確這一點的前提下深刻分析勞動教育的內涵,發揮勞動教育的作用,通過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學生“手腦結合”的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
2.1 “以主體為中心”的課程觀
在勞動教育中強調要以主體為中心,這是教師必須遵循的課程觀,教師要在遵循這一點的前提下開展勞動教育,確保能夠產生更加良好的效果。以主體為中心的課程觀指的是學生要作為認知主體而存在,在勞動教育中要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從而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只有在親身體驗中才能感受到勞動的魅力和價值,從而產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學生作為勞動教育的認知主體,為了培養其良好的意識和行為習慣,勞動實踐就是基礎,在勞動實踐活動中才能培養學生“手腦結合”的能力,讓學生邊思考邊動手操作,這樣學生可以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思考,獲得更深層的感受。
2.2 “人本主義”的教學觀
隨著教育標準的不斷改革,在勞動教育中對于教學理論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勞動教育中教師要遵循人本主義的教學觀,對于學生的教育一定要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進行。在整個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心理狀態的變化,讓學生能夠對勞動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讓學生能夠信任教師,主動配合教師完成相應的勞動教育活動。勞動教育的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絕不能出現教師主導、學生跟隨的現象。在勞動教育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征等方面綜合考慮,從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出發,選擇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勞動教育內容,從而吸引學生的關注,讓其能夠主動參與進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手腦結合”能力。
3 小學階段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3.1 有利于樹立學生積極的思想觀念
在當今時代下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能夠樹立學生積極的思想,小學生是祖國和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勞動教育能夠讓學生對勞動產生正確的認知,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樹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觀念,提高小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同時通過勞動教育可以改變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讓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被充分地激發。增強學生“手腦結合”能力的培養。因為勞動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板塊,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思想創新能力,通過手腦結合真正理解勞動的價值和內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這也是勞動教育開展的重要作用之一。
3.2 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
當代小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中備受寵愛,很少有人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勞動,因此對于勞動的概念缺乏正確的認知。為此要通過開展勞動教育來糾正學生錯誤的心理,讓學生能夠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同時能夠在集體勞動中學會互相幫助,培養起團結合作的意識。通過勞動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而且也可以理解他人勞動的艱辛,從糾正學生隨意浪費糧食,亂扔垃圾等錯誤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愛上勞動,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勞動中,為教師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有效地保障。當學生的主動性被激發之后,培養學生“手腦結合”的能力就更為容易。
4 勞動教育中培養學生“手腦結合”能力的途徑
4.1 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勞動熱情
在勞動教育中為了培養學生“手腦結合”的能力,教師首先要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年齡特征出發,組織一些能夠引起小學生關注和興趣的勞動活動,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勞動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在勞動教育的開展中,教師要多引入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創設生活化的情景,通過這些內容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愿意主動配合教師,投入到勞動教育活動中,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手腦結合”的能力。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教師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保持學生持續的學習動力,讓學生能夠對勞動真正產生興趣。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在上勞動課時對于生活實例的選擇也要充分的考慮和慎重地篩選。
例如:在《擇菜、洗菜和切菜》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聯系生活實際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由闡述或表演媽媽在家里摘菜、洗菜和切菜的行為,在學生闡述和表演之后,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評價和充分的鼓勵,并且讓學生進行創新,讓其通過小組討論說一說擇菜、洗菜和切菜可以有哪些新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思考,還要同時動手操作,通過這一勞動活動學生很快就會掌握擇菜、洗菜和切菜的基本操作方式,學習各個要領。同時還可以創新出一些趣味的擇菜、洗菜和切菜的方法。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知識掌握的能力,同時還在勞動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和頭腦創新的能力,達到了“手腦結合”的教學目標。
4.2 引入實物教學,提高動手能力
為了切實培養學生“手腦結合”的能力,教師一定要多給學生提供參與勞動實踐的機會,在學生親身操作的過程中促進其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讓學生感受勞動的趣味和魅力。在勞動教育中教師要通過引入實物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且引導學生邊動手、邊思考,形成手、腦、心的有機整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實物輔助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但是要將動手操作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進行創造,在思考和動手同步進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營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勞動課堂。
例如:在《廚房廚具的衛生與消毒》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入實物來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手腦結合”的能力,尤其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準備一些常見的廚具,包括粘板、菜刀、餐具等,讓學生先通過基本的學習掌握廚具清洗的基本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演示和指導,在學生掌握了廚具清洗基本方式后,利用教師準備的這些實物進行動手操作,將這些實物清洗干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也提升了其動手操作的能力。在學生完成動手操作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勞動體會來說一說“什么樣的廚具需要什么樣的清洗和消毒方式”“清洗干凈的廚具有怎樣的特征”,向學生滲透勞動與動腦的內在關系,引導學生懂得在勞動中總結規律,提高勞動質量和效率。比如有的學生說干凈的餐具摸起來光滑但手感有些發澀,沒洗干凈的餐具摸起來光滑,摸過的手也滑了;有的學生發現餐具如果清洗干凈沒有油跡,用清水涮過后表面沒有明顯的水滴或水流,如果沒有清洗干凈還有油殘留,用清水涮過后表面就會出現明顯的水滴或水流。教師應對學生的總結結果進行肯定和表揚,并鼓勵學生就現象的發現去向科學課教師請教,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樣一來既可以鼓勵學生動腦,又能夠推動學科串聯。在完成基本操作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創新,讓學生分享一些省時省力的廚具清潔方法,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在互相分享中啟迪智慧,激發思維,提升能力,讓學生“手腦結合”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4.3 激發創新思維,挖掘學生潛能
在勞動教育中對于學生“手腦結合”能力的培養,創新創造能力是其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對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能力的全面提升都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教師必須要發揮自己的引導和組織作用,在勞動教育中多給學生提供動腦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激活創新思維,并且將頭腦中的想法以動手操作的形式具體呈現出來。在勞動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踐活動。即使學生的想法比較脫離實際,教師也不要直接指出,在指導學生時要注意方式,發揮出每一個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在勞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想法教師要給予鼓勵和肯定,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教育指導。
例如:在《合理安排膳食》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這一勞動教育課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開始時可以先不給學生提供思路,先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合作交流來闡述自己的想法,互相啟迪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能夠活躍起來。學生可以針對如何合理安排膳食闡述自己的觀點,在學生闡釋觀點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仔細地觀察和全面的記錄,了解每一位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礎水平。通過這樣的交流討論活動,教師可以發現學生搭配出了很多新的食譜,在這些食譜中很大部分都能夠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包括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由此可見,學生的創新思維有無限的挖掘潛力,教師在勞動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了解食物營養結構的前提下進行自行搭配,在搭配之后教師再給予一定的指導,指出學生搭配中一些不恰當之處,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更多合理膳食的知識,同時也能夠創新其思維,讓其感受到勞動教育的趣味。
4.4 拓展課外教學,理解勞動意義
在勞動教育中為了培養學生“手腦結合”的能力,教師要將課內和課外有效結合,在立足于課堂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層次的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體會勞動的不同蘊味。在課堂外學生的視野能夠更加開闊,思維也不會再局限于課本內容中,從而能夠對勞動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發揮勞動教育更大的價值。學生在走出課堂之后,其“手腦結合”的能力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培養和提高,可以將勞動教育的一些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際的有效結合,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感受到勞動和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例如:在《食物的營養分析》這一課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學校后廚,讓學生作為一日小幫廚與廚師進行學習和探討,向廚師學習一些食物營養的知識,了解家庭常用的食物清洗、處理的技巧,接觸食物搭配上的簡單規律,從而加深學生對于食物營養和合理搭配的認知。這樣學生既能夠學習重要的知識點,保證飲食的健康,還能在幫廚工作中邊勞動、邊學習、邊思考,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教師還可以在幫廚一日活動后鼓勵學生參與家庭廚房勞動,給爸爸媽媽打打下手、幫幫廚,感受爸爸媽媽日常家務勞動的辛苦;從幫廚晉升到主廚,向爸爸媽媽學一道簡單的菜肴制作方式。這樣的課外勞動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被實際應用到學生的生活當中,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走出課堂這種勞動教育方式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手腦結合”能力,還能夠讓學生真正理解勞動的現實意義,養成其良好的勞動習慣和正確的勞動觀念,拉近學生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讓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長。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中,教師要保證學生“手腦結合”能力的培養效果,在遵循勞動教育正確課程觀和教育觀的前提下,明確勞動教育開展的價值意愿,結合實際學情和小學生的特點綜合考慮,采取科學有效的途徑提升學生的“手腦結合”能力,樹立其科學的勞動觀念,養成其良好的勞動習慣。
參考文獻:
[1] 林潔馨.淺談勞動教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J].教育科學(全文版).
[2] 劉慧莉.在勞動技術課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動手能力[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6,000(015):57-57.
[3] 吳菊.在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
[4] 方國松.初中勞動與技術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5,000(003):178-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