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哲云
【摘要】作業是師生交流的橋梁,是課堂內容的延續。如何通過作業鞏固教學內容,如何讓學生做有所得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雙減”政策的給出,讓我們更加認識到作業的重要性,設計合理有效的作業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初中數學 作業設計 基礎 有效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有如下內容。第一條:把握作業育人功能。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各地各校要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因材施教,嚴格執行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在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基礎上,切實發揮好作業育人功能,布置科學合理有效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習慣,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情、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校完善教學管理、開展科學評價、提高教育質量。第四條: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學校要將作業設計作為校本教研重點,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符合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教師要提高自主設計作業能力,針對學生不同情況,精準設計作業,根據實際學情,精選作業內容,合理確定作業數量,作業難度不得超過國家課程標準要求。
作為一線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看到很多同學基礎不扎實,考試成績難提高。學生之間層次差距大,教師課堂上分析講解效果不佳。老師們苦惱學生怎么總是學不會,學生困惑怎么學不懂。在教學的過程中,隨著知識螺旋式上升,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不斷提出更高要求,但由于個體差異,很多學生由于前面的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導致后面的學習愈發吃力,掉隊的學生隨之增加。老師一邊無奈與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一邊讓學生走進作業試卷中的新題難題,老師和學生都負重前進的困難。面對農村初中的學生,這樣的問題也是愈發明顯。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使得:人人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這些教育理念,要求老師能在心理上理解學生,在教學內容上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切實關注他們的理解能力,改進我們的教學態度,改進我們的作業要求。具體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注重學生學習現狀,為作業設計找基石
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每個章節的第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整體不錯,就班級里成績薄弱的同學,也是上課認真,課堂回答積極。每個學期剛開始都能看到每個同學認真,而后慢慢的學習熱情下降。七年級新生,剛開始的學習熱情飽滿,慢慢的就開始倦怠。這些說明每位學生面對容易的問題并不排斥,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不懂得東西逐漸積累,他們慢慢丟了學習熱情. 因而在開展研究過程中,教師個人要努力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點,基礎薄弱的具體方面,做到耐心細致的同時,鼓勵引導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讓他們明確基礎知識掌握的能讓他們在后期的學習中受益良多。教師通過批改作業,詳細記錄和總結學生掌握不好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才能設計更合理的作業。面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學效果很多時候達不到老師心里目標,這就需要老師能夠站在學生的立場,理解學生的難與困。
二、注重作業形式多樣,為作業設計找途徑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不同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作業形式。針對概念形式的知識點,比如二次函數的頂點,對稱軸等知識,追求題目簡單,內容清晰,可以設計一題一圖一串問題的形式。運算形式的內容,應注重把握難度的梯度,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對學生要求不同層次的過關練習,采用逐層遞進,逐層過關的方式,提高學生興趣。以七年級上冊《2.6有理數的混合運算》為例,批改學生這節課的作業本,很多學生有-7-3=-4這樣的錯誤.整體更正的效果并不理解。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設計一份《有理數加法減法基礎過關練習》,其中涵蓋了最基礎的有理數加法和減法,沒有混合運算。等學生把這份基礎過關完成后,我讓學生再進行混合運算的練習,發現學生的正確率提高許多。
教學中多花時間讓學生夯實基礎,不要把重點只放在解決學生作業中遇到的問題,數學的題目成千上萬,沒有扎實的基礎,所有的題目都是難題,挫敗感很強烈。七年級下冊《2.4二元一次的應用》作業本上很多應用題,很多學生不能自行解決。其中的等量關系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中就遇到過,但學生對這些題目的實際背景缺乏理解。把這些題目整理好,設計一份針對尋找和建立等量關系的基礎過關效果會更好。
三、作業反饋要到位,為作業設計找效果
學生作及時批改,幫助我們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同時我們還可以和學生多做溝通,讓學生談談對作業的感受,讓我們更加清楚學生更喜歡怎樣的作業形式和作業內容。具體有以下幾種方式:(1)學生談話:了解學生對于這種各種作業的感受。(2)問卷調查:例如一些基礎過關的題目難不難?你喜歡這些題目還是作業本上的題目?你覺得完成一些基礎過關的題目對你的學習有沒有幫助?你對基礎過關題目還有怎樣的建議?等等。(3)數據分析:在學生完成基礎過關前后,進行學生同類題型掌握情況的檢測,比較學生的正確情況,并加以改進。
總得來說,“雙減”背景下讓我們更加思考怎樣向作業要效果,合理的作業設計是老師對學科內容把握的整體體現,減少作業總量的基礎,減量不減質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初中數學個性化作業的設計與評價[J]. 李良輝.考試周刊.2016(18)
[2]例談初中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J]. 李金祥.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