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鵬


摘要:如今的北京初中地理學科可謂變革頻繁,在經歷了2018年以來的中考選考,2020年選考不選學的學考,直到2021年的“雙減”來臨,很少有學科在短時間內面對如此大的變化,因此很多教師存在著迷茫與困惑,本文試圖從政策、學情、和教學角度對此進行一些分析,提出一些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A?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48-490
2021年的“雙減”政策實施,教育教學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對于初中地理學科來說,可以說是在經歷了數次調整變化后的又一次磨合。
很少有像初中地理學科這樣短期內不斷經歷變革的情況。從2018年成為了中考的選考學科,直到2020年的6月。第二次變革是從2019年開始的新初一,將在初二第二學期期末進行的學考,這種情形可以說與2018年大相徑庭,雖然師資得到了緩解,但復習時間減少,且學生在心理和生理狀態與初三都是差異明顯,新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備考經驗很欠缺,第二是時間緊張和面對整體學生與選考部分學生的不同,第三是對于中考與學考的考核要求差異方面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地理教師們去面對和突破。
“雙減”的到來,又有更多的困難,很多教師產生了迷茫與困惑,要在這又一次的變革中尋求突破,做好“減法”是一個較為合理的方式與思路與方式。
過去的初中地理教學應對考試通常歸納起來都可以概況為一個擠占時間的無限“加法”。
誠然,這有著一定的作用,在適當的范圍內也是需要和難以避免的,但此類方式很少考慮效率性價比,另外由于教師在其中往往扮演著一種類似于“監工”的角色,拼體力而少開創,這對于教師的發展和身體所造成的后患也是顯而易見的。
還有人試圖從舍棄教學內容的角度來應對,這比起前一種方式來說有所進步,但是初中地理本來就是一個結構缺失的壓縮版內容,再減少則很可能使學生在更高層面的學習上造成障礙,這是一種失敗的“減法”。
正確的“減法”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認識:
首先,在政策層面,做減法是一個必由之路,并不是那種失敗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減法”方式。
“雙減”要求對義務教育學校,要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規范作業管理,提高作業設計水平,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的總量。
可見,在政策層面上,對于單純的作業控制是一個硬性的要求,同時對于補課等擠占時間的方式也調整為了方式多樣的課后服務,無法做“加法”了。
回歸課堂,將時間歸還給學生,減少教師的“講”和“管”,才是正確的減法。如繪制思維導圖、小組合作、探究式主題等,都是比較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減法”并不是單純的教師行為與時間的減少,而是要精練的壓縮整合知識,刪繁就簡,提高效率。
第二就是學生本身的認知規律也需要做減法,一節課40-45分鐘,存在著一定的注意力低谷,如下圖:
在20分鐘左右就會出現注意力的下降,如果還是一種方式和節奏,效率必然降低,導致目標達成困難。
因此要摒棄單調的教學方式,采用豐富多樣的方式教學,并考慮教師行為的有效性,如下圖:
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需要適度的教師幫扶,而現在多是過度刺激,學生的疲勞和抵觸也就難免了,減少過度刺激,是做“減法”的有一個必要原因。
第三就是從教師的工作本身來說,更需要做“減法”,去除過多的低效甚至無效勞動,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比如目前初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內容偏難,大量刷題等現象。突出的表現就是經緯線,教師往往會花費大量時間來練習和講解。
而學生是對經緯線的判斷問題還是經緯度的判讀問題,是理解問題與聯系生活的欠缺問題,還是對地圖表達不習慣,還是沒有構建出相應模型與概念的問題,教師往往少有分析,造成了低效教學。
實際上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處理是必要的,常見的方式就是圖文結合的板圖演示,結合適度的歸納與總結,概況為經緯閱讀5步法,可以將3課時以上的內容壓縮至2課時以內。具體文字部分如下:
1.識別經緯線?經緯縱橫、半徑圓
2.進一步識別經緯線,并明確方向?經南北向,緯東西(經線不是東西)
3.明確字母表示意義?新聞 N?E?W?S?怎么拼,
北?東 西?南?字母連,
緯?經 經?緯?別搞亂,
字母名稱豎向看,
字母在前數字后,先讀字母再讀數
4.根據度數變化,確定符號,準確判讀經緯度?緯度0(?)到90度,經度0到180(?),
符號判斷看度數,從小變大方向定,
東大東E西大W,南大S北大N。
12.?記住重要的經緯線及其意義?重要緯線11條,兩極90(?)赤道0(?),
赤道劃分南北球,N是北半南S,
寒帶溫帶和熱帶,界線極圈回歸線,
極圈度數66.5?(N/S),回歸線是23.5?
低緯中緯和高緯,界線30?(N/S)和60?,
重要經線有4條,0度本初子午線,經度最大180,
日期分界它為主,0度經線過倫敦,不是東西半球界,
界線20(W)160(E),劃分東西半球界
對比20(W)160(E),東半球小西球大。
這些歌訣的朗讀理解結合適當的板圖演示,可以直指知識的核心表現,有利于掃清學生認知中的盲區,既可以提供效率,也可以較好的做到提質增效,應多做此類“減法”。
總之,盡管初中的地理學科總是面臨著一次次的變革,但就像是給廣大的教師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窗,開拓了思路,更新了觀念,看到了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同時和學生共同成長。希望在廣大教師面對“雙減”的挑戰,從容突破困境,做出更多更好的“減法”來。
參考文獻
[1]《非語言交流在語言課堂教學中的輔助功能》 陳齊 《速讀.中旬》2014年9月刊J
[2]《談形體化語言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應用》師雯雯《學園》 2013年21期J
[3]《“平行思維”與中學語文文本解讀》劉穎,李文忠《名作欣賞》2012年13期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