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紅
微課,信息技術背景下誕生的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與教學手段,是一種呈現碎片化教學內容、過程及相關拓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微課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教學錄像,其特點是教學內容少,教學時間短,教學設計精,教學素材全,流媒體播放。微課雖然只講授一兩個知識點,但結構體系卻相對系統完整。微課的出現,翻轉了傳統課堂教學,優化了教與學的方式,為教學難點的突破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力支撐。學生可以在線學習,可以遠程學習,當然,教師也可用于現場課堂教學,讓微課成為數學教學的助推器。我結合日常數學教學實踐,談談數學微課制作及教學實施策略。
一、優化微課設計錄制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實施微課教學,自然離不開微課這一重要資源。微課資源的來源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拿來主義,借用他人設計的微課,為我所用。另一種是自力更生,自己設計錄制微課,這樣更為妥帖有效。我在采取微課教學時,主要是自主創編設計。在優化微課設計錄制時,我主要考慮兩個方面內容。
(一)編寫好微課劇本
在自制微課時,教師身兼多職,是編劇,是導演,是演員,是攝像。微課制作包含了課程的設計、選材、錄制、加工等環節,其中設計是首要環節。微課創始人戴維·彭羅斯認為:“微課是知識挖掘的框架,我們將告訴學習者挖什么?在哪里挖?”微課主要是解決一些重難點問題,我們在設計微課時首先要精心分析教材,選擇好相關知識點,并進行深入的剖析與處理,設計好教學目的、方法、流程,搭建微課的框架,編寫好微課劇本。在編寫微課劇本時,要基于學生立場,遵循學生心理特征與認知規律,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讓學生愛學、好學。
(二)錄制好微課視頻
微課具有流媒體播放性,以視頻播放為主要方式。錄制是微課制作的第二個環節,在錄制微課時,主講人可以出鏡,也可以不出鏡,學生比較喜歡教師出鏡的視頻,所以建議錄制視頻時教師真人出鏡。微課錄制基于信息技術,需借助電腦、攝像機、錄屏軟件等一些軟硬件的支持。專業錄制微課需要一些專業技術設備,而教師自己一般錄制可以簡單一點兒,如直接用手機進行錄制就可以了。當然,有些微課在課例拍攝好之后還要進行后期加工,以提高微課的精致化程度。
二、選好微課應用時機
微課主要用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在課外學習時使用,教師利用微信平臺、QQ平臺等,發送給學生,或者利用網絡在線學習、實時互動,為學生預習、自學提供幫助。微課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成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為教師的教服務。基于微課的課堂教學屬于嵌入式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微課教學,要找準微課的嵌入點,選好微課的應用時機,以有效發揮其教育教學功效。
(一)導入時激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至關重要,精彩的導入能迅速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微課直觀形象,趣味性強,我們可以在教學導入時應用微課,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究動力。如在教學“用計算器計算”一課時,我就利用微課教學,微課中開始以激烈的心算與計算器計算的比賽,自然引出計算器,有效激發了學生對計算器的探究欲望,接著,微課以生動形象的演示法向學生介紹計算器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學生在愉快的觀察體驗中獲得感性認知,為自己操作計算器奠定了基礎。
(二)新授時導引
微課主題突出,切口較小,針對性強,指向某個知識點或技能點,可用于課堂中的一些重難點知識的教學。而重點難點內容是微課使用的嵌入點,我們在新授這些內容時,可以啟用微課教學,借助微課的優勢,利用微課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思考理解,助推他們越過思維鴻溝,摘取勝利果實。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我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微課,引導學生邊操作邊思考,同時將學生思維可視化,以彌補學生操作與想象中的不足,促進對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與建構。
(三)練習時擴容
訓練數學思維是數學教學的重點,而練習是訓練思維與鞏固知識的重要渠道。練習的形式與容量影響著思維訓練的效果。傳統練習形式比較單調,容量比較小,而微課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趣化練習形式,擴充練習容量。我在數學課堂的練習環節,時常應用練習類微課,或者借助微課中的進階練習,以提增練習容量,提高思維訓練效果。例如,在復習“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我就引入微課,用微課引導學生復習知識點,利用微課中的進階練習題進行練習,該微課中有兩套進階習題,大大增加了練習容量,讓學生得到充分實踐應用。
三、掌控微課使用時長
微課短小精悍,一節微課一般5至10分鐘。微課雖好,但使用頻次不宜過多,不能整堂課都使用微課,而忽視教師的主導性,忽略學生的自主性。我們應當掌控好微課使用的時長,我覺得一堂數學課中最多使用兩次微課,總時長不應超過20分鐘。微課時間過長會免損害學生視力,會降低學生學習情趣。總之,在微課實施中,我們應當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好微課內容,控制好應用的次數與時長,做到因需制宜,因時而用。
讓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適當使用微課資源,實施微課教學,發揮微課優勢,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助推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