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珩
摘要: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和深入,大數據時代已經悄然無聲地融入到社會生產和生活,尤其是推動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和創新。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高技術人才的聚集地。但是,在大數據環境下,我國高校教育管理卻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無法為高校發展提供幫助和保障,甚至還影響了高校的發展質量。在此基礎上,將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分析大數據對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探索高校教育管理的新策略,讓高校可以借助大數據時代的優勢促進高校教育管理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高校;大數據;教育管理;影響
大數據時代的發展為人們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和幫助的同時,也為我國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諸多建議。大數據作為一種新的資源與技術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可分離。我們的生活正在適應大數據的存在,各高校作為知識傳遞的前沿,更應該緊跟大數據的步伐。依托大數據時代的飛速發展,實現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轉型,從傳統的教育管理方式向著信息化管理方式發展。時代的發展與人力資源是成反比的,在當今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下,如何在高校中培育出具有全面素養的綜合性人才,是時代發展賦予當代高校的難題,只有激流勇進,勇于結合時代特性,才能給出這個社會一份滿意的答卷。
一、大數據
大數據,就是數據科學,它可以通過將大量的數據作為自身的研究對象,對于每個領域的數據問題進行重點探討,對于這些科學領域內所有數據的關聯進行分析并且找出其內在的規律,從而為每一個科學領域的難題提供應對的對策與解決的措施。不僅如此,大數據還能夠作為技術平臺,該平臺主要包括數據的采集與處理分析等多項技術,我們通過技術平臺可以輕易地將復雜的現象簡單化,直接研究該事物所共有的特性和本質。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正確看得到數據和應用大數據是我們必須具備的一項素質。我們不能僅僅將大數據看作是幫助人們進行工作的一種工具,而是應該看作當今時代認識世界的一種思維。我們的世界已經和大數據緊緊相融,它遍布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對資源的應用效率和極大地促進了對世界的認知與發展。
二、大數據對我國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風已經吹過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大數據伴隨著21世紀的發展,與改變了這個世界其他同期的技術一樣,也對高校教育管理帶來了兩面影響。既為時代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也為時代帶來了人們未知的黑暗。
(一)大數據對我國高校教育管理的積極影響
大數據本身就是一種技術革命,它改變了人們的正常發展,縮短了人們對世界的探索與改變。對于高校教育管理,我們要懂得應用大數據本身帶有的強有力的分析能力和收集數據能力,使學校的治理模式變得更科學化、規范化和民主化。
1.有利于高校信息收集,及時反饋管理漏洞。管理類、結構化、結論性是傳統教育管理模式的重點內容,這種信息數據收集機制雖然也一定程度促進了教育決策、管理制度的發展,但是單一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得教師在教授學生的同時缺乏與學生溝通和交流,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個性化學習,管理前瞻性存在局限。在大數據時代慢慢滲透的趨勢下,高校的教育方式不能再限制于傳統的教學教育模式,我們應該將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相互交融,讓高校教育數據信息收集制度也突破傳統限制,優化教育數據收集質量。在以往傳統的教育模式中,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經常會受到空間時間等多方面的影響,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運行起來會有一種滯后性,無法第一時間獲得問題的本質,進而加以解決。我們在前面所說的數據并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它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種新時代的思維,大數據科學涉及許多學科的領域和技術,諸如統計學、數學、計算機技術,或者是方法論等等。這些基礎新興技術的應用代表著大數據與時代深層次的集合發展,它不是獨立單一的,因此若是想要在新時代更好地生存,我們就要去轉換自己的思維,積極適應大數據的應用方式,由傳統的經驗教學和經驗指向轉換為收集更多的信息經驗經由大數據進行分析和加工,為今后的高校管理制定策略提供參考,減少經驗治校帶來的不足或漏洞。
2.能夠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更好優化教學資源。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資源得到了充分發展,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平臺,我們不僅可以將教學、實驗室、寢室和圖書館等資源靈活配置、充分調用,出現一分資源十分力量的現象,我們更可以借用大數據強有力的分析能力,通過收集學生平時的生活信息和學習信息來分析出每一位同學的優勢學科和性情性格,讓教師可以更容易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和情緒變化,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和個性化教學,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時,也保證了學校的教學質量。
(三)整合各校優質教育資源,提供精準資源教育。由量變引起質變,我們普通人或許沒有那種能在各類活動或事物之間提取其本質的能力,但是大數據技術的誕生改變了這種現象,我們只要擁有足夠多的數據和各類策劃的信息,就可以應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和預測。有科學分析,人類有93%的行為是可以被預測的。因此,我們只要擁有足夠充足的資源,就可以大大減少人們在成長道路上的錯誤。在教育管理工作上,我們有了更多的成長空間,不再局限于僅僅一所高校進行資源整合,是我們發展道路上的必經之路。在各高校間構建大數據平臺技術,例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都已經進行了資源整合面向社會開放了教育資源,這樣平常百姓也可以在網絡上觀看和學習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這樣既節約了教育資源,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各高校傳統模式上未能實現的因材施教模式,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在網絡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個性化教育,極大地促進了教育質量上升。
(二)大數據對我國高校教育管理帶來的消極影響
1.數據信息安全問題。在傳統教育模式下人們的信息堵塞不易傳播,教育方式通常由教師根據經驗所決定,而在大數據背景下,個人信息和數據的安全性隱私性都將受到極大的影響。不管是使用數據管理平臺還是采集學生信息,平時作息信息和學習信息都會涉及到學校的數據隱私和學生的個人隱私,一旦泄露,可能會帶來不利影響,這都是大數據時代帶來的一些隱患。
2.大數據管理問題。雖說大數據技術平臺擁有超強的計算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但是過多繁雜的信息會影響大數據技術分析,大數據與高校教育管理的結合,主要是利用數據顯示計算概率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以及時間管理進行優化。但是有部分高校管理工作過度依賴于大數據的分析數據,忽略了人為思考和人性的影響。致使“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無法充分發揮,影響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內心的健康成長。
三、大數據背景下的教育管理改革面對的困難及優化建議
(一)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困難
1.傳統的舊技術社會影響。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都擺脫不了舊技術在社會上的約束,人們都是有慣性的,每一次改革都是對人的一次重新洗禮。新舊交替永遠不是一句話就可以解決的,我們需要做好足夠的準備去推進新技術的應用。目前,雖然也有許多高校應用了大數據技術平臺,但我們也不能只看到好的一方面。雖然相關設備和應用方法已經普及到位,但受限于傳統模式下的高校管理認知,仍有許多學生和教師未能正確認識到大數據的正確價值,使得大數據技術的實際價值未能在教學生活中體現出來。
2.信息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大部分高校在大數據應用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工作和監管制度。各高校在搭建大數據平臺的過程中只注重于收集信息,沒能保障信息來源的正確性和信息流失的隱私性,使得采集信息過度,為數據分析提升了很大的難度。而未能重視信息數據的安全性、隱私性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恐慌,極大地阻撓了大數據技術的傳播。
(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建議措施
1.準確收集各行各業信息。在當今大數據時代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改革還是利大于弊的。大數據技術與教育教學充分融合發展,極大地減少了錯誤決策的產生,我們只需要收集各項與教育行業相關的數據進行整合即可。這些數據可能是其他行業產生的與教育行業相關的數據,也可能是在實際的教育活動當中產生的數據,這些數據的共同特性就是用于教育行業的發展,并且可以在實際的教育活動當中展現出其實際價值。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收集調查以及對實際情況的了解,我們再去建立正確的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
2.建立正確有效規章制度。我們若是想要大數據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持續健康發展,我們首先要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我們通過收集的各類信息和對應用大數據的各類結果進行分析處理,爭取達到對教育行業數據的全面掌握,判斷出正確的改革走向。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以往的決策往往是由金字塔頂端的管理者決定了,而在應用了數據技術之后,我們可以收集更多的基層教師的意愿,由多方建議中選出更加科學更加全面的決策。一個機制的正常運行離不了監管部門的督促,我們應該建立正確的反饋機制,通過對應用大數據技術之后的高校管理工作信息反饋,進行符合道德意義上的引導和約束。
3.引進專業團隊進行建設。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改革需要專業團隊的支撐,為了該技術的可持續應用,我們應該積極完善這件事初期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大數據技術能否在各高校中綻放光彩,發揮出其具有的巨大價值,具體還要看人是如何應用和操作,大數據技術是高新技術,我們應該配備專業的高科技人才。各高校若是想穩定輸出懂得用數據進行管理的人才,可以采用以先帶后的方法,通過合作教學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入到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學習和探索提供強有力的知識后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各高校之間應用大數據技術是時代的趨勢,其利是遠遠大于弊的。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雖然大數據技術遠遠還未成熟,但已經可見與社會緊緊相融不可分離的趨勢,我國計算機技術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速發展,世界未來的道路已清晰可見。未來的世界是大數據技術與各領域結合,各高校應該緊緊地把握住這次機遇,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來促進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實現時代的蛻變。
參考文獻:
[1]卞開宏.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創新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31):10-12.
[2]向愛國.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創新思考[J].化工進展,2020,39(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