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一千個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的觀點不同,得出的體會就不同。主人翁是有魅力的,讀者也是有個性的人。當然,我們的學生更是獨一無二的,包括他們的思維更是具有特有的個性。因此,我認為在教育孩子時讓他們能發揮自己的個性,這是非常重要的。凡是總是說得容易做著難,在實際的教學中我也犯著這樣的錯誤。
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的《孔子拜師》一課時,我想通過學生的閱讀找出課文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學習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例如在第一段我指導學生抓住 “遠近聞名、不夠淵博”來體會孔子謙虛好學,精益求精的精神,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等詞句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說到孔子為了求學步行幾個月才到達目的地時,很多學生不由自主地發出了贊嘆的聲音,大家都被孔子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所打動。抓住這個契機,我對孔子這種高尚的求學精神加以了渲染總結,引起孩子們情感的共鳴。我想此時孩子們的情感已經被激發,這時候指導他們朗讀這一段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正當我準備讓大家好好的品讀這一段時,我突然聽到前排的一個學生在小聲嘀咕著:“我覺得他這樣做不好”。聽到這種評論我震驚了一下:他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他是不是故意搗亂。我走到這位同學身邊,輕聲地問他:“能把你剛才的話再說一遍嗎?”這位同學平時膽子比較小,他可能覺得自己說錯話了,望著我不敢開口。我當時也以為他是隨口說說,又怕耽誤課堂上的時間,就沒有繼續追問下去。
原本認為這是在課堂上出現的極平常的事情,所以一直也沒有放在心上。沒想到第二天我在批改作業時,他的一則日記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們上了《孔子拜師》這一課,課文里說孔子為了求學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用了幾個月步行找到老子,老師說我們要學習他這種艱苦學習的精神,可我覺得,孔子為什么要步行浪費那么多的時間,他這么好學,完全可以坐馬車快點找到老師,這樣爭取了時間,不是可以學得更多嗎?何等獨特的見解啊!我陷入了深思中,雖然這不是我心里,也不是課文中所要得出了答案,但這樣的一種認識也正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啊。這也不正好暴露了我在教育上存在的漏洞嗎?只重視書本上知識內涵的教育,而忽略了對其他思想方面的培養。如果當時在課堂上能賦予這個孩子自由表達的機會,也許能開發孩子們更多的思維潛能。別看孩子們小,其實他們的感情比大人還敏感,還豐富。是的,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融入童心,聆聽童聲。挖掘他們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東西,這才是教育的實質。
因為這件事,也讓我想起了無意中看到的一則教育故事:一位老師提問:“玩玩的月牙兒像什么?”一學生答:“像眉毛”老師搖搖頭。一學生又回答:“像笑起來時張開的嘴巴”老師有點想發怒了,正在這時又一學生回答:“像小船”老師終于滿意地點點頭。于是沒被認可的學生臉上一片茫然,被老師表揚的同學一片欣欣然。原來老師要的答案是“小船!”。語文課堂應該是有是靈性、有創意的,學生的答案也可以是豐富多彩的,面對這樣的答案,語文老師應該是熱情贊賞,而不是大小學生的積極性,抹殺學生的個性。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閱讀教學,本是一樁十分個性化的事情,離開個性體驗也就無所謂真正意義上的閱讀了。閱讀教學如果缺失了學生的情感與思維,以老師的體驗代替學生的體驗,文學的再創空間就會消失殆盡,文字的感染力量就會蕩然無存,語文的詩意就會完全失落。所以語文教師要努力把學生引入作品創設的情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品嘗體味獲得直接真切的感受,才能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接受者,我們教師是他們學習的引導者,我們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天空里自由的翱翔,而不是讓他們帶著我們為他們編制好的思想鐐銬呆板的舞動。這樣,學生才會有不同的體驗,有獨樹一幟的見解。我們的教學就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