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娥,黃飛華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自2014 年,推動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建實驗實訓平臺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實訓基地共建的理念;經過不斷的實踐,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更加明確發動“各級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1]。”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再次提及提升校企合作水平,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和企業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2],實現多種形式的資源共享。由此可見,在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從提倡發揮校企資源優勢合作基地到共建共享,強調學校與企業的關系不斷深入,校企合作從單元走向多元,滲透人才培養全過程,實訓基地的功能實現多功能合一[3-5]。
盡管高職院校一直把實訓基地建設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但通過調研和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實訓基地建設一直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2018 年-2020 年連續三年的驗收成果看,有些實訓室利用率還不夠高,一些實訓基地只是提供給本專業進行單純的實習實訓,功能單一,使用率不高,培訓和社會服務的功能并無體現。
實訓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占比超過50%,可見實訓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學生技能訓練的內容范疇。因此,實訓課程要考慮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全面的提升,不單有專業技能實訓,還有融入創新創業、技能競賽等技能實訓內容,各類要素融入實訓課程體系中。但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部分高職院校的實訓課程存在隨意設置的現象,不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只為了完成相關課時,學生的持續提升的能力得不到重視,弱化學生技能訓練的主動性。
實訓、定崗實習、就業與跟崗、頂崗實習都迫切需要既要會技術技能又會教書育人的“雙師雙能型”。從學生實訓反饋的問題來看,很多院校學生在校內實習及在在外定崗實習都缺乏老師的有效指導。
實訓基地全方位功能的實現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行業指導委員會的引領、企業管理模式的借鑒等元素。管理機制需明確各主體的責權,目前還存在聯動管理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企業捐贈了大量實訓設備,但這些設備維護、技術支持環節缺乏有效管理。
突破實訓基地功能單一化的建設瓶頸,加強了專業群的整合優化,統籌實訓基地的功能。從管理機制、人才培養方案到平臺搭建,聚焦與專業優化整合,著力與校企資源共建共享,努力構建協同育人體系[3-5]。
打破專業壁壘,共享實訓資源,實踐課程體系必須要做到頂層設計。以項目為導向,按照人才成長的規律和認知論的理論,構建“職業素養模塊+基礎通用模塊+專業模塊+崗位模塊”的專業群課程體系,搭建三層“底層共享—中層分類—高層自選”梯度培養模式。
實訓基地的建設重點要圍繞“教材、教師、課堂”三中心為特征的整體教育教學改革,深化實訓基地內涵建設,在三教改革基礎上,推動校企協同,使實訓基地建設與產業、行業、新業態充分銜接,推動專業設置、師資隊伍、課堂課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供給側改革,推動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
聚焦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成為企業培訓員工的基地,可以共享企業先進的設備和實踐標準,協助行業制定標準、協同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也為學生實習實踐提供最佳場所。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在國家不斷強調高職發展的背景下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尤其是廣西從2015 年開始實施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實施工程,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特色實訓基地。為能實現規模與質量同步發展,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踐行的是集教學、實訓、競賽、創新、培訓、服務等六種功能于一體的全過程、多功能建設思路(下文簡稱“六位一體”),如圖1 所示。
(3)針對單獨抗-HBc陽性,而抗-HBs、HBsAg陰性人群,建議在注射1劑次乙型肝炎疫苗1月后復查 如抗-HBs,如抗-HBs滴度小于 100 IU/mL,則需按照 0、1、2、6 個月 4 次方法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表1 “六位一體”實踐體系
“六位一體”強調育人目標在于構建全過程、多功能的育人格局,突出教育的職業性,強調產教融合,多元參與,形成育人的協同效應。內涵建設具體表述為:“六位”即集“教學、實訓、競賽、創新、培訓、服務”功能于一體,實現校企共建共享共育,校企協同育人,打破專業壁壘,突破發展瓶頸,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相融合;“一體”即實訓基地頂層設計人才培養從基礎能力-專業能力-綜合能力-拓展能力-服務能力的各項實訓內容和實訓課程體系一體的頂層設計,突出課程體系的全過程的頂層設計,體現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同頻共振、相互促進的教育過程。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聚焦于提質培優、“雙高”建設等中心工作,聚焦重點專業和示范特色專業,緊扣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這條主線,打造高水平實踐基地。
在實訓基地多功能的頂層設計上,采取了三步驟:一是在精準定位實訓基地育人目標,融合專業群之間共同目標,通過“實訓模塊+崗位模塊”雙結合,校企共同搭建企業真實場景的實訓平臺,修訂實訓標準,企業崗位真實的要素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二是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打造具有“雙師+企業實踐”的方式,與企業共建師資培養基地,培養具有企業經驗的雙師教師團隊;三是實訓課程體系建設上,職業資格證書的內容融入課程標準、培養目標、課程評價中,形成了產教融合、多功能全環節的特點,全面推行專業群共享的實踐課程體系,打造了具有“水電特質”的協同育人體系。
企業真實場景引入實訓基地,對于培養學生在真實工作場景中學習專業課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實現廠校合一,消除校企合作的壁壘?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基于行業產業人才需求,引入行業企業的新知識和新標準動態更新和豐富教學內容,課程內容緊密對接行業企業崗位標準、“1+X”證書標準,使實訓課程標準與生產標準對接;二是共建“互聯網+”遠程教學平臺,企業的生產實景和數據引入到課堂,將生產過程轉變為教學現場;三是引入工作現場管理和企業文化,按照企業的工作現場、工作過程、班組管理等來組織教學,營造真設備、真管理、仿真運行的企業生產現場真實情境。
打造一支結構合理、德技雙馨的師資隊伍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注重以“外引+內培”方式實現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是注重從企業引進尤其是企業的技能大師、工匠勞模,以“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原則,以兼職導師、企業導師等形式參與到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人才培養環節中來,促進校企協同育人。二是內部的培養,推進教師分型培養,優化分型培養的標準,規劃好教師成長的路徑,定期選送專業骨干教師到企業、國外參加行業內前沿的研討會或者到企業掛職,緊跟行業企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和新的標準制定。
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實訓基地,既是學校實踐教學基地,也是企業員工培訓、企業間合作交流、員工競賽的重要場地,還是職業院校教師能力提升培訓基地。對于學生來說,在校企合作共建的教學工場,通過“工學交替”“教學見習”“定崗實習”等方式提高了技能;對學校來說,教學工場體現了電力、水利類專業創新、特色的發展理念,是校企職之間實現合作共贏的橋梁;對企業而言,教學工場是企業員工回爐、充電的重要場地,也為企業精準培養了所需的人才。
通過“1+X”證書制度試點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明確職業證書的能力目標和對應的核心課程,在教師、教法和教材方面進行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應的教育教學改革。
學院結合水利電力事業發展和區域經濟增速換擋、產業升級的趨勢,加強校企合作,與水利系統、電力集團等企業合作建設、綜合開發實訓基地,建成了集教學實習、培訓實訓、技能競賽、創業孵化、技術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高水平實訓基地,涉及智慧水利、現代電力、軌道交通、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物流管理等行業,并配備創客中心、科技中心、自主學習中心幾大功能區,開創“六位一體”的全過程、多功能校企協同育人的新格局。
學院與廣西水利廳、南方電網、廣西水文中心、廣西水利發電學會、廣西水利科學研究院等政行企校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構建了實訓內容、教學體系、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崗位需求、社會服務相融合的實訓課程體系。精選專業核心課程與企業進行共建,課程內容緊密對接行業企業崗位標準、“1+X”證書標準,建成活頁式教材和實訓手冊。
(2)政行企校共建平臺,共同實施實踐育人
與企業共建泛在電力物聯工場、水利BIM 實訓中心等“虛實耦仿”“六位一體”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互聯網+”智能化仿真校內實訓基地,同時,與水利工程局、電網公司等龍頭企業共建200 多個校外實訓基地,搭建共享互通、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平臺。
學院依托八桂水利學院、百越電力學院建設教師培訓基地,與合作企業共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1)形成長效激勵機制,激發教師隊伍精氣神
不斷完善和修訂《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績效工資分配辦法》《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工作人員獎勵規定》(暫行)等制度文件,強調“社會服務型”教師評審,實施“三維度、三方評”的創新團隊考核評價改革,使團隊聚力解決教學、企業生產實際問題。
(2)校企技術互聯人才互通,共建高水平雙師隊伍
學院以教學系為主體,建立校企人才雙向交流協作機制。一是啟動“名師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推動校企高端人才協同發展。二是以現代學徒制、1+X 證書制度等為渠道,出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雙導師管理辦法》等制度,進一步打通學院與企業之間的技術互聯、人才互通。三是充分挖掘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位優勢,拓寬兼職教師來源渠道,創新了專兼結合、開放式的“雙導師”聘用模式。
學院牽頭成立廣西水電職教集團,聚焦“政、行、企、校”四方利益,聚合各方優勢形成合力,以提升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為焦點,以協力政府出臺激勵制度、協助行業制定標準、協同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手段,為四方結成命運共同體搭建共商互助平臺。
(1)共建共享教學工場,產教融合雙向諧振
學院在已建成的國家級水利、電力實訓基地基礎上,依托自治區財政支持的6 個廣西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與廣西建工集團海河水利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廣西農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廣西明電建設有限公司等共建了集六位一體的共享型水利、電力等教學工場。其中電力教學工場總投資4 000 多萬元,是西南五省高職院校中占地最大(18 000平方米)、工位最多(1 902 個)、項目最全的生產性現場實訓基地。
(2)共制人才培養方案,政行企校多元育人
學院牽頭聯合廣西電網、廣西水文中心等、廣西農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16 家龍頭企業和事業單位,廣西水利行業學會、廣西電力行業協會等行業協會,藤縣職業學校等8 家職業院校,共同實施校企協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將產業先進元素和國際化技術標準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納入課程教學內容。學院聚集以“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莫建英、“全國勞模”馬燕平、“廣西工匠”“廣西勞模”何位經、“廣西電網工匠”“廣西勞模”李炎等大批優質校友資源為主的行業企業技術專家,共同制定出滿足教學規律和技能要求的崗位標準、課程標準,融入“工匠精神”“創新創業”等素質教育,以教學工場為載體,讓學生親身介入專業技術崗位工作,遵守行業標準,通過認知、體驗和感悟,獲得專業知識技能,形成勤學精藝的職業素養。
學院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深化技能人才培養與職業資格教育有機結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拓展就業創業本領。
(1)試點1+X 證書,課證融通崗證對接
目前,學院已參與污水處理、10 千伏不停電作業、光伏電站運行與維護等15 個1+X 證書制度試點,成為4 個1+X 證書的牽頭院校。課證融合充分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于人才培養定位更加精準對接企業的相關標準,學生的專業技能通過證書考證的獲取和技能大賽獲得率大幅度的提升。
(2)依托產業學院,學職教育融合發展
學院緊抓職業教育發展新時代機遇,積極主動對接行業協會、工業園區,以及水利、電力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龍頭企業,政、行、企、校四方結成同頻共振、互利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共建八桂水利產業學院和電力產業學院。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共同開展企業職工和在校學生的高技能、新技術、新工藝培訓,面向社會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實現了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