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報
摘 要:近年來,廬江縣白湖鎮積極打造農業產業強鎮,推進鄉村振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文結合當地實際,簡述了該鎮在農業產業建設及鄉村振興方面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該鎮今后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以期進一步優化當地農業產業化格局,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成效;做法;白湖鎮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1-0020-02
我國將鄉村的全面振興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首要任務,要實現鄉村的振興,產業發展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1]。當前我國農業市場化體系逐漸趨于完善,現代農業的要求也在不斷強化[2]。黨的“十九大”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作了重大部署,強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提升的關鍵期[2-3]。白湖鎮地處安徽省廬江縣東部地區,近些年結合當地資源優勢,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當地農業生產中兩大主導產業為荸薺和水稻;在此基礎上,白湖鎮積極延伸產業鏈,進行特色品牌的創建,包括“白湖大米”和“新農社”等,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實現了農業產業附加值的提高。經過多年發展,2020年5月26日白湖鎮獲得了“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的稱號。之后,在農業產業強鎮項目的推廣帶動下,當地荸薺、稻米主導產業發展進一步增強,農業產業技術支撐體系不斷強化,農業產業實現了深度融合,在農民創業、就業、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初步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優質稻米和荸薺產業鏈。
1 發展成效
1.1 主導產業規模優勢加速形成 一是主導產業的種植規模實現了增長。2020年白湖鎮對相關項目資金進行整合,共計投資1936萬元用于559.27hm2左右高標準農田建設。在該鎮的楊柳圩,結合當地農田優越的土壤條件積極發展荸薺生產。目前,白湖鎮優質稻米、荸薺的生產面積分別達到6333.33、1066.67hm2。二是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白湖鎮在陶沖村投入了399萬元用于稻米加工儲藏中心的改建、擴建,主要包括鮮米氣調冷藏庫(儲藏規格1000m3)、日產精制大米80t生產線1條及配套真空包裝等設施。目前,該工程的建設已全部完成,加工設備的采購正在開展中。在西城村共計投入超過900萬元用于當地荸薺加貯物流中心的建設,主要包括3200m2荸薺收購、交易、展示大廳和2800m2荸薺清洗、整理、分級、包裝加工車間,目前該中心已經建設完成并投入生產運營。在六崗村共計投入200萬元用于農產品展銷中心的建設,總面積1000m2,目前相關運營企業的招投工作正在推進中。
1.2 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速度明顯加快 一是龍頭企業、合作社進一步做大做強。目前,白湖鎮有省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獲得“安徽省著名商標”稱號的企業1家。二是整合傳統合作社,充分發揮整合后的規模優勢。目前,白湖鎮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共有257個。三是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助力其品牌創建、新技術推廣等。
1.3 不斷推進具有當地特色的優質特色品牌創建 一是農業產業的品牌效應得到了有效提高。2020年通過對全鎮特色農產品牌策劃設計(品牌LOGO+包裝設計),成功舉辦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大賽,依托“禮尚白湖”和“陸大白”等商標,在農產品包裝升級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二是不斷擴大了農業產業的品牌規模。2020年白湖鎮通過對當地現有具有特色的農業品牌進行整合,積極推進品牌創建,逐漸推進當地農產品品牌的擴大。目前當地一些品牌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如“金壩芹芽”“楊柳荸薺”;3個大米品牌獲得了有機大米認證,包括“紅稻·軟稻”“香軟米”;14個大米品牌獲得了大米綠色食品認證。
1.4 不斷完善聯農帶農共享機制 目前,白湖鎮已經建立起2個主導產業綠色生產基地,并對加工倉儲銷售產業鏈的環節進行了不斷的健全完善,發展聯農帶農共享機制,并結合實際不斷完善。加大對農戶農業產業發展技術培訓,從品種、技術、標準、訂單、品牌、銷售、管理等7個方面推進統一化管理,積極進行全產業鏈開發,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廣大農戶及加銷企業集聚發展,實現增收創收,促進鄉村振興。2020年通過推廣聯農帶農共享發展機制,白湖鎮順港村集體經濟收入水平首次超過100萬元,西城、胡榜、陶沖、國安等4個村集體經濟收入水平在50萬~100萬,其余14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水平均超過10萬元。白湖鎮農村地區農民人均收入中可支配部分占到了26012元。
1.5 農業科技支撐作用增強 一是推廣優質的農產品良種。結合白湖鎮的生態環境實際,因地制宜引進新的優質稻及荸薺品種進行小面積示范,篩選出適合的新品種進行大面積推廣。2020年白湖鎮共計開展了4項品種篩選和展示試驗示范,篩選出4個適合在該鎮栽培的優質農業新品種(系)。當地目前優質的荸薺、水稻品種共有6個,特色有機稻米生產基地面積達到20hm2。二是明顯提高了農民專業化技術水平。2020年白湖鎮結合當地特色農產品荸薺、水稻生產中的問題,邀請專家就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方面開展培訓,參加培訓人次達到1100人以上,共培訓20次以上,在提高當地農業技術人員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技術水平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2 主要做法
2.1 發揮黨建引領示范作用 白湖鎮結合當地實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探索多種模式,如“支部+企業”和“支部+合作社”,不斷培優壯大當地省級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等。目前村合作社吸納的土地流轉面積達到近533.33hm2,實現了黨員、群眾生產經營渠道的進一步拓寬,為“村合作社+農戶”模式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2 積極發揮產業的規模聚集效果 一是集聚資源效應。依托于當前水稻、荸薺主導種植資源及規模,對未來發展布局作進一步規劃,在穩定一產的基礎上融合二、三產業的發展。打造楊柳圩區集種植、加工、銷售的優質綠色荸薺生產基地,西部優質稻米生產、加工、倉儲基地,擴大綠色優質稻米、荸薺的生產加工規模,打造華東地區最大的荸薺交易中心。二是集聚人才效應,依托于荸薺生產加工和優質稻米種植加工,積極吸引人才回村,為農業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聚集人才基礎。目前,白湖鎮已經建設完成1座荸薺交易中心,荸薺生產、加工、銷售行業從業人數達到8200人左右,水稻種植、加工方面的從業人數在15600人左右。
2.3 發揮社會資金聚合作用 “新農社”是安徽澄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旗下主打品牌,發展“新農社”品牌中老優質品種的種養殖基地,通過種植及養殖來拯救瀕臨滅絕的珍稀老品種。目前,白湖鎮陶沖村、六崗村、胡榜村等3個村流轉近40hm2土地用于建設老品種有機種植基地,主要種植千年小紅稻、蛋黃薯、紫香薯等優質老品種農產品。依托荸薺交易中心吸引社會資金在西城村共計投入170.2萬元用于基礎設施、荸薺水洗設備的建設完善。
3 發展規劃
3.1 加大科技創新支撐力度 加強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圍繞稻米、荸薺等主導產業,建立綠色優質糧食、特色水生蔬菜、特種水產、瓜果、名優茶、經果林、農產品加工等六大產業聯盟,依托“互聯網+”促進產業升級,強力提升白湖鎮特色產品的品牌優勢,提高品牌效益。
3.2 強化資金投入 按照“政府支持、企業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在加強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投入到產業項目建設中。加強銀政、銀企合作,創新財政引導金融資本投入機制。探索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項目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信貸支持,多渠道保障產業強鎮示范創建資金需求[4-5]。
3.3 加強生態環保建設 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美麗生態反哺“三農”發展。深入挖掘白湖鎮豐厚的優質水稻、楊柳、荸薺文化資源,開發旅游項目,全面推廣應用水稻和荸薺的有機和綠色生產技術,不斷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為優質綠色的白湖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進而助力鄉村產業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陳冠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引領下鄉村振興戰略探究[J].中國市場,2021(2):53,56.
[2]王慧.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產業化創新模式研究[J].農家致富顧問,2021(10):26.
[3]石榕清,王波,郭嘉偉,等.基于農業產業化的宜賓市鄉村振興路徑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1(9):260-262.
[4]錢玉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1(1):13-14,69.
[5]蔣和平,郭超然,蔣黎.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0(1):5-14.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