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
美好的教育需要美好的心育,因為心育是普照心靈的陽光工程,也是激勵奮進的希望工程。但由于心育專業性很強,所以學校過去主要把教育任務交給德育部門,由心理健康教師主要負責。師資的不足時常導致學校心育缺位。怎樣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開始嘗試推進全境式心育。
一、進行全境頂層設計
1.樹立科學的心育理念
小學的重點是發展健康心理,預防心理問題。為了預防學生發生心理問題,發展學生健全人格,學校月月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各項活動分年級開展,學生自主選擇項目,讓不同潛能優勢的學生找到自我實現的渠道。心育從面向全體到關注個別,從抓預防促發展到關注問題矯正,全境展開。
2.確立明確的心育職責
學校心育領導小組由校長牽頭,學校各處室和心育指輔導中心組成,所有黨政部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負有相應的管理職責。
3.構建配套的心育機制
校長領導心育團隊,將心育與其他工作有機結合。構建“三導”運行機制:行政督導,中心指導,專家引導。搭建“三級”工作平臺,任課教師滲透心育,班主任開展心育活動,中心專門輔導。 落實三項心育功能,發展性、預防性、彌補性,不同崗位的教師達成不同心育功能。抓好三個定位,關注全體學生,培養健全人格;關注學生個別差異,開發心理潛能;關注有心理與行為偏差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及時引導家長給予轉介。
二、開展全境教育引導
1.任課教師滲透心育
構建共榮課堂,引領學生成長。為了幫助學生實現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自勉,教師創設有利于潛能釋放的學習環境,考慮學生心理需求,運用各種心理學效應建構適合學生的課堂,組織各種體驗活動,讓每一位學生有獲得感。其次找準心育的結合點、融合點、滲透點,以潤物細無聲方式引領學生心靈成長。
優化成長生態,減少師源性或生源性傷害。在采取懲罰措施時,要求教師注意保護“面子心理”,防止“困獸心理”,既讓學生認識錯誤,又不使學生感到絕望,將懲戒和鼓勵結合起來,使學生有信心去面對錯誤、改正錯誤。
引導發現優勢,增強學生自信。教師努力發掘學生潛能,用誠心、愛心、細心、恒心、慧心發揮學生優勢,增強學生自信。教學即時評價中,教師要發現學生心理品質中的健康因素,進行強化、遷移,依據行為主義理論,設計班級或課堂獎勵制度。
運用增值評價,激發成長動力。學校倡導采用“欣賞式”增值評價,主張挖掘學生潛力,肯定其優勢,珍惜其進步,彰顯其成功。帶領學生發現自身優勢,堅持學習,體驗收獲。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引導學生憧憬美好未來,面對困難做正向關注與思考,追求持之以恒而實現量變到質變。
2.班級管理關注心育
預防心理問題發生,學校通過帶領師生認識心理狀態與身心疾病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心理素質,自覺調整心理狀態,增強免疫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達到心理預防的目的。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進行預防性心育,有明顯的針對性、靈活性、系統性。所以,我們提出: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班主任的班級管理,關照學生學習、交往、情緒、行為,構建現代班主任工作新模式。
班主任首先做到:嚴而有格(制度),嚴而有度,師生距離遠近適度;管理權限管放適度;管理手段剛柔適度;問題處理緩急適度;熱愛學生冷熱適度;氣氛控制動靜適度,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其次嚴慈相濟,努力做到:身教多于言傳,肯定多于否定,激勵多于約束,務實多于務虛,有效培育學生積極心理。
進行管理自主。引導學生民主參與班規制定,設定班級及個人發展目標,組建班干部隊伍并建立相應的輪換制度,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級管理格局。學生在學習討論中,理解認同班規,在持續遵守班規中,形成自律習慣。這樣做實現了多重作用:一是使學生獲得了自尊感、歸屬感、主人感;二是在和他人互動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有利于形成寬容、誠實、有責任感等心理素質。
組織豐富活動。通過文化、藝術、科技、體育等活動增強學生活力,發展潛力,豐富學生自我認識水平。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及早全面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理解社會,以便調節心理失衡狀態。開展團隊心理輔導,寓教于樂,豐富學生體驗,發展學生人格。每天開展跑操,堅持運動一小時,每學期開展“趣味運動會”;每天組織唱班歌、誦讀經典與童謠。實現體育健康身心、藝術點亮生命的目標,不僅豐富生活,也調節學習。
進行無障溝通。班主任要學會耐心傾聽學生,在表示同感、理解基礎上,與學生共同分析自身成長中的問題,通過詢問引發學生的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認識能力,盡可能多地站在協助解決問題的角度,提出多種建議供學生選擇。實踐表明,協助式溝通可以啟發學生的自悟。
營造溫馨氛圍。為了讓學生心靈中有一個溫馨的港灣,各班努力營造“家庭”般的氛圍,環境布置如家一般溫馨,讓學生對班級有家的感覺。班主任努力做學生喜歡的老師,抓住學生的生日、“六一”、迎新年等契機,送去鼓勵與祝福,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學生為難時,給予適時適當的幫助,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依靠的。
3.心育輔導中心專業“輔導”
如果學生因為某種原因出現心理異常甚至心理疾病,由心育中心進行心理輔導,通過轉變健康觀念,克服心理缺陷和消極心理,消除心理障礙,增進心理健康,起到心理彌補的效果。心育中心做到隨時接訪,提供專業化服務。在“知音小屋”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運動調節、認知調整、系統脫敏等,較為嚴重的轉介到醫院進行專業心理治療。
4.心育聯盟延伸到家庭
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家長學校,為家長提供適齡適合的教育。用“惠家教”幫家長解惑。用班級家長聯系群,反饋學生表現。建立家校教育聯盟,本著家校“命運共同體”助力孩子成長成才,確立行動宣言:盡最大努力保障孩子全面教育,一路相隨;盡最大努力解決家庭教育困惑,溝通無限;盡最大努力幫助學生提高學業成績,通力配合。“家校教育聯盟”設教育中心、服務中心、協作中心、活動中心,進行家庭教育咨詢,協調家校關系、推進良好家風培養,促進家校教育同頻共振。
三、提供全境服務保障
1.提高師資專業水平
學校在充分運用省、市、區師訓教育平臺和學習交流活動、提升心育專業化水平的同時,開展教師“五心”修煉:一是愛心,關愛每一位學生,開發其潛能;二是懂心,懂得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了解其心理狀態;三是童心,學會站在學生的視角看待他們成長中的問題;四是育心,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狀態,有針對性開展心育活動,提升學生心理素質;五是知心,就是以心換心,感動學生,根據學生興趣、動機,及時化解心理問題和障礙。
教師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到工作,為此學校十分重視教師心理維護,請市心理輔導專家做“教師情緒管理”專題輔導,客觀分析教師的現狀和可能遇到的困惑,提出解決方案。設立“校長有約”接待日,教師有難處可與校長約見,面對面聊,校長對于教師提出的要求,能解決的盡快解決,暫時解決不了的給予解釋,不僅打開教師心結,也給教師心理滿足和精神支柱。建立“團隊互助”,共同制定“陽光心語”,開展“團建活動”,遇到家長不理解、不配合、易沖動的事,同事幫忙化解,辦公室成為每位成員的“溫馨安全的港灣”。
2.開齊上好心育課程
落實心理健康課程,全面提升學生心理素養。選派專業水平高、懂學生的優秀班主任做心育課程教師,選擇北師大、華中師大等學校的教材進行整合,根據學生實際,落實兩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3.優化心育工作條件
學校在功能室緊缺情況下,保障“心育工作坊”“團輔室”和心育長廊建設,配足配齊各項設施設備。方便開展咨詢與個別輔導,確保開放時間每周不少于20小時,每天有骨干心理教師值班。做好社區陣地建設和社區聯系,依托家委會,聯系小區物業不定期舉辦親子心理團建活動。
責任編輯 ?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