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品臣 易鋒
(江蘇理工學院體育部 江蘇常州 213000)
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是體育強國建設進程中重要的一環。自2019年8月《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頒布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全民健身成為新的熱潮。在此背景下,居民對社區體育日益增長的需求與目前社區體育發展的供給不足、供給錯位等矛盾日益凸顯,在此浪潮下社區體育的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社區體育的發展困境亟須進一步解決,以滿足全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尤其是在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體醫進社區、體教與社區聯動、社區體育智能發展等新形勢下,高質量的社區體育發展已成為破解其困境的優選之路。
基建設施是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包括健身器械、場館、場地等。社區體育設施供給狀態與地域及經濟發展的關系呈正相關[1],配置不均衡、不充分的現狀是其主要問題。具體表現在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區域經濟和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體育設施配置的量和質上也呈現出從東向西、從城鎮到鄉村逐漸遞減的態勢,如在體育場地人均使用面積上尤為凸顯,東部人均接近3m2/人,西部只有不到1m2/人,這是當下發展的不均衡問題;體育設施配置的同質化、單一化與居民需求的個性化、科技化和豐富性是當下發展的不充分問題。另外,社區場地設施缺乏、活動形式單一,社區體育組織緊缺,體育活動賽事匱乏等因素,使得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受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觀意識。
全面實施社區體育人才培養戰略,重點抓好人才隊伍體系改造對于社區發展至關重要[2]。社區體育服務隊伍主要包括社區體育管理人員、體育指導員、志愿者、體育愛好者。當前,社區體育人才隊伍配備不足,尤其是體育管理和體育指導專業人才欠缺,主要體現在人員緊缺、人才缺失及流動性大、職業感不強等問題,急需人才隊伍建設。社區的體育人才、體育設施、體育組織、體育賽事的發展問題,也阻礙著社區體育文化的建設,其中體育人才是體育文化的重要傳播者,社區體育文化的缺失是阻礙社區體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社區體育的高質量發展既要解決培養體育人才問題,也要認識到體育文化培育的重要性。
從辯證的角度看,社區體育與當前的社會、經濟、文化等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發展的,其發展的矛盾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社區體育的發展問題,既要推動內因發展,又要抓住外因的作用。社區體育高質量的設施建設、賽事舉辦、組織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培育等內培路徑是其發展內因,產業助力、校企聯動、體醫融合、科技推動、政法推行等外力驅動是其發展外因。內外形成合力,以雙驅動力促進社區體育高質量的發展是必由之路(見圖1)。

圖1 社區體育高質量發展“雙驅動力”示意圖
2.1.1 社區體育設施建設
社區體育設施建設要以高質量為導向。一是在基建設施供給時應更加關注相對薄弱的地區,尤其是鄉村、偏遠山區;二是利用當地的特色體育項目、特色文化和地域環境等資源,因地制宜地打造社區特色體育設施,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如山區可以用山洞改造成體育場館、農村利用田間道路改造綠色步道等;三是對老舊場地設施進行改造,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科技元素,進行翻新或重置,使體育場地設施具有科技感、時代感;四是加大政府公共體育服務項目購買力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最根本的設施配置;五是提高社區組織集資共建的積極性,在自建項目上政府給予引導和政策幫扶;六是個人或組織進行捐資和募資相結合,開拓多種渠道促進設施配置的完善。
2.1.2 社區體育賽事舉辦
社區體育賽事是提高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積極性的重要方式,能加強社區間的交流,利于加深居民間的情感互動,創造更好的社區體育文化氛圍。在賽事舉辦審批方面,《體育總局關于推進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取消對群眾性體育賽事、商業性體育賽事的審批權,并引導民間組織、市場組織匯集人、財、物等社會資源舉辦各類體育賽事,進一步豐富賽事舉辦的層次和種類。國家對群眾性和商業性等各類體育賽事都給予了政策支持,也為社區體育賽事的發展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社區體育賽事應把握好政策紅利的契機,可通過打通各種渠道、打開多種方式積極開展,開啟政社合辦、社區自辦、社企合辦、私人贊助舉辦等多樣化模式。在舉辦賽事性質方面,可舉辦帶有社區表演性、競技性、公益性、商業性等不同性質的比賽,也可讓社區群眾賽事與專業競技性賽事接軌,以專業競技帶動群眾賽事,在提高群眾賽事水平的同時,從群眾體育中培育專業性競技體育人才。
2.1.3 社區體育組織建設
體育組織化是體育生活化、社交化、品質化的基礎,能推動體育的高質量發展[3]。同樣,社區體育組織的建設是社區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它根植于社區,具有維護居民體育權益、整合社區體育資源、處理日常體育事務、傳播社區體育文化等作用[4]。社區體育組織建設首先要明確其分類和性質,從社會學視角可分為以下3 類。一是政府組織:按照管理層級分為市政府組織、區政府組織、街道居委會、社區居委會,其主要職責是行使政府職能管理社區體育事務。二是社會組織:主要整合社會資源來幫助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可細分為公益性組織、半營利性組織和營利性組織。三是社區組織:伴有主導或輔助雙重的性質進行管理各項體育事務,可分為正規性組織和自發非正規組織。這三大類型的組織隨著社區的不斷發展,其角色定位也隨之發生變化,在管理社區事務中又具有交叉性質,但三者合力推進社區體育建設的目的是不變的。目前,社區體育組織存在機制不夠完善,結構不夠健全,部分組織的身份得不到合法認定,在管理社區體育事務中出現政社分離矛盾突出等問題。建議搭建“政府—社會—社區”組織平臺,從政府組織入手制定相關組織準則,列出各類性質組織事務清單,進行非正規組織的合法身份認定,加強各界組織在社區體育中的價值認同。
2.1.4 社區體育人才培養
社區體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智慧社區是必然趨勢,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和設備的投入使用更加需要具有互聯網、大數據、體育學科等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因此人才隊伍建設也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在培養形式上,建議政府牽頭構建人才培養制度,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社區與高校接軌引入體育人才,社區自主建立人才自培機制;在提高人才素養方面,設定工作要求、定期開展培訓、制定考核要求;在人才激勵方面,增設全職服務崗位、提高崗位薪資、采取獎勵措施、頒發榮譽證書,提高社區服務人員的自我價值認同。
2.1.5 社區體育文化培育
體育文化建設是一項持久性工程,毋庸置疑是社區體育發展的不懈動力。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不僅能體現良好的體育氛圍,還能展現社區居民的人文素養、體育品質,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核要求[5]。社區體育文化的培育要從“性質、內容、方式、對象”4個維度展開:在性質上要體現國家意志,內含民族性、愛國性、人民性、時代性、包容性,這也是體育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在內容上要豐富多彩,具有域性特色,并體現其多樣化和個性化,才能滿足居民不同的體育生活訴求;在傳播方式上,可通過傳統手段如舉辦賽事、書刊、電視等形式宣傳,更要利用現代化手段如抖音、微信、微博、體育APP 等網絡自媒體傳播,也可定期舉行社區體育文化節、舉辦體育知識有獎競賽等方式增強體育文化傳播氛圍;在培育對象方面,尤其要注重兒童、青少年群體,他們是中國體育文化的未來和體育強國建設未來的希望,從小培養“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理念,具有前瞻性的價值和深遠意義。
外驅動力是社區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在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環境下,無論是體育用品及相關制造業,還是體育服務業等都不斷在提高品質上下功夫,這也為體育產品進社區提供更高層次的物質保障,在滿足居民高需求的同時又刺激消費帶動體育經濟發展。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正在冉冉升起的5G與體育的融合,讓“體育+物聯網”“體育+人工智能”“體育+視覺技術”成為推動體育革新的最強動力[6],推動了智能社區體育的進一步發展,5G在未來將刷新居民的體育觀念,高科技的體育用品、更科學的體育服務帶來的不僅是便捷,更多的將是精神上的享受。以科技為依靠,體醫融合進社區有了更寬廣的路徑,可讓居民的體育智能設備聯網醫務系統,實時觀測健康狀況,以便及時給予運動處方,最大限度避免病情發生,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療壓力。
除此之外,社區體育的進一步發展也需啟動“學?!笫聵I單位—社區”的聯動模式[7]。社區體育場地是限制其發展的最大阻力,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占據著我國主要的體育場地資源,在特定的時間內這些資源多處于閑置狀態,因此打通三者之間的閉塞是解決社區體育體育場地資源稀缺的有效途徑,也是激活學校和企事業單位體育資源使用價值的最佳選擇。社區體育的外圍環境是相對復雜的,各因素都不斷動態式地向前發展,在促進社區體育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了新的治理問題,制度的革新、法律法規的缺失、政策的調整都需亟待跟進。完善與之相符的制度、補齊法律法規的短板、出臺新的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是其他外圍因素形成合力推動社區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
體育產業帶動了社區體育“基本產品”的提質增量,科技創造了社區體育“期望產品”的優化體驗,體醫融合帶給社區體育的是“附加產品”的貼心服務,“學?!笫聵I單位—社區”聯動模式為社區體育增添了新的空間和活力,政法推進為社區體育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事物的發展是相互聯系的,內因和外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才能使其實現由量到質的轉變,社區體育的發展也符合這一規律,把握好內培路徑與外驅動力,才能更好地為社區體育發展添磚加瓦。
在體育強國建設進程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國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社區居民對體育需求不斷增長的環境下,高質量發展已然成為社區體育發展的主題。把握社區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外環境關系,把以“人民發展為中心”作為價值引領,探索社區體育高質量發展路徑,為全民健身工程添磚加瓦,是體育強國建設進程中的應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