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財經學院 馬躍
《會計基礎》開設在高職院校的第一學期,是會計和財管專業的核心課程,為導入性的學科基礎課和學習其它后續專業課的過渡橋梁。本課程在簡單介紹會計的產生與發展后,進一步詳細說明了會計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緊密結合企業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全面且細致地闡述了會計基礎知識,如會計要素、記賬方法、會計科目與賬戶、借貸記賬法等。本課程的基本目標則是使學生了解會計在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熟悉會計的基本原理和記賬方法,以便順利過渡銜接到后續更加深入的專業課程學習。課程目標的設定,還充分考慮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即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課程目標不僅反映講授“會計基礎理論和記賬方法等基本知識”的要求,同時反映注重培養具有專業操作技能的能力的要求。
計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必要性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工作的部署,培育適合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圍繞課程思政建設的中心工作,教育部近年來重點制定及實施了多項指導文件,在全國各所高校、各個專業領域全面推動落實思政教育工作。眾所周知,要育才,先育人,而脫離育人基礎的育才無異于無水之魚、無本之木。而高校人才培養教育是學生邁向社會前的最后一道教育,更要將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實處、無縫銜接在整個專業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思想政治過硬的高水平專業人才。
《會計基礎》是會計、財管專業的基礎課程,很多學生是從這門課開始接觸會計工作的,更應該在該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應幫助學生加強對會計工作職業道德的認識,引導他們形成并強化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夯實知識基礎,錘煉專業技能。在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礎上,配合好專業知識教育,相信高校可以培育出理論知識全面、實操技能過硬、職業道德完善的高水平人才,助力國家社會經濟發展。
部分教師對思政的認知不夠,認為只講解思政案例就行,然而在之前的授課中,教材中普遍沒有思政案例,而老師是講課過程中想到了思政案例才直接傳遞給學生,沒有進行總結,沒有詳細的計劃與方案,沒有形成體系化、規范化的教學。
在課堂上,一般是教師為主,老師講、學生聽,學生的主動性不夠,很難提起學習興趣;而且很多同學認為已經上過思修等相關課程,專業課中加入思政沒有意義。同時很多學生缺乏堅定的思想信念,道德意識薄弱,再加上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使互聯網上的有害信息也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會計專業老師大多注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比如借貸記賬法的講解、如何寫分錄、記賬憑證的填寫、賬簿的填寫,忽略價值觀念引導。而且大多教師認為課時緊張,會計專業有很多知識需要記憶,更愿意讓學生多練習相關內容,留給思政的時間就很少了。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會計基礎》課程,引導學生了解會計的概念,了解會計的學科效用、學科特色及實際核算項目;熟悉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和賬戶的相關理論,借貸記賬法的基本內容;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熟悉記賬憑證的填寫、會計賬簿的登記方法和財產清查的方法,熟悉實際會計核算工作中的流程,具備熟練編制基本會計報表的能力。
2.技能目標
通過學習會計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掌握可實際應用的技能。能正確運用會計科目和賬戶,能運用借貸記賬法作出會計分錄;能正確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能夠根據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能根據會計憑證正確登記賬簿,并進行對賬和結賬;能編制簡要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
3.育人目標
在會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會計行業道德操守,將細分知識點及實操技能教學實踐過程與思政教育進行深入融合,潤物細無聲地讓學生在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及實操技能的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及認可優秀會計文化,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形成并強化對會計工作的正確認知,最終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理論知識全面、實操技能過硬、職業道德完善的高水平人才,實現學生、高校、用人企業及社會整體效益的多贏。
1.職業自信強化
通過講述會計行業人才的職場成功事例,如楊志輝成為新東方公司的執行總裁及CFO,還有長和的霍建寧、阿里巴巴的張勇、魯銀投資的劉月新都是從公司CFO成為公司CEO,讓學生了解會計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崗位自信,激勵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
學習會計發展歷程,首先要了解會計這個學科的誕生及其不斷持續向前發展的歷史。人類作為一個不具備壓倒性生理優勢的族群,在地球各物種族群的競爭中一步步發展至今,不斷蓬勃發展的生產活動居功至偉。“刻木記數”“結繩記事、記數”表明,會計是隨著人們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講解,如甘肅歷史遺址中出土的刻畫圖形等中國古代原始人最初采用的計量、記錄方法,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積極推動祖國優良歷史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3.會計準則規范化引領
在介紹會計準則體系的時候,對會計準則的構成進行重點講解,并詳細分析新會計準則體系引發的全新變化。我國頒布了多項會計準則,如《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通過對準則的講解,弘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有助于增強其遵法、守法、學法、用法的自覺性,引導大學生提高法治素養;并帶領學生探尋新會計準則體系下的新問題和新走向,通過及時解決、更新會計教學理論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
4.價值觀教育融入
會計信息的質量與多項要求息息相關,而總體而言,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是最重要的。全部的會計信息一定要緊密依托在確切事實的基礎上,真實且準確地反映所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不允許存在隨意遺漏、虛構。一旦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存疑,那整個會計信息的質量一定是靠不住的。
案例1:2019年4月底,在臨近年報發布的截止時間時,上市公司康美藥業(SH.600518)公布了上一年度的年度報告,隨之而來的還有一份會計差錯更正公告。在這份公告里,康美藥業聲稱由于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發生的種種差錯,最終導致其近三百億元的資金憑空消失。最終,證監會經過全面深入的調查,認定其通過各種違規會計操作虛增營業收入、虛增貨幣資金、虛增固定資產,已經形成造假事實。而在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實的背后,負責其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也難辭其咎。最終,證監會在依法對康美藥業及對各責任人員處以法定處罰措施外,也對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及相關會計師進行了力度極大的行政處罰。
案例2:2021年1月,欣巴科技公司在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2019 年4 月之前,該公司主要按照開票金額申報繳納增值稅,對未開票收入沒有及時申報繳納增值稅。對此,該公司進行自查并主動補充申報,涉及補繳申報未開票收入增值稅2293.01萬元,還繳納了滯納金78.05萬元。
可通過這兩個案例培養學生不能因眼前利益就違法亂紀,而應當腳踏實地,以誠信守法為榮,以失信違法為恥。財務造假嚴重偏離了“依法誠信”的基本底線,終將會受到法律的嚴懲。財政部在《關于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中重點指出,會計人員要堅持客觀公正、誠實守信、廉潔自律、不做假賬,不斷提高職業操守,使會計誠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會計人員的自覺行動,讓學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法治觀和道德觀,在日常學習及后續工作過程中守好誠信底線。
5.正確金錢觀引導
賬戶是用于分類記錄經紀業務發生情況的一種專門工具。賬戶的結構就是賬戶的格式,業務或事項的發生情況要在賬戶中記錄。賬戶的基本結構包含了期初余額和期末余額(見表1)。

表1 資產類賬戶
對這兩點的知識點教學,可通過學生的生活費來講解,更有利于他們深入理解、切身體會。具體來說,就是以在每個學期初以父母給予的生活費金額作為期初余額,以學期中增加的生活費計為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即本學期實際消費金額,在學期末,最后還剩下的生活費金額是期末余額。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大學生網購、信用卡提前消費甚至網貸這些學生自己好奇甚至可能接觸到的生活經驗出發,來逐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自覺遠離及摒棄不健康的消費方式,為日后順利從事具體財務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6.厚植家國情懷
在講解會計經濟業務核算中供應過程發生的主要經濟業務有購買原材料和庫存商品。這里涉及到增值稅的問題,可介紹我國增值稅稅率的變化,如一般納稅人的增值稅率從17%降到16%,又降到13%(見表2)。

表2 一般納稅人適用稅率
通過讓學生了解增值稅稅率的發展,如增值稅稅率降低了4%,即消費者每購買一百元的不含增值稅的商品就可以減少4元的增值稅,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稅率的更新為人民生活帶來的變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根據思政元素的融入,從課堂上學生發言、小組討論、課后小作文來了解學生的接受情況;因會計基礎是考試課,可以在期末考試中加入課程思政考核點。平時表現(發言、討論、小作文)占總成績的40%,期末考試占60%。
綜上分析,思政元素融入《會計基礎》課程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誠信等思政元素與課本相關知識結合入手,在講解專業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會計應有的職業素養和愛國主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