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嬌
摘 要: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內容的北大荒精神,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信仰教育的生動素材。文章分析北大荒精神的內涵和當代大學生信仰觀特點,探討北大荒精神與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契合點,探尋弘揚北大荒精神、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觀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北大荒精神;大學生;信仰觀教育;馬克思主義信仰觀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2-0031-03
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北大荒精神具有極強的思想感染力和政治教育意義,并且在新時代有更加生動的體現和更加豐富的內涵,它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是高校開展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生動素材。如何充分挖掘和運用北大荒精神,講好北大荒故事,滌蕩大學生的心靈,深化大學生的民族精神認同,對大學生開展信仰教育,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北大荒精神的內涵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北大荒精神就是閃爍著時代光芒的民族精神,它的內涵是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
北大荒精神是在祖國最北端黑龍江墾區的特定歷史條件和極為困難的環境下形成的,是幾代墾荒者用青春、汗水,甚至鮮血和生命鑄就而成的。在莽莽的黑土地上,墾荒戰士們不畏懼困難,解放思想,大膽嘗試,開拓進取。他們把強國富民放在心上,有大局精神,不求名利,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不斷創造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奇跡,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現如今,北大荒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它不僅在幾代北大荒人身上得以傳承,還在新時期擁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北大荒精神必將以其獨特的魅力、耀眼的光芒,激勵著龍江人民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二、大學生信仰觀特點分析
大學生健康成長依靠的是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仰,因此大學生擁有堅定正確的信仰至關重要。大學生個人發展的不成熟、家庭教育中信仰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中信仰教育方式的呆板、網絡信息傳播的復雜性等,都會給大學生信仰觀樹立帶來不良影響。一些大學生從沒有認真思考過人生的價值及為什么活著,還有一些大學生對于信仰,或者迷茫,或者淡漠,或者功利,缺乏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大學生的信仰關系著民族興衰、國家前途。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大學生的信仰觀塑造可能會受到嚴峻的挑戰。據調查發現,有些大學生還沒有深刻理解“愛河山、愛同胞、愛文化、愛國家”這一愛國主義的基本內涵,未能把握新時代的愛國主義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的講話中強調: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全黨同志都要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作為畢生追求,永遠信黨愛黨為黨,在各自崗位上頑強拼搏,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實踐推向前進。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分析當代大學生的信仰觀特點,并著重開展大學生信仰教育。
三、北大荒精神與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契合點
1.北大荒精神為大學生信仰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解放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是人類思想智慧的結晶。中國共產黨是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不僅要推動文化的進步,把握好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還要使文化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的需求,肩負起建設文化強國的使命。北大荒精神來源于人民的生產實踐,又指導了北大荒基地的發展建設,是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精神產物,其產生是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前提和基礎的。北大荒精神集中體現了北大荒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質和價值觀念,充分反映了北大荒人勇于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和自我犧牲的革命情懷,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現實表達。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和真理緊密相連、密不可分,這兩者的共同作用催生了北大荒精神。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及實踐與真理的相互作用下,北大荒墾區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思想是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的行為先導,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指導,一代代龍江拓荒者才能胸懷堅定的信仰,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形成了亙古荒原戰天斗地的北大荒精神。
2.北大荒精神為大學生信仰教育提供了重要資源
精神的缺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的失落與空虛。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價值觀的碰撞更加激烈,致使個別大學生的信仰觀呈現出迷茫化、淡漠化和功利化特征。而北大荒精神為大學生信仰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新中國建立后,國家對北大荒進行了有組織的開發。大批的解放軍復員官兵、農民、知識青年等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來到北大荒,開始大規模的墾殖。他們不怕艱苦,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在創造豐富物質財富的同時,創造了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北大荒精神財富。由此,愛國主義成為北大荒精神的根基,北大荒精神為大學生信仰教育提供了重要資源。
3.北大荒精神為大學生信仰教育提供了實證
北大荒精神之“根”——神奇的黑土地,北大荒精神之“源”——從南泥灣走來,北大荒精神之“流”——匯至五湖四海。艱苦奮斗是北大荒精神的核心與精髓,勇于開拓是北大荒精神的實質與靈魂,顧全大局是北大荒精神的風貌特征,無私奉獻是北大荒精神的閃光亮點。中華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艱苦的革命斗爭中、長期的奮斗實踐中逐漸沉淀而成的思想精華。北大荒精神實踐的偉大成就,充分驗證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豐富和深化了信仰的內涵。北大荒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驗證,也是對信仰的現實確證,它為大學生信仰教育提供了實證。
四、弘揚北大荒精神,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觀教育的途徑
信仰作為精神之魂,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在個人價值系統中居于重要地位。北大荒變成北大倉,體現的就是信仰的強大力量。一代代北大荒墾荒人的事跡就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觀教育的生動素材,它不僅拓寬了信仰觀教育的視野,而且豐富了信仰觀教育的內容、素材和途徑。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以弘揚北大荒精神為契機,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觀教育。
1.以內涵深刻的北大荒精神塑造青年學生的信仰觀
北大荒精神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孕育而生的,我們應該立足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需要,繼續弘揚北大荒精神,并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事實上,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構筑了“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這些精神不但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而且在新時代展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特別是新時代下的北大荒精神,既是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武器,又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外在呈現,也是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生動教材,應該成為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必修內容。
2.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塑造青年學生的信仰觀
北大荒精神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將特別的紀念活動、重大的時事政治活動作為弘揚和傳承北大荒精神的契機及新的內涵生長點,讓北大荒精神更好地融入信仰觀教育。一方面,教師要通過線上宣傳平臺宣傳墾荒者的感人故事,弘揚和傳承北大荒精神;另一方面,教師要發揮線下宣傳作用,不僅可以在假期、節日開展弘揚北大荒精神的活動,還可以通過思政課堂、相關課題研究、主題征文、典型事跡宣講等途徑,研究北大荒精神的歷史價值及時代價值,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北大荒精神,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以科學有效的教育機制塑造青年學生的信仰觀
教師要建立科學有效的信仰教育機制,培養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高校要通過一系列科學有效的信仰教育機制,引導大學生對北大荒精神形成“認知認同—情感認同—思想認同—行為認同”,使大學生在逐步認同北大荒精神的過程中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并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將大學生信仰教育納入學校的“三全育人”過程。總之,教師要通過科學有效的信仰教育機制引導大學生內化和踐行北大荒精神,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4.以濃郁的社會氛圍塑造青年學生的信仰觀
北大荒精神是一種境界、一種胸懷、一種情操,從某種意義上說,北大荒精神的基礎是道德,而大學生信仰教育就是要將良好倫理觀念外化為大學生自覺的實踐行動,使其行動有正確方向的指引。要形成良好的倫理觀念,就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大學生信仰教育營造濃郁的社會氛圍。特別是要以弘揚北大荒精神為契機,努力營造弘揚北大荒精神的社會氛圍,感染和教育廣大青年學子。人無信仰不立,國無信仰不興,教無信仰不強。有信仰的國家就需要有信仰的教育,有信仰的教育就需要有信仰的教師。教師要借助思政課這一主陣地,以課上講解演示、課下組織學生深入基地實踐的方式,進行北大荒精神教育。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講述北大荒人的感人故事,形成一種人人愛英雄、敬英雄、學英雄及傳承英雄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給大學生講好以北大荒精神為代表的中國故事,深化大學生對北大荒精神的理解,并升華為信仰教育,讓馬克思主義信仰內化為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外化為大學生的實際行動,培養知難而上、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意志堅強的新時代大學生。
五、結語
總之,將北大荒精神融入大學生信仰教育,既能增強北大荒精神的感召力,又能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教師將北大荒精神厚植于信仰教育,使當代大學生能夠在大是大非面前端正態度立場,堅決維護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4]中國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Z].2017.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6]馮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8]董鴻揚,張洪興.黑龍江優秀精神資源學習讀本[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
Thick Planting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Spirit in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Zhang Zijiao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Institut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spirit, with the content of "hard struggle, courage to explore, consideration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selfless dedication", has profou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is a vivid material for faith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spiri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view, discusses the coincidence between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spirit and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ways to carry forward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spirit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belief view.
Key words: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spirit; college student; belief education;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