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航 韋宛辰 高婷
【摘 要】本文闡述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特征,探討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的時代價值,提出要講好廣西紅色文化故事,豐富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內容、整合廣西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平臺、傳承廣西紅色文化基因,增強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實踐。
【關鍵詞】廣西紅色文化資源 大學生黨員 “四史”學習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5-0009-03
“四史”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四史”的發展歷程,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豐富與發展、實踐和成就。深入學習“四史”是推進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的重要舉措,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廣西作為革命老區,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將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有機融合,在引導大學生黨員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民族認同、踐行使命擔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創新高校黨建工作的有效形式。
一、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特征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物質財富和非物質財富。廣西紅色文化資源是全國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從廣西建立共產黨組織、廣西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廣西建設、改革、發展等時期形成的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廣西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廣西人民艱苦卓絕的斗爭史、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和不懈追求的奮斗史,蘊含著豐富的價值。
(一)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性
廣西是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活動較早的地區,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地方黨組織較早的地方。2014年全區普查結果顯示,廣西現存的革命遺址遺跡、紀念設施等共有370多處,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5處。紅色舊址遺址有紅七軍軍部舊址、列寧巖、湘江戰役舊址、中共廣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等;紀念館、紀念碑有百色起義紀念館、龍州起義紀念館、廣西烈士陵園等;人物故居有韋拔群故居、譚壽林故居等。在革命、改革的實踐中,創作了《獄中謠》《壯族走新生》《奔走革命理應該》《絕命詩》等紅色詩詞,《列寧巖成立講習所》《小平云逸上右江》《工人歌》等歌謠至今仍廣為傳唱。
(二)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的代表性
在廣西這片紅色熱土上,各地都有遺存的紅色文化資源,百色、興安、桂林、東蘭、龍州等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更為明顯。其中百色是中央確定的十二個“全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百色起義、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建設、東蘭農民運動、龍州起義、湘江戰役等形成了百色起義精神、龍州起義精神、拔群精神、長征精神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延年、黃文秀、韓素云、杜麗群等先進人物在八桂大地上堅守初心,在不同的崗位上盡職履責,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作用,在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繪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的民族性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壯、漢、瑤、苗、侗等12個民族。中國共產黨在廣西一直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平等對待少數民族同胞,團結廣大少數民族群眾,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在瑤寨巖石上紅軍留下的“繼續斗爭,再尋光明”“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的標語體現了紅軍與瑤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廣西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戰,涌現出韋拔群、陳洪濤、黃德勝、韋國清等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干部,為廣西地區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將民族平等團結的政策延續下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的時代價值
大學生黨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同時也是黨的事業薪火相傳者,新時代大學生黨建工作關系到黨的事業興衰成敗,意義深遠、責任重大。通過將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中,能有效提升高校黨建工作的話語權和號召力,可以讓大學生黨員立足廣西區史、區情,進一步弄清楚理解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切實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增強大學生黨員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一)以史強黨,引導大學生黨員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廣西紅色文化資源凝聚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廣西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驗,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當前的中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大學生黨員面臨著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的影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將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中,可以讓大學生黨員更好地了解馬克思主義在八桂大地上的傳播,認識中國共產黨帶領廣西人民探索富強民主道路的奮斗歷程,明確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使命、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執著追求,提高大學生黨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主動“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以史鑄魂,強化大學生黨員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感
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記載了中國共產黨在廣西的奮斗歷程,紅色資源中的革命歷史、革命故事、革命人物、革命遺跡,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帶領廣西人民為取得革命勝利、民族獨立和解放所做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在其中體現著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團結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廣西人民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在砥礪奮進的六十余載中,廣西的開放發展邁上新臺階、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優勢明顯、鄉村振興深入推進、民族團結之花競相綻放,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將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中,可以讓大學生黨員更好地認識民族與國家的整體關系、個人與國家密不可分的關系,做到心中有國、心中愛黨,自覺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強國行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共識,匯聚共建壯美廣西的力量。
(三)以史育人,筑牢大學生黨員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根基
廣西紅色文化資源中的百色起義精神、龍州起義精神、拔群精神、長征精神等,蘊含著黨最可貴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質,體現中國共產黨員面對困難與失敗的堅定信念,面對誘惑與酷刑的堅貞不屈,面對誤會與委屈的任勞任怨以及面對群眾和同志的任勞任怨。當前,立足“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將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中,可以讓大學生黨員做到學思踐悟,深刻領會黨的宗旨,自覺傳承紅色基因,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時代機遇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新時代中錘煉成長,在奮發圖強中實現成才,自覺履行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成為大學生中“政治上的表率、學習上的標兵、工作上的骨干、生活上的榜樣”。
三、推進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的路徑
學習“四史”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大課,同時也是大學生黨員人生成長的一門必修課。廣西紅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特色鮮明,是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講好廣西紅色文化故事、用活廣西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廣西紅色文化基因,既是抓好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抓實大學生黨員“四史”教育的重要方式,需要在守正創新中進一步加以融合和發展。
(一)講好廣西紅色文化故事,豐富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內容
將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要在黨員培養、考察、發展各環節及黨員學習教育的過程中講好廣西紅色文化故事。一方面要將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員發展教育內容體系中,貫穿入黨啟發教育、入黨積極分子考察、發展對象的培養等過程,并作為預備黨員學習的重要材料,形成廣西紅色文化故事專題的教學內容,從源頭上加強大學生黨員的培養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三會一課”的主渠道作用,將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員學習教育內容中。要在支部大會、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中加入廣西紅色文化故事元素,引導大學生黨員學習廣西紅色文化精神,要以廣西紅色文化故事為教材,在大學生黨員中上好廣西紅色文化故事專題黨課,在大學生中宣傳廣西紅色文化故事。通過講清大革命時期韋拔群領導的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運動的故事,講透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發動和領導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建立全國最大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革命根據地——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故事,講實中央紅軍長征中規模最大最慘烈、決定中國命運的戰役—— 湘江戰役的故事,講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西各族人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故事等內容,引導大學生黨員厘清歷史脈絡、總結歷史規律,做到聽黨話、跟黨走,增強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決心。
(二)整合廣西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平臺
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多樣而且分布較廣,需要對其進行挖掘整合,形成完善的教育資源體系。在整合過程中,要注重學習參考區圖書館、檔案館的歷史文獻資料,運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利用好《百色起義》《兵變1929》《韋拔群》《紅色傳奇》《八桂紅旗飄》等紅色電影、電視劇、紀錄片作品,推進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一是充分利用網絡及多媒體平臺,搭建廣西紅色文化網絡教育平臺。在高校網站、紅色教育主題網站、易班上建立廣西紅色文化學習專欄,充分運用AI和VR等新技術搭建廣西紅色文化虛擬現實體驗平臺,通過學校公眾號等網絡新媒體傳播矩陣定期向大學生黨員推送廣西紅色文化故事、廣西紅色文化精神等學習內容,以自主、開放、豐富的線上形式增強“四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高校要與廣西革命老區相關單位建立紅色文化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赴基地開展實地學習、調研考察、志愿服務、體驗分享等主題黨日實踐活動,讓大學生黨員走進廣西紅色故事發生地,親身感受紅色故事背后蘊藏的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使紅色故事真正從歷史深處走進大學生黨員的心里。
(三)傳承廣西紅色文化基因,增強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實效
高校在開展黨建工作的過程中,要明確廣西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中的重要性,從機制上形成組織部、宣傳部、學工部、教務處、校團委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參與的學習教育合力,營造良好學習教育氛圍。要深挖廣西紅色文化資源中無數英雄和革命先烈的典型事跡,傳承“英雄”精神;深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廣西人民在黨的帶領下走上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的歷程,共筑“復興”夢想;聚焦改革開放以來廣西發展的艱辛探索、艱難創業和發展背后的寶貴經驗,延續“創新”精神;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廣西的傳播、發展及壯大的發展歷程,筑牢“信念”根基。一方面將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文化之中,營造紅色校園文化教育氛圍。通過利用學校宣傳欄、黨員活動室、學校多媒體LED屏、校園廣播等宣傳廣西紅色文化,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圖片、聲音等形式讓大學生黨員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響。另一方面開展以廣西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校園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形式。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廣西紅色文化宣傳周、廣西紅歌比賽、廣西紅色歷史話劇展演、廣西紅色知識競賽、廣西紅色文化“三下鄉”活動等,引導大學生黨員實現知、情、意、行的結合,真正讓廣西紅色文化資源入腦入心,提升教育實效。
總之,“四史”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廣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員“四史”學習教育,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豐富生動的素材。高校應充分運用廣西紅色文化資源,不斷深化“四史”學習教育,以“四史”筑牢大學生黨員思想基石,提高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引導大學生黨員堅守初心、勇擔使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曹紅玲.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運用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9.
[2]中共桂林市委黨史研究室.桂林革命史跡[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注: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網絡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2020LSZ047)
【作者簡介】黃 航(1986— ),女,廣西貴港人,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研究;韋宛辰(1987— ),通訊作者,女,廣西都安人,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黨建、藝術學理論;高 婷(1985— ),通訊作者,女,廣西南寧人,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概論、新聞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