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鋒 潘念萍
【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線上+線下”實踐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提出發揮實踐教學模式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的對策:轉變觀念,對實踐教學目標重新定位;上下融合,完善實踐教學資源;重視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拓展教師創新創業思維。
【關鍵詞】實踐教學 雙創 會計專業 線上+線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5-0167-03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科技快速發展,企業所需人才除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外,更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效融合。高職院??赏ㄟ^“線上+線下”“課前+課后”“理論+實際”“學校+企業”等多方的有效融合,以項目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參與、合作、反思、溝通培養崗位職責意識,養成良好工作習慣,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及溝通能力,開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其綜合素養。本文介紹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線上+線下”實踐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并對如何發揮實踐教學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提出對策。
一、“線上+線下”實踐教學是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直接途徑
(一)提高學生適應職業角色的能力
“線上+線下”實踐教學模式能提前讓學生了解職業、職業角色及各崗位的能力需求。以“線上”實踐教學為例,公司根據經營管理及崗位能力需求開發的財務管理決策模擬、工商企業經營管理技能、虛擬仿真崗位實訓等眾多“線上”實踐教學軟件,在崗位任務內容、操作流程等方面反映了行業最新、最實際的技能需求,學生在“線上”實踐平臺按崗位分工合作完成預設工作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生了解職業崗位、掌握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的過程,是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習、反思、糾正、掌握并逐步成長的過程。再結合“線下”校企合作開辦的“經驗工作室”等生產性實訓基地中的實際業務辦理實踐,雙管齊下為學生打通就業、創業“最后一公里”,有效提高學生職業崗位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線上+線下”實踐教學中,學生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在競賽和實訓中進行企業設立、財務決策、預算管理、納稅申報、報表分析、企業經營沙盤等業務,在一個虛擬的商業環境中感受企業經營的業務和氛圍,能開闊學生行業、職業、崗位認識視野,提升溝通協調能力、開發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做人、做事、創新素養。讓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如何建立公司,如何進行工商稅務登記,怎樣在網上銀行辦理業務,模擬公司采購、生產、銷售等經營全過程。讓學生在“線上+線下”實踐中逐步具備創新創業的意識和選擇,擁有求職者應具備的能力和崗位創造者的素養。
二、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線上+線下”實踐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會計專業教學的核心就是用會計語言正確表述企業經營中資金在各環節流轉的過程,在企業經營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中,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應走在前列。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云計算、人工智能、專業課程及商業環境虛擬軟件與職業教育正在不斷地融合,新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方法推動了職業教育朝線上不斷擴張,給傳統的授課模式和制度帶來強烈的沖擊,同時希望通過這些新的教育技術方式突破傳統單一實踐教學中的困境,讓“線上”與“線下”教學模式充分結合,以此推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一)實踐教學模式設計
“線上”實踐教學即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一方面利用財會類實訓實踐教學軟件進行線上專業技能實踐,另一方面通過參加企業經營管理、財務管理決策、“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競賽項目鍛煉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創新思維、創業能力。
市場上各種財會實訓實踐教學軟件品種多且很齊全,不僅有針對基礎會計、財務管理等基礎核心課程的實訓軟件,還開發了出納、總賬、成本、往來核算等崗位的虛擬實習平臺,以及會計綜合模擬、財會職業能力養成、管理會計等多種仿真的實訓實踐教學軟件?!盎ヂ摼W+”創新創業大賽、財務管理決策、管理會計等技能競賽是近幾年來省賽、區賽都有的競賽項目,開發有對應的競賽軟件。
“線下”實踐教學即在原有課程實訓教學的基礎上,一方面采取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方式,由學校在校內提供辦公室建立“會計經驗工作室”生產性實訓基地,將會計代理記賬服務公司所代理的真實企業業務融合到會計實踐教學中,學生按團隊在“專任教師+企業導師”共同指導下完成相應公司的經濟業務處理,讓學生直接面對企業導師,感受真實職場氛圍,學習更多的業務處理、創業經驗。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學生在企業跟崗實習的機會,讓學生切實感受企業經營管理環境及職業能力需求,促使學生提前了解自身能力與企業需求的差距,增強緊迫感,以便達到實踐教學效果。
(二)實踐教學模式實施
“線上”實踐教學可以分三步實施。一是專業技能實訓。由于每門課程的課時有限,核心課程的“線上”實踐教學可以通過在課余時間或晚上開放機房讓學生在基礎會計、出納實務等專業課程軟件中操作,教師在平臺上檢查的形式完成。二是職業能力養成實訓。利用財會職業能力養成平臺等綜合模擬實訓軟件在第四學期期末集中4~5周進行實踐教學。以4名學生為一個團隊,在財會職業能力養成平臺完成虛擬創辦公司,熟悉企業會計準則、成本核算,練習國稅、地稅納稅申報,模擬企業投資、生產、銷售全流程等任務,鍛煉事項辦理、溝通協作、職業判斷能力。三是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財務管理決策、管理會計等技能競賽。根據各技能競賽的舉辦時間,提前組織學生進行相關項目的校賽。以財務管理決策大賽為例,每年10月中國商業會計協會都會舉辦財務管理決策大賽,可在3月、4月、5月開放競賽軟件讓學生利用空余時間練習,6月進行校內選拔賽并確定參賽學生,7月、8月、9月由指導教師進行專門培訓。創新創業大賽、管理會計大賽、會計技能競賽、大學生專業技能競賽、企業經營管理大賽等相關專業競賽也可采取相似的選拔模式,讓學生在競賽選拔、培訓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專業素養、創新思維及創業能力。
“線下”實踐教學也可以分三步實施。一是在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利用購買的真實記賬憑證、賬簿等會計資料,基于教學內容在課堂進行“線下”的實踐教學。二是充分利用“會計經驗工作室”這個生產性實訓基地,由代理記賬服務公司提供一定數量真實企業賬務資料,學生以2~3人組建為一個團隊負責一個真實企業原始憑證粘貼、記賬憑證編制、遠程開票、納稅申報、年檢年報、客戶回訪、變更注冊等業務。當然,這些業務的處理,是在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雙重指導下完成,首先是企業導師將各公司做賬的要求和學校導師溝通,其次是學校導師具體負責指導各小組學生完成每個企業相關的賬務處理。三是改變原有第五學期跟崗實習模式,利用校企聯合辦學的訂單班、學徒制等辦學方法,通過課程授課、專業講座、員工素養培訓等方式企業專家可以參與到學生的培養中,分階段進行學生跟崗實習,如與深圳軟件有限公司簽訂“金蝶班”,從第二學期開始每學期集中2~3周時間,由企業專家根據企業人才能力需求講授K3等金蝶軟件的操作、客戶維護、銷售技巧等課程,提前培養學生準員工的能力素養。
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將學生在虛擬商業環境中所學技能與企業實際業務處理能力融合,增強學生的技術技能,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自信心,為學生今后就業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發揮實踐教學模式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對實踐教學目標重新定位
職業院校首先要明確企業對人才需求能力的轉變,將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創業能力的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對專業實踐教學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目標進行重新定位,轉變傳統就業觀念,將培養對象從就業崗位的需求者轉變為培養就業崗位的提供者,實踐教學目標除了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應更側重于培養學生溝通協調能力、創新思維、創業能力。
(二)上下融合,完善實踐教學資源
在原有基礎上,對“線上”“線下”實踐教育教學資源進行補充、完善,利用專業教學資源開發公司或校企合作開發的課程、專業學習軟件及商業環境虛擬軟件等實現“線上”實踐技能教學。重視技能競賽,采購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決策、管理會計等技能競賽軟件,鼓勵各專業學生參與到企業設立、投融資管理等經營管理、創業大賽中,以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熬€下”加強校內虛擬仿真實訓室及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拓寬校企合作渠道,通過建立“企業經驗工作室”、訂單班、學徒制班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校內外實踐教學中提前找到企業員工的身份及職業能力,以此提高學生實踐技能以及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契合度,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將創新創業思維根植到學生的知識體系中。
(三)重視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拓展教師創新創業思維
麥可思高職院校2018年度調研數據顯示,超過50%的學生認為學院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不足、創業課程缺乏、教師不具備創新創業實踐經驗,在課程教學中基本很少涉及創新創業教育。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校教師創新創業經驗較少,以致無法在教學中傳授創新創業相關知識及能力。這就需要高校重視教師實踐能力,一方面通過引進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加入教師隊伍,另外一方面可以通過鼓勵教師到企業參加社會實踐、走訪企業進行調研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同時,以會計專業為例,將會計代理記賬服務有限公司請進校園,與其聯合創辦“會計經驗工作室”生產性實訓基地,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合作通過指導團隊學生完成真實憑證整理粘貼、納稅申報、報表編制等業務工作的方式,在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同時,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
“線上+線下”實踐教學的融合讓學生零距離地參與企業創立、投融資、采購、生產、銷售等全流程的事項辦理,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是真干實干,學生的理論知識在實干中得到應用、升華,有利于學生完成“學生—準員工—員工—創業者”角色的轉變。對實踐教學的重新定位及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作用的肯定,是改善大學生的就業環境而進行的教育模式改革的有效探索,其主要目的不是簡單地教授學生如何辦實業,而是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融入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意識、敢想敢干的奮斗拼搏精神和實戰技能的培養,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李彩夏.基于“雙創”能力培養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10).
[2]焦新.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N].中國教育報,2010-07-31(1).
[3]余飛,張存江.“G:S-P”財商教育: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J].職教通訊,2017(2).
[4]金彥龍,李慶滿,楊皎平.基于“創新創業導向”的“多元滲透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2014(3).
[5]宋風長.我國高校會計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7(3).
注: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基于‘四業一體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保障體系研究”(GXGZJG2016A08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唐 鋒(1981— ),女,廣西桂林人,碩士,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經濟管理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會計教學;潘念萍(1974— ),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高級會計師,總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