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紅
摘要:數學來源于生活,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既能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又能將枯燥的學習變成有趣的生活經驗。需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內容;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生活中數學教學的游戲化;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關鍵詞:數學;學習;源于;生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階段數學教育的內容是:“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可見,生活中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不僅應重視集體數學活動,而且還應將數學教育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游戲等各個環節中,讓幼兒習得更有價值的數學經驗。
一、善于挖掘生活中數學教學內容
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生活中有很多學習、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我們可以尋找到各種數學內容進行教學。例如,早上跟幼兒一起數來園的幼兒人數;你今天穿的衣服上有什么圖案、顏色?在餐后活動中,玩具怎么分類取放?(相同與不同的分類放好)這就涉及數學中的分類與統計;家里電話號碼和父母電話號碼是多少?早操隊伍里你前后左右的小朋友是誰?也可通過相互問好“早上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設計情境,讓幼兒分辨上午和下午,白天和晚上;讓幼兒做教師的小助手,幫教師分發早操的器械,幼兒每組各分發六件,一組一組分發可以發展幼兒對點數、平均分配等數學知識的鞏固······這些都是幼兒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利用這些日常能夠接觸到的問題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初步形成數學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二、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
當幼兒形成了初步的數學經驗后,引導他們運用已有經驗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是十分又必要的。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幼兒通過運用學過的數學經驗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如:請小朋友搬椅子出來上課,第一排坐15人,第二排坐25人;我們班今天來了幾個男生,幾個女生,數一數一共多少人;老師需要12把椅子,數數現在還差多少;幫老師數數20個杯子夠了沒有……拋一些需要手腦并用且難度稍大的工作給幼兒,而這些,對教師來說輕而易舉,卻給予了幼兒生動活潑的課前準備活動,同時也激勵了他們自主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使教師教得輕松,幼兒學得容易。
三、生活中數學教學的游戲化
(一)在角色、結構等游戲中積累數學經驗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活潑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能夠讓幼兒自發地運用數學,獲取有益經驗,從而讓數學真正走向生活。例如:《角色游戲——娃娃家》,小班幼兒可以通過在“娃娃家”分配碗和勺子、收拾玩具來練習一一對應,區分物品的大小;又如:《結構游戲》,幼兒通過觀察,動手拼插“滑滑梯”“高樓”“馬路”“公園”“房子”等活動,從中了解到與圖形相似的物品,也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有進一步認識。
(二)活動區操作探索中,鞏固數學教育
數學活動區是鞏固幼兒觀察、操作、探究學習與運用數學知識的最好場所,也是對數學知識延伸的最好方式。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材料是幼兒探索學習的工具,它能幫助幼兒系統地學習數學知識及誘發幼兒主動發現、探索、感知數學知識和經驗。因此,我們根據幼兒興趣、探索進度,有計劃地投放材料,不斷地幫助幼兒復習鞏固課堂上學過的知識,使幼兒能深刻記憶數學知識。如大班學習《數字2—6的組成》中,我設計了一份以各種小動物為底板,上面分別縫上三個袋子,以插數字卡的形式讓孩子進一步鞏固對數字2—6的組成的認識。
另外,在學習1—5的序數知識時,我為幼兒制作了一份“小動物坐火車”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一邊擺放一邊說出“什么小動物坐在第幾個座位?”從而進一步加強幼兒對5以內序數的認識。
(三)戶外活動是幼兒數學實踐的游樂場
在戶外活動中,幼兒可以更多地通過身體動作來感知不同方位。如在玩大型玩具中體驗上下方位;在排隊中體驗前、后空間方位;跳方格子中,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辨別10以內的數字,區分,單雙數;在跑步中體驗速度、距離、時間等數、量的結合;在玩器械玩具時,可通過個別或小組等形式比較大小、多少、方位、重量等。在一系列的戶外活動中使幼兒感知道數的含義,加深對數的理解,體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的存在,獲得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悅,更好地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施途徑除集體教育活動和數學區外,應該擴大活動領域,使活動深入家庭、走向社會,與社會生活中的數學緊密結合起來。
(一)情境教學活動生活化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設計模擬生活的場景,如商店買東西、小賣部買醬油等再現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讓幼兒在模擬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使幼兒能輕松、自然、真實地學習數學。
在“認識日歷”“認識時鐘”等活動中,鼓勵幼兒尋找生活中所熟悉的臺歷、掛歷、鬧鐘等物品進行觀察、探索、嘗試;還可以在數學區墻飾上,為幼兒創設“排序”“分成”“時鐘”“我住幾樓”等發現生活中有趣的數字環境,了解數學對我們生活的重大意義,如果沒有數學,將會給人類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因此讓幼兒在熟悉的情景中、環境中學習數學,會給人類帶來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二)在家庭生活中自由體驗學習數學
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家庭中有著豐富的數學教育資源。因此,充分挖掘蘊藏在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引導幼兒去發現、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數學”,將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例如:運用課余、餐前活動、離園活動等請孩子們講講自己家中的人數,交流家住幾樓幾號、電話號碼,甚至父母的手機號碼;說說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緊急電話;談談家中的電器數量;演演打電話的情景;吃飯時如何分發碗筷;鞋襪的左右區分等,不知不覺中對孩子滲透了分類、排序能力的培養。又如:吃飯前,請孩子給每位吃飯的人分發一份餐具······這就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方法。幼兒在這些活動中掌握了數數、排序、分類、加減等知識,還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兒有了自主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三)讓幼兒接觸社會中所蘊含的數學
家長帶幼兒去超市時,讓孩子觀察商品的價格,自選幾種喜歡的東西記錄下價格,嘗試統計了錢的多少后到收銀臺交錢取物。幼兒在活動中不僅了解了人們對數、重量、分類、加減、排序的運用,認識了不同面額的貨幣及幣值,也進行了初步的社會實踐。
家長帶幼兒吃飯點餐時,有意識引導幼兒按菜單的順序點餐;去電影院看電影,讓他們尋找規律找位置等等,這些社會生活中蘊含了許多的數學知識,既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又增強幼兒對序數、單雙數、排序的認知。
生活是幼兒數學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的源泉,數學來源于生活,也運用于生活。作為幼兒園教師,要立足幼兒生活實際,一方面學做有心人,善于抓住幼兒一日活中的數學教育契機;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日常生活對幼兒積累數學經驗、學習數學的有效作用,使幼兒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華.讓數學學習活動“生活化”——以角色游戲為載體,促進幼兒數學認知水平發展的思考與嘗試[J].學周刊,20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