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裕
【案例背景】本片段為《圖形認識》第一課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這是一節新授課,從這節課開始來學習圖形,學生通過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找一找等實際活動對事物有一定的初步認識,從感性上知道什么圖形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并初步感知和了解它們的特征。利用他們的特點,能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具體操作中,利用特殊學生喜愛的顏色來幫助學生體驗圖形的藝術美并從中獲取新知。
【案例】在學校例行的教研活動中,那節聾班數學匯報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節課正是老師充分進行預設調動了課堂動態資源,實現了課堂有效生成,對我啟發很大,現把案例摘錄如下,一并與大家分享所得。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現在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來欣賞一些美麗的圖片——(老師展示課件,課件中不停閃爍從事物中勾出的邊)相信欣賞了這些圖片后,會讓你們感知一種數學圖形美,體會到生活美!因為這些物品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圖形,這些圖形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欣賞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圖片,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引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從實物圖片中抽象出圖形,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這節課他們應該干什么,從中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探索新知
(一)認識長方形 (從實物圖片中抽象出長方形)
師:同學們,拿出老師分發給你們的紅色紙片(長方形),仔細觀察,數一數長方形有幾條邊?(同時老師出示長方形課件)
學生各抒己見。
板書:長方形有四條邊,
師:這幾條邊一樣長嗎?
生:因為上下兩條邊明顯長一些,另兩條邊要短一些。
師:那你們想一下,這兩條長邊一樣長嗎?兩條短邊一樣長嗎?
活動一:折一折
把長方形紙片對折后你有什么發現?
板書:兩條長邊一樣長,兩條短邊一樣長。
活動二:找一找
讓學生觀察,教室里有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的?
師總結:同學們都很棒,想了許多的辦法,通過數一數、折一折、看一看,明白了長方形有四條邊,兩條長邊一樣長,兩條短邊一樣長。
師:分發禮物
活動三:剪一剪
同學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現在請你們拿起見手中的長方形紙片沿著那條紅線剪開?生動手操作,師下去巡視,幫助學生正確使用剪刀,注意不要傷害到自己。
師:用手摸一摸,這兩個紙片分別有幾條邊,是什么圖形?
生:四條邊,是一個長方形。
(二)認識正方形
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現在我們再來認識一種新圖形。那么請同學們觀察一下綠色紙片(正方形),它有幾條邊,每條邊一樣長嗎?
板書:正方形,也有四條邊
活動四:量一量
請同學們拿出已準備的線繩,量一量正方形的四條邊,同學們會發現什么?
板書:四條邊一樣長
師:噢,同學們真聰明,繼續分發禮物,現在來說一說,我們身邊有哪些圖形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呢?
生:開始左顧右盼,瞄上瞄下,很快有學生就說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其中也產生一中歧義:有一生把正方形說成長方形,引起了同學們一陣哄堂大笑,老師沒有隨波逐流,而是有所發現——請同學們安靜下來。
師:量一量,這個圖形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
學生合作用直尺量,結果四條邊一樣長,是正方形,有同學用鄙視的目光在吐槽他,他雖然沒有反擊,但老師心里清楚,引導同學們說:其實我們應該為他鼓掌,正方形具有長方形一樣的特征,是特殊的長方形,所以說正方形是長方形是正確的。這個問題雖然不是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既然有學生提出,教師就順勢給予解決,促進了課堂的有效生成,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突然一個學生站起來反問:那長方形應該也是特殊的正方形吧?看這個學生的表情,一副為自己的“合理”推理而自得的樣子,卻不知又給大家設置了一個認知的攔路虎!
師:是嗎?我們先來看看正方形的特點。再來對比一下長方形,看它是否符合?
學生的熱情高漲,在教師的鼓勵下對比起來,最后恍然大悟:長方形不具有正方形的特點,因而長方形不是特殊的正方形。
這就是學生的,要求上進的學生,在課堂中敢于放飛思維的學生有時思維對的有時可能不對,無論怎樣,說明他的思維在轉,更加說明了他們是有生命的“人”。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主要以活動為主,由于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限制,具體操作中采用“老師示范,學生動手,合作探究”的模式,既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活動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鍛煉了學生合作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從中了解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真實形狀。
【評析】在開放而又真實的課堂里,教師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個性化的理解,順勢捕捉,及時引導,巧妙地將“生成”與“預設”有機融合起來,讓學生在與教師,與文本的思維碰撞中領悟知識,發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