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晴 梅思琦 李燁
摘要:普通高等學校推進資助育人工作,是實現教育公平、創新人才培養、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精準+資助+育人”為視角,以人才培養為出發點,以勤工助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構建學生管理、學術科研、教育教學三維一體的勤工助學模式,創建出教學、科研、管理三方向培養的發展型勤工助學運行機制。
關鍵詞:高校;精準資助;資助育人;勤工助學
高校目前普遍實行的資助體系是匯聚國家、學校本身、社會等各界力量,采用“獎貸助勤補免+綠色通道”等多渠道資助,確保不會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多元混合資助體系,同時提倡資助過程中,要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本文針對國家資助政策中的勤工助學體系開展研究,從學生的培養出發,闡述教學、科研、管理三方向發展型勤工助學模式。
一、勤工助學的基本含義
勤工助學是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保障學業和自身發展的條件下,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學校或者學院組織的勤工助學實踐活動,通過自己的勞動和付出獲取合法報酬,從而改善自己的學習、生活條件等。勤工助學是資助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動手實踐,既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能改善學生的生活水平。
二、“精準+資助+育人”的內容
本文的“精準+資助+育人”,是指學校要對勤工助學學生實現對象精準、培養精準、方式精準的全過程,實現學生動手實操能力的快速提升和培養自信自強、感恩社會的健康品格。一方面從資助的學生是否貧困出發,其次,確保受助形式是否實現最佳匹配,最后,通過學生反饋和畢業發展實現過程調整。針對本科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認定,基層學院可以成立“輔導員+班導師+學生干部+家長”的四級聯絡體系,經過學生本人申請、家校溝通、同學評價、老師談心的四級復核體制,實現及時準確地了解到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受助形式,培養方式,實現學校貧困庫等級劃分的合理性以及受助方式的合理匹配,進而實現精準幫扶,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三、高校勤工助學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
1.勤工助學的崗位設置不合理。大多數高校的勤工助學崗位多為勞務性、服務性崗位,如打掃衛生,收發文件、報紙等,這類崗位不能充分地發揮出學生的專業優勢,不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只是單純地解決了學生的經濟困難。
2.勤工助學體系中的組織管理者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大多數高校中負責勤工助學工作的日常管理者多為輔導員,輔導員雖然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老師,但其一因日常事務性工作過多,不能有足夠的時間為全體貧困生做好大學規劃;其二因負責此項工作的老師多為年輕輔導員,自身能力和閱歷有限。因此,應充分發揮專業教師、保研學子、優秀學生等多支隊伍的積極作用,實現教育合力。
四、構建發展型勤工助學模式的重要性
1.構建發展型勤工助學模式,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的人才培養形式為切入點,以學生個人規劃、學校辦學特色為出發點,是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和充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也可以實現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勤工助學多半為勞務性支出的現狀。
2.發展型勤工助學模式,是以學生自身發展為導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高校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不僅在經濟條件上處于劣勢,心理素質、社會資源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難。但是他們思想較為獨立,更希望成為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有擔當、德才兼備的大學生,為他們提供多彩舞臺,可以充分實現學生由受助到自助到助人的良性循環,以及通過朋輩幫扶的作用,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影響困難生,對他們成為自立自強,勇于擔當,感恩社會的大學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教學、科研、管理三方向發展型勤工助學模式
1.教育教學勤工助學模式,旨在幫扶專業基礎好、學科競賽突出、善于表達,能夠獨立授課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學以致用,學生既能鍛煉了溝通能力,又能解決了經濟困難。該模式由保研學子作為日常管理者和培訓者,勤工助學學生負責幫助學困生通過考試和輔導普通學生學科競賽。比如在期末考試周組織模擬考試訓練,對學困生進行專業知識點的突擊輔導,集中講解,幫助其通過考試。還比如通過舉辦專業競賽交流會,由競賽能力較強的勤工助學學生給全體學生傳授經驗和應試技巧,提高學校的專業競賽獲獎率。
2.學術科研勤工助學模式,旨在幫扶熱愛科研創作,基礎知識扎實的高年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二年級研究生作為日常管理者。該模式的勤工助學學生負責協助項目負責人完成數據搜集整理、總結撰寫等工作。通過項目實操,一方面可以提高勤工助學學生的科研能力,為其完成本科畢業設計做了良好的學科基礎;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本科生與研究生學科培養相聯系,進而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3.學生管理勤工助學模式,該模式旨在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較為內向、自卑、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該部分是貧困生中的較為特殊的一部分,由輔導員、班導師進行日常培訓和指導。通過輔導員、班導師直接培養,提高其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比如通過教育引導學生獨立舉辦學生活動,經過一系列活動的策劃、組織、開展、完成等環節,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組織溝通能力;還比如通過輔導員的日常自身示范和精神激勵、肯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
參考文獻:
[1]林瀛.高校發展性資助育人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20(01):64-67.
[2]俞淼.高校資助育人“濟困、立志、強能”發展性輔導三維模式探析[J].智庫時代,2020(02):127-128.
[3]單媛媛,薛佩文,俞露璐.從“扶困”到“扶志”“扶智”——教育扶貧思想下高校發展性資助創新實踐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1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