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林
摘要:高中語文課堂是開展德育教學的主要陣地,而且德育因素,對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有著積極的意義,如何在日常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已經成為新的形勢下每一位高中語文 教師必須重新審視和深入探討的問題,對此本文作者從高中語文教師要仔細研究新課標,明確德育的要求與標準;高中語文教師要認真研究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 的傳統美德;高中語文教師要注重研究學生的思想,了解學生的思想方式。在高中語文課堂滲透德育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深入研究語文知識,真正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組織不同形式的語文授課形式,真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思考、感悟,促進他們思想境界的提升,獲得良好高中語文德育教學效果。在進行本文的論述中,筆者主要從開展高中語文德育滲透的意義以及具體的策略兩方面進行此部分內容的論述,充分發掘教 材中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高中語文教師要善于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向善熱情幾個方面做了詳盡的闡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教學策略
立德樹人是教學的根本目的。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語文嘗試外,更為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側重從學生的心理、價值觀、思維方式等多個角度進行德育方面的教學,真正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獲得綜合素質的提升,促進高中語文德育高效課堂的成功構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從如下兩大方面入手:
一、開展高中語文德育滲透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眾所周知,高中生處在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教師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他們思維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真正從更多的視角看待相應的問題,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高中語文教師為了更為高效地進行相應的德育教學,可深入研究相應的教學內容,并結合具體內容的特性、學生的實際語文學習水平以及心理,靈活設置相應的授課模式,并在課堂上調整相應的教學節奏,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成性,真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提升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
(三)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
為了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相應語文德育內容的授課,讓他們真正吸收優秀的中華文化,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真正讓他們成為價值觀正確、綜合素質高以及思想道德高尚的學生,真正滿足新課程的教學要求。
二、開展高中語文德育滲透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愛國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也是一個國家凝聚力的集中體現。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深入挖掘教材,即真正挖掘其中愛國元素。與此同時,教師可通過講授這些文章的方式,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高中語文德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以《沁園春·雪》為例,在進行此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多種方式入手進行相應的授課,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文本背后情感的認知,促進他們愛國情感的形成。在此部分內容的論述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整體感受此首詩。教師帶領學生整體閱讀此首詩,讓他對該首詩形成整體性的認知。其次,展示此首詩的背景。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此首詩的背景,并注重與學生進行互動,讓他們更為深入地理解此部分內容。最后,開展交流。在具體的交流過程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從愛國的角度思考此部分內容,真正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背后的作者情感,使他們真正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間的深厚情懷,促進學生愛國情感的形成。
(二)充分運用教學內容背景,促進學生達觀精神的塑造
在開展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到語文學科與德育教學的最佳滲透點,將德育滲透到語文學科教學之中,構建啟發滲透式課堂德育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同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作者的人生境遇,加深學生對相應文本背后情感的理解,可從不同的角度展示文章的背景,并在此基礎上組織不同形式的高中語文授課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深入進行相應語文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更為全面地理解相應的文章內容,促進他們達觀精神的塑造。
以《赤壁賦》為例,為了真正讓學生了解作者的達觀精神,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授課中,教師使用多媒體展示此首賦的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在被貶后寫下的此首詩。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嘗試換位思考,即讓他們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相應內容的解析,真正使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相應的作者情感,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在實際的德育課堂上,教師重視與學生互動,并結合他們的語文學習表現進行相應的指導,真正促進學生達觀精神的塑造。在此,教師展示一位學生的思考成果。學生一說:“在漫漫人生長河中,我們渺小得像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也終究會走向滅亡。我們唯一能夠知曉的是,活著的意義,真正在生活中經歷歷練,不斷成長,并真正懂得感謝磨難。”通過充分運用教學內容背景,教師讓學生更為全面地認知相應的內容,并從作者的角度進行相應文章的解讀,促進學生達觀精神的形成,提升整體的高中語文德育教學質量。
(三)采用情境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由于個人思維的局限性,導致他們不能更為全面地理解相應的內容,學生無法真正體會到古詩詞的美。針對這種狀況,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采用相應的情境教學方式,真正布置相應的情景模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古詩詞的獨有之美,促進他們審美能力的提升。
以《夢游天姥吟留別》為例,為了提升學生的古詩詞的審美力,教師使用多媒體營造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融入其中的情境中,并真正感受情境的獨有之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如下的句子:“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與此同時,教師讓學生結合實際的文章內容進行相應的賞析,真正讓學生在意境賞析的過程中感受古詩的獨有之美,并分析古詩詞中字詞的運用技巧,促進他們綜合審美能力的提升。
(四)開展閱讀分享會,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
一本好書像是一個良師益友。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定期組織學生閱讀相應的文章,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分享空間,讓學生真正運用個人的多種體驗進行相應文字的解讀,真正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論述一位學生的思考成果。學生二說:“我分享的是《基督山伯爵》。這部書主要講授的是一個年輕人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受到他人陷害,并被捕入獄。在此之后,這個主人公并未真正放棄,在智者的幫助下,主人公逐漸獲得多種能力的提升。通過閱讀這個故事,我加深對‘希望’和‘等待’的認知。因為在時機不成熟時,我們唯一采取的方式就是等待,并始終在心中充滿熱忱。”通過運用閱讀分享會的形式,教師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分享,促進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三、結語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話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已經很難被落到實處了.特別是高中教學一味地追求升學,讓我們對學生的德育培養有所不足,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積極的人生態度。作為一名高中的語文教師有責任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語文教學不但擔負著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使命,同時還承擔著培養學生道德意識、民族精神以及價值觀念的歷史責任。教師要重視德育,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德育滲透,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在開展高中語文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構建德育內容與高中語文知識的銜接點,并注重構建符合學生認知的授課模式,使他們真正融入相應的場景中,鼓勵他們去感悟,去分析,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構建,提升高中閱讀德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唐俊安.化知為德——試論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d),2015(2):39-40.
[2]楊慧穎.試析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018):184.
[3]袁竹霞.隨文潛入心潤物細無聲——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12):4.
[4]歐陽琦云.以文之道潤物無聲——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強化德育滲透問題的再思考[J].語文知識,2016(02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