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禮
新形勢下,搞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需要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既要著眼于當下,又要善于謀長遠,正視當前面臨的瓶頸制約因素,科學系統謀劃一攬子宏觀經濟政策舉措,推動經濟實現持久的高質量平穩發展。
一、當前搞好跨周期調節面臨的瓶頸制約
全球疫情持續演變、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仍不穩固不均衡,短期經濟運行困難和中長期不利因素相互交織,不確定性風險壓力沒有實質性減弱,這給做好跨周期調節帶來了較大挑戰。
(一)統籌好疫情防控與經濟常態化難度在加大
新冠肺炎德爾塔變異病毒傳播性強,引發了全球新一輪疫情傳播高潮。如果不能盡快研發出有效預防德爾塔病毒的疫苗,不排除世界經濟進入第二輪“大封鎖”的可能。這將給我國經濟常態化帶來較大負面影響。一是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不穩,部分能源原材料和芯片等物資短缺難以緩解,出口需求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二是如果“外防輸入”工作出現失誤,很容易導致國內疫情出現隨機性反彈;由于國內執行“清零”防疫策略,進而使得經濟局部性停滯反復出現,以近期傳播范圍較大的南京疫情為例,其暴發正值我國旅游旺季,導致今年8月份經濟數據受到非預期性干擾。新冠肺炎疫情這個影響經濟運行最大的不穩定性變量的存在,極大增加了我國宏觀政策實施跨周期調節的難度。
(二)統籌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難度在加大
受“三期疊加”因素影響,2011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下行。宏觀調控在長時間穩增長過程中積累了房價泡沫、企業和居民高杠桿等金融風險。從2015年開始,我國通過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始治理積累的風險。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衰退再次扭轉了這一態勢,如深圳等熱點城市剛剛經歷了一波房價快速上漲。在此背景下,如果放松宏觀經濟政策穩增長,則容易繼續放大經濟風險;反之,經濟會面臨陷入滑坡的風險。跨周期調節要求穩增長不能以積累放大經濟中長期風險為前提條件。如何拿捏好放松的度,是做好跨周期調節的重大考驗。
(三)統籌好市場和政府的作用難度在加大
市場在配置資源過程中也會存在失靈現象,進而引發了資本無序擴張和壟斷、貧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教培行業瘋狂擴張、投機資本借機疫情炒作熱點城市房價和大宗商品價格等難題。上述問題如不及時有效解決,有可能對下一輪經濟增長埋下隱患。這就需要通過實施好跨周期調節,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但也要意識到,我國經濟正處于下行通道,對改革成本承受力較經濟上行階段偏弱,如果政策實施過急會衍生負面影響。統籌處理好市場和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是做好跨周期調節面臨的又一重要難題。
(四)統籌好國內與國際的難度在加大
當前,全球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給實施跨周期調節帶來不小的挑戰。一是宏觀調控反向操作。當下,我國宏觀調控需要適度放松,但美聯儲正在醞釀采取緊縮措施,韓國等國家已先后進入加息通道,這將增加我國資本外流風險。二是資產泡沫破滅風險。當前全球股票市場和房地產泡沫風險積聚,而美聯儲加息往往是誘發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這將對國內資本市場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產生負向沖擊。三是技術保護主義盛行。美國對我國高科技的限制,使得芯片制造等產業陷入困境,導致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受阻。
二、下一步做好跨周期調節的對策建議
做好下一階段的跨周期調節,需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時度效,提高前瞻性和預防性,找好政策組合的最佳均衡點,著力抓好“疫情防控量”“需求托底量”“結構優化量”和“增長啟動量”。
(一)抓好“疫情防控量”,確保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不放松
做好跨周期調節,需要著力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加快構建高效率低成本的疫情防控新模式,扎密筑牢疫情防線。一是嚴格實施遠端防控措施,持續推進疫情國際聯防聯控,加強隔離觀察、進口物品防控、變異病毒監測、口岸能力建設等外防輸入措施,防止出現規模性輸入和反彈。二是鞏固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重點環節防控、聚集性疫情應急處置等內防反彈舉措;加強核酸檢測能力建設,落實好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實施方案。三是持續推進疫苗和藥物研發,擴大疫苗產能產量,分批次加快推進疫苗接種工作,擴大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人群規模,筑牢國內群體的免疫屏障。
(二)抓好“需求托底量”,擴內需政策適時適度加力
托底,顧名思義,是通過實施跨周期調節,統籌考慮風險約束,精準滴灌,定向施策,有節奏有步驟采取擴大內需的政策,與經濟增速下行量進行合理對沖,確保經濟增速不跌破目標下限值,而非用政策強推形成不可持續的經濟上行周期。一是謀劃擴內需所用的政策資源“總盤子”。加快將“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重大工程落實到具體項目;順應消費結構升級規律,統籌共同富裕、就業優先、個人所得稅調整等政策,測算政策可以激發的消費新空間。二是分批次釋放擴內需的政策資源。加強經濟走勢模擬預測,統籌考慮出口需求可能出現的非預期變化,測算經濟增長預測值與目標經濟增長率的需求缺口,確定當下和未來宏觀經濟政策需要的“托底量”,再通過調整財政、貨幣、消費和投資等政策工具,用政策增量合理對沖經濟下行量。
(三)抓好“結構優化量”,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風險大多衍生于經濟結構失衡,因此,搞好跨周期調節需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一是以生產高效率、產品高質量為導向,深入實施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五年行動計劃,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從根本上矯正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失衡。二是推動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國“一盤棋”統籌配置住宅土地供給規模,增加人口凈流入地區的供給量;在保障住房中新建一批緊湊型2—4居室,用于鼓勵居民提高生育率。三是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制定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糾正運動式“減碳”,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四是加快推動國內能源資源增儲上產,制定原材料價格上漲應對方案以及分品種保供穩價工作方案,切實穩住大宗商品價格。五是優化重要改革措施實施路徑,根據形勢需要選擇“前慢后快”或“前快后慢”方式,盡可能把改革成本降到最低,切實提高改革收益。
(四)抓好“增長啟動量”,聚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經濟“啟動量”足不足,是決定我國經濟進入下一輪穩定上升周期的重要條件。因此,搞好跨周期調節,需要把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置于核心位置。一是聚力推動科技創新。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機制,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健全產業集群組織管理和專業化推進機制,建設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三是培育一批區域經濟增長極。以提高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為主攻方向,注重將區域戰略單力轉化為協調合力,促進要素和商品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優化配置,塑造區域整體發展新優勢,培育形成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新經濟增長極。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