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丁文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深遠的世界和歷史意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
一、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貢獻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采取了一系列行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向國際社會宣布了我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實際實施進展好于預期,承諾在2020年完成的自主行動目標均已提前到2019年完成。從“十三五”規劃實施評估的情況來看,2020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9.8億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為0.49噸標準煤每萬元,“十三五”時期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3.2%;“十三五”時期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18.8%,超額完成了規劃目標;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2015年的12%提高到15.9%;森林覆蓋率由21.7%提高到23%以上,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
(一)產業結構調整和低碳綠色產業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產業鏈水平是低碳轉型的重要途徑。根據測算,產業結構調整對碳減排貢獻度超過50%。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加快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大力推進結構調整,2012年服務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7.7∶47.7∶24.6調整為2020年的7.7∶37.8∶54.5。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第二產業比重下降10個百分點,服務業比重提高29.9個百分點。在工業部門內部,淘汰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的落后過剩產能,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更新工藝技術裝備,降低能耗和排放。大力培育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綠色服務,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構建以綠色為特征的產業體系。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2020年產能達7.5萬億元左右。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130萬量,產銷量五年居世界首位。
(二)提高能效和能源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中國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特征決定了能源結構調整和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在綠色轉型中的重要性。“十一五”以來,中國將單位GDP能耗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已連續納入4個五年規劃,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降耗,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單位GDP能耗呈現下降趨勢。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累計降低13.2%。2020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9.8億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為0.49噸標準煤每萬元。能源結構調整取得進展,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2012年的67.4%下降到2020年的56.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2015年12%提高到15.9%。用能方式清潔低碳化進程加快,特別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邁出實質性步伐,累計完成煤電超低排放改造7億千瓦以上,提前完成2020年目標。中國已成為全球利用非化石能源的引領者。
(三)綠色科技創新有效發展
科技創新有效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集約化水平,是推動綠色轉型的關鍵舉措。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20年,我國的研發投入達244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40%,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504億元,超過歐盟15國2.1%的平均水平。綠色技術的研發投入也大幅增加。降低綠色技術的轉移成本,推動綠色技術的示范和推廣,促進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等新技術的利用,綠色科技創新日益成為綠色發展的源動力。推進綠色技術研發與標準一體化,加強科技對標準制定的支撐作用,并動態提高行業綠色標準。熱核聚變技術可控利用取得重大突破,為從根源上解決能源危機和高碳危機提供了技術可能性。
(四)在全球率先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
在經過前期試點后,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研究制定相應的監管規則,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監管體系。截至7月23日收盤,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運行6個交易日,23日的開盤價為56.52元/噸,收盤價為56.97元/噸。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483.3萬噸,成交額近2.5億元,其中開市首日的成交額近2.1億元,6個交易日以來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交易均有成交。
(五)污染防治力度不斷加強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為綠色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和環境,部分污染物排放進入峰值平臺期。2020年,全國338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87%,比2015年提高10.3個百分點。溫室氣體排放大幅降低。2020年,全國地表水1937個水質斷面(點位)中,Ⅰ-Ⅲ類比例為83.40%,比2019年上升8.5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為0.6%,比2019年下降2.8個百分點。
二、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路徑
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主要是實現“一增一減”,即碳排放達峰后的陸續降低和碳匯的逐步增加,以實現碳排放與碳匯的平衡與中和。根據《巴黎協定》,國家自主貢獻(NDCS)是實施不可逆更新機制,從國別來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動態的。2015年各締約國提交初期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新的或更新的自主貢獻于2020年提交,此后每五年提交一次。我國于2015年提交了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國家自主減排目標,包括: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在2020年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代表中國政府提交了新一輪NDCS目標,包括: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實際上是對2015年第一輪目標的更加嚴格的承諾。綜合分析可行性和必要性,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仍處于增量上升期。結合到2030年碳達峰時碳排放減排的目標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經過測算,到2030年,我國碳排放總量(含土地利用變化)的峰值約為280億噸,其中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量(這也是我國在巴黎協定下提出的碳排放達峰目標)二氧化碳當量約為160億噸,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30億噸。從碳匯目標來看,2030年森林蓄積量約為185億立方米。
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有很多有利條件,但也面臨著生產結構亟待優化、能源結構調整面臨挑戰、綠色技術水平總體不高、生態環境治理壓力、資源過度開發、生活消費方式須加快轉變、低碳發展政策制度有待完善等挑戰和問題。我們要堅定信心,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傳統部門的技術改造空間巨大優勢,努力推進相關工作,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完善差別化應對氣候變化區域戰略
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實施分類指導的碳達峰碳中和區域政策,針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確定差別化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目標、任務和實現途徑。優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加強碳排放強度控制,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農產品主產區要加強開發強度管制;重點生態功能區要劃定生態紅線,制定和實施嚴格的產業發展目錄。
(二)以發展清潔能源為重點,構建低碳能源體系
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強煤炭清潔利用,提高煤炭集中高效發電比例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占我國電力總裝機的比例將超過50%。高比例發展可再生能源。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比重將達到三分之二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比重將超過50%,可再生能源將從原來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量補充,變為能源電力消費增量的主體。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 著力發展核能發電,核能模塊化、小型化、差異化新型技術研發與應用,合理布局沿海核電基地。發展非常規油氣資源產業化,比如頁巖油、煤層氣及天然氣水合物(海底可燃冰)。加快突破熱核聚變技術瓶頸制約,盡早實現商用化推廣應用。
(三)著力發展循環經濟,形成節能低碳的產業體系
優化產業結構,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擴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貫徹落實《“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到2025年,循環型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資源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規范發展二手商品市場。結合電商便利化造成的沖動消費、無效消費現象,鼓勵“互聯網+二手”模式發展,強化互聯網交易平臺管理責任,加強交易行為監管。鼓勵平臺企業引入第三方二手商品專業經營商戶。推動線下實體二手市場規范建設和運營。加強垃圾分類強制性推廣,推進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循環化處理,推進再生制造基地建設,提高再生產業規模。
(四)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努力增加碳匯資源
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加大濕地保護與恢復,提高濕地儲碳功能。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加強天然林和濕地保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5%。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恢復。探索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協同一體的綜合治理體系。
(五)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強化綠色消費模式
加強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費全民教育,倡導綠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全社會形成低碳消費理念。發揮公共機構率先垂范作用,開展節能低碳機關、校園、醫院、場館、軍營等創建活動。引導適度消費,鼓勵使用節能低碳產品,遏制各種鋪張浪費現象。完善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處理體系。
(六)強化科技支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
組建現代能源系統領域國家實驗室,瞄準國際科技前沿,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科技創新。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科學研究水平,開展氣候變化監測預測研究,加強氣候變化影響、風險機理與評估方法研究。加強對節能降耗、可再生能源和先進核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低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示范,推廣利用二氧化碳驅油、驅煤層氣技術。
(七)發展綠色金融,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構建了支撐全國碳市場運行的制度體系,穩妥制定配額分配實施方案,扎實開展數據質量管理工作。在積極穩妥做好發電行業全國碳市場建設和交易的基礎上,在新的周期,積極穩妥推進冶金、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重點耗能行業登記入市。發展綠色金融,積極探索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證書交易等各種綠色金融工具的運用。推廣建設一批國家級綠色金融試點示范區,加強綠色金融產品的設計、研發和推廣。
(作者單位:湖南湘江新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