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文杰
去年以來,陜西西安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的沖擊,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西安市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指示和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一直以來,西安堅持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牽引,以推動高質量創新創造、促進高水平創新創業為重點,持續強化政策支持、創新平臺建設、加強資源保障,全市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活力不斷聚集、成果相繼涌現,雙創已成為西安融入新發展格局,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領導重視狠抓落實 頂層設計謀劃全局
在2021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期間,陜西西安市相關活動同步啟動。陜西省委副書記、省長趙一德,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明遠,陜西省政府秘書長方瑋峰、副秘書長劉凱,陜西省發改委主任張曉光,陜西省科技廳廳長孫科,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馬鮮萍,西安市副市長楊建強,西安市政協副主席、市政府秘書長陳長春以及省市相關部門、西安市各區縣、西咸新區、開發區負責人,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創投機構、眾創載體負責人,創業者代表等齊聚一堂,共赴“雙創”盛會。充分顯示了省市領導對“雙創”工作的重視。
“共抓創新創業機遇、共話創新創業良策、共享創新創業成果”,是本屆全國“雙創活動周”陜西省暨西安市會場活動的核心內容。
在嘉會國際交流中心,陜西省暨西安市會場與國家主會場視頻連線,同步收看了國家雙創活動周啟動儀式,一起聆聽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雙創”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深刻感受了全國上下創新創業的強勁勢頭和充沛活力。
陜西省委副書記、省長趙一德,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明遠與創業者代表,共同啟動陜西省暨西安市雙創活動周。
西安市長李明遠在講話中說,西安堅持以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為突破口,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進企業創新、人才創業、政府創優,著力促進科技、金融、產業、人才有機結合。
如今的西安,基本形成人才資源富集、科創實力雄厚、平臺優勢明顯、金融服務有力、政策體系健全、綜合保障完善,蘊藏發展機遇和良好創業生態的熱土,已經成為廣大創客朋友和年輕人創新創業、逐夢奮斗的福地、寶地。
他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優化引才用才機制,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用心用情做好服務保障,扎實辦好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實事,全力以赴幫助創客朋友實現興業在西安、成長在西安、出彩在西安。
據悉,2021年雙創活動周陜西省暨西安市會場活動,除高新區主會場外,在新城區、長安區、高新區、西咸新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設分會場,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讓“西安雙創”與“全國雙創”同頻共振。
活動中,西安的6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1個國家級創新街區、28家企業在現場進行了成果展示,吸引了很多市民駐足觀看,不少體驗項目也讓市民能夠親身體驗前沿科技的獨特魅力。
現場成果展,還對陜西省西安、榆林、寶雞、咸陽、渭南、漢中、安康、商洛、銅川、楊凌、韓城等地市工作進行了集中展示。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創業環境不斷寬松
圍繞有效發揮人才資源富集和科研基礎雄厚優勢,西安全力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積極開展“人才+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松綁+賦權”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推進人才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截至目前,全市擁有頂尖科技人才、高端領軍人才為代表的各類人才344萬,在科技部公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西安居副省級城市第六、西部第一。2020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1648億元,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8件,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五。
近年來,西安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硬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契機,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推動力,全力做強做優創新支撐平臺和創業空間載體,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555家,“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孵化鏈條更加完備。碑林環大學“硬科技”創新街區獲批國家試點,硬科技社區升級成為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總數達到6個,市級以上載體總數達到300家,入孵企業4萬余家,帶動就業40余萬人。
同時,西安聚力打造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和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獲評“中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2020年,全市市場主體243.34萬戶,352家科技企業獲得科技金融貸款15.14億元,今年40億元規模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落地西安。
2020年全市高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3.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3.3%。法士特、陜鼓、西部超導獲得“中國工業大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37家、“單項冠軍”企業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212家。
在隨后舉辦的西安科創峰會上,播放了“秦創原”產業轉化核心區視頻報告,并對“秦創原”做基本情況報告。
西安鉑力特董事長兼總經理薛蕾,蒜泥科技董事長、維塑科技創始人楊少毅,奇點控股董事長姜琳杰分別進行主旨演講,與在場嘉賓分享雙創發展的所思所感。
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薛蕾說:“公司目前建立了完整的金屬增材制造產業鏈,用戶遍及全球。”從醫療到航空航天,金屬3D打印讓制造更簡單。如今鉑力特正在規劃建設大規模生產基地、創新平臺、孵化和培訓中心等。薛蕾說,創業的路上充滿了荊棘,需要的是創業者的專業、專注和堅持。
奇點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姜琳杰表示,在雙創政策的催化下,快速崛起的新動能正在重塑國內經濟增長格局,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姜琳杰認為,資本是助力企業騰飛的必要條件,給予創業者資本支持,為“雙創”事業輸送“彈藥”。完善、通暢、有序的資本市場,讓投資人與創業者共享發展紅利。
維塑科技創始人楊少毅聚焦人工智能賦能運動健康產業。他表示,用數字化與智慧化賦能全民運動健身,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機遇。他說:“我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創3D智能體測時代,將全維度體測有效智能化帶入了健身機構,實現了科學數字化訓練健身。”
創新創業激情燃燒 推動發展強化引擎
一直以來,西安都把引進硬科技企業作為園區發展的重心。西北有色研究院西安稀有金屬材料創新中心獲批為國家級創新中心;全球最大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商湯科技在西咸新區西部云谷落成啟動西安研究院;國家超算(西安)中心大廈主體封頂等等就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
如今,西安已成為資源、人才、資本等要素的富集地。高質量創新創造,高水平創業就業,已成為西安市開展此項工作的共識。借全國活動周的東風,西安創新創業的激情將被再次點燃,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持續推進。
近年來,全市逐漸形成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其中,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6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4家、企業技術中心237家。參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推進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國家分子醫學轉化科學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國家超算(西安)中心、西部科技創新港。
創新型企業群落漸成氣候,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0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135家,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7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3家,科創板累計上市企業5家。科技產業集群持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3.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3.3%。
西安2020年技術合同交易額達1648億元,全市成果轉化要素網絡成型,雙創服務能力倍增,擁有市級以上眾創載體285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4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71家,6家單位入選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全面參與國家“五部委”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建設。科技金融要素加速流動,科技創新發展“基金群”投資規模上臺階,知識產權質押形成全國特色做法。
硬科技從西安原創概念上升為國家話語體系,《2021中國硬科技創新發展白皮書》中顯示,西安市硬科技發展指數為62.02,居所有主要城市第7位,硬科技已經成為西安發展的一面旗幟。
匯聚雙創充沛活力 激發經濟發展潛能
近年來,西安的創新創業氛圍高漲,全國雙創活動周·西安分會場、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全球創投峰會、西安國際創業大賽等品牌活動影響力日增,形成了“科創西安”城市IP。
全球硬科技大會已在西安連續舉辦五年。今年,來自國內外的企業家、學者、投資人、創業者齊聚一堂,共話硬科技發展新路徑,近30場高端活動,展示了西安硬科技發展成就,彰顯了西安創新驅動使命擔當。現場集中簽約30個項目,涉及電子信息、先進制造、基礎設施等各領域,總投資額685.46億元。
2021西安國際創業大賽中,來自國內外的442個科技項目激烈角逐,大賽設置了百萬獎金獎勵優秀企業和項目。
該項目2017年舉辦以來,全球共征集近萬個項目,累計篩選出上百個優質項目,通過獎金政策兌現、免費空間入駐、投資融資服務等多重精準配套服務,為眾多科技創業者提供平臺,讓科技創造力的火花不斷綻放。
今年,為了營造最優的雙創環境、傳播創業文化、分享創業經驗、弘揚創業精神,進一步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向深入,鼓勵更多的社會主體加入雙創隊伍,活動周期間,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系列活動,為西安帶來一場更具國際視野和產業前沿的創業盛典。
全面夯實創新基礎 提供創新創業環境
西安市聚力打造最優創新創業環境,支持高新區出臺硬科技創新發展九條政策,每年安排9億元以上專項資金支持硬科技創新發展。強化企業服務,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研發投入獎補等各類政策培訓會56場次,培育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7000余家。
西安還開展了32場“科創西安”系列活動,推進碑林環大和高新區嘉會坊雙創示范街區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著眼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目標,加快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競爭力的高水平平臺,讓創新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40億元規模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國中常榮子基金正式簽約落地西安,將引領帶動科技金融更好地服務西安科技型企業發展。助推斯瑞新材、榮信教育、天美生物等3家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及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科技金融服務全市企業352家次,貸款超過15.14億元,貸款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1.3%。全市登記成交技術合同18596項,成交額531.82億元,成交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0%以上。
在推進創新發展中,形成了區域內各具特色的新格局。獲批建設國家硬科技創新示范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西咸新區匯聚重大科技創新資源,高新區科技創新能力位于全國高新區第一梯隊,經開區全面推進院地合作,航天基地科技創新指標位居全國前列,航空基地聚力打造航空硬科技高地,建成鄠邑西戶省級高新區。高新區、經開區、航空基地獲批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特色載體。
日前通過審議的《西安市關于優化創新創業生態著力提升技術成果轉化能力的工作措施》,明確指出,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發揮西安創新資源富集優勢,積極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入融合、雙向發力。
計劃到2023年,全市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3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0家,力爭大學科技園在綜合類、理工類高校實現全覆蓋。
外引內培齊頭并進 壯大全系人才隊伍
人才是創新創業的主體,是創新的排頭兵。
近年來西安全面推進 “人才強市”戰略,以更加開放、更加便利、更大力度吸引培育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高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完善人才服務體系建設,營造人才宜居宜業環境,高層次人才“西引力”不斷增強。
截至目前,西安擁有各類人才344萬人、兩院院士6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26人。多年來,西安市始終堅持外引內培并重,發揮利用自身優勢,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壯大創新創業主體力量,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持。
通過實施“西安英才計劃”,創新高層次“人才+項目”引培方式,采取柔性引才、平臺引才、項目引才等方式,遴選支持一批產業發展貢獻突出、創新創業潛力大的高層次人才及團隊。
主動對接、組織實施國家、陜西省人才計劃,依托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科技人才,面向全球主動對接引進“諾獎級”和世界頂級科學家。實施青年英才集聚行動,鼓勵設立博士后創新崗位,借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省級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支持青年人才領銜各類科研攻關任務。
加大青年英才創新創業項目支持力度,支持國內外高校校友會以企業法人實體促進創新創業,吸引優質校友回歸。利用知名“獵頭”、校友會、商會、人才聯絡站等各類群體組織薦才,在全球范圍內尋訪高層次人才。
同時,西安市始終堅持外引內培并重,放眼全球人才資本,培養卓越領軍人才。通過搭建國際化人才引培平臺,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布局一批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海外人才工作站。實施“國家外國專家項目”及“西安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引智項目”,引進外籍專家和海歸人才。
充分發揮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和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等平臺招引效應,開展推介交流和引才活動,推動海外科技人才和留學人員回國發展。落實國家關于境外高端人才引進政策,在陜西自貿試驗區探索外國人來華工作流程便利化辦理方式,推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許可、出入境便利服務、永久或長期居留手續、留學生就業等“綠色通道”實施。按照國家要求實施外國高端人才服務“一卡通”試點,健全外籍國際人才服務“單一窗口”。
實施開放培養政策 著力支持科技人才
實施更加開放的科技人才培養政策,形成高端人才重點抓、產業人才行業抓、企業人才主體抓的培養體系。圍繞產業鏈打造人才鏈,建立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制度,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強化對人才的針對性、精準化跟蹤。
持續實施“千人百企”行動,結合電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人才支持政策,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
適應科技人才需求轉變,鼓勵高校院所建設應用型學科,聯合企業建立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打造一批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圍繞全省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試點,支持大企業聯合高校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探索科教產融合的開放式人才培養體系。
保護和激發企業家精神,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協商機制。實施“市長特別獎”,加大力度激勵企業家、管理(科研、項目)團隊和個人。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重點投資種子期、初創期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助力企業人才成長壯大。
營造寬松科研環境 釋放人才潛在效能
近年來,西安市通過創建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完善人才“選引育留用”機制,最大限度用好各類人才。通過下放人才評定、職稱評審自主權,完善市場化評價、同行評價等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支持各類平臺開展人才引進、評價和薪酬改革,合理運用股權、期權和分紅等多種激勵手段,建立符合市場化機制和國際慣例的人才治理體系。注重打通人才流動渠道,支持高校院所與企業開展高層次人才“雙聘”,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科技人才到高校院所兼職。
西安還特別注重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務質效,構建單位、屬地、部門、窗口四類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員”體系,推進人才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子女就學、住房安居、個稅獎勵等政策。“一網通辦”成為人才服務的快速路,建設國際化人才社區,打造人才工作生活友好環境。
做強做大孵化載體 激發入園“創客”活力
高新區是西安雙創重點區域,更是高新科技產業的前沿,不但孕育出了成百上千個創業項目,也涌現了一大批雙創人才和優秀團隊。
2020年7月,歸國學者薛宏帶著納米水凝膠生物新材料發明專利,在西安高新區創業園瞪羚谷創辦了詩萊夢特,開啟了創業歷程。
“當時詩萊夢特正在進行產品化和市場化,對生產廠房和實驗室要求較高,而擁有不同孵化載體類型的西安高新區創業園,成為我們的最佳選擇。”西安詩萊夢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薛宏感慨頗多。一年中,詩萊夢特第一階段核心產品研發完成,獲得行業內多個頭部企業訂單,企業還在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屢獲佳績。
薛宏坦言:“高新創業園是一個非常棒的地方,在這里我可以踐行我的創業理想,實現我的科研抱負。”
西安高新區創業園以獨具特色的“1+N”孵化器集群式發展和“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的科技創業全鏈條孵化,打造出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五大模式之一的“西安模式”。
以機器視覺助力智能制造產業升級的知象光電和藍岸新科技、各種場景智能機器人研發與應用的中建建樂、致力于無人駕駛清潔船研發的歐卡智能……都是高新區創業園卓越孵化能力的見證。
截至今年8月,在“雙創”推動下,西安高新區累計孵化企業超過10513家、培育高企270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434家;培育雛鷹企業1165家、瞪羚企業214家、獨角獸企業2家。探索形成了一套產學研協同和校地合作成果轉化模式。
同時,通過政策引人、產業和創業留人等模式,大力引進各類人才,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
專業化、全維度、智慧化,是成為孵化載體發展的關鍵。位于高新區的西安創業咖啡街區,自2017年開街以來,便以優質的配套服務快速吸引聚集了一大批如3W、蒜泥咖啡等國內外知名創孵機構,創業元素不斷豐富。咖啡街區以“科技創意+現代時尚”為理念,打造了兼具時尚與潮流特色形象的西安雙創樣板——嘉會坊,成為城市街區經濟的發展實例、產城融合的發展樣板。
至今,嘉會坊累計注冊企業2210多家;引進各類創業孵化機構41家,商業配套機構220余家;實際入駐孵化企業324家;孵化服務企業獲得知識產權1219件、科技成果轉化60余件;孵化服務企業獲評高新技術企業12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4家;孵化服務企業累計營業收入突破10億元,雙創效果凸顯。
西工大飛天創客空間、西交大1896創客空間、北大1898、西電石頭眾創空間等一批優秀高校聯合眾創空間落地嘉會坊。
此外,聯創生物醫藥孵化器,也是典型代表之一,致力打造醫療器械技術轉化服務平臺,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方式和新經驗。
“我們積累多年的行業、人脈資源,都將在這個平臺上兌現出強大的創新動力,讓創新的夢想成真!”聯創生物醫藥孵化器負責人說。在試運行過程中,該平臺已研制出一批創新產品,如新生兒藍光毯、便攜式DR、微網霧化器、肌電生物反饋儀,有的已經完成注冊。
“雙創”注入不竭動力 凸顯發展蓬勃態勢
共抓創新創業機遇、共話創新創業良策、共享創新創業成果。西安“雙創”活動周會場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雙創周官網、云端會場以及各活動平臺,參與活動的人數超過180余萬人次,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展現了西安雙創發展的蓬勃態勢。
活動除了主會場外,在新城區、長安區、西咸新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還設立分會場,讓西安雙創與全國雙創同頻共振。
在西安科創峰會上,創業大咖云集,西安鉑力特董事長兼總經理薛蕾,蒜泥科技董事長、維塑科技創始人楊少毅,奇點控股董事長姜琳杰分別進行主旨演講,與在場嘉賓分享自己關于雙創發展的所思所感。
“科創西安”第二屆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絲路引領·科創未來”2021創新創業大賽半決賽、“夢享浐灞”雙創高峰論壇、“兩鏈融合”與創新聯合體發展論壇等系列活動,邀請了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創投機構、優秀眾創載體負責人,創業英雄、優秀創業者代表等齊聚一堂,共享創新創業成果,共謀創新創業新發展。
一大批高科技產品已經紛紛落地。可以看得見健康的智能手表;只需看一眼,門就能打開的虹膜智能鎖;30秒人臉識別就能測量出血壓、心率的非接觸檢測系統;可實現人與車輛的自動檢測跟蹤、人群聚集、植被破壞等空中實時監測的鯤鵬易飛無人機……此次活動周期間,更為亮眼的是在西安高新區嘉會坊舉辦的創新創業成果展,一批“高大上”的新技術、新產品吸引了很多觀眾。
本次成果展設置了陜西省雙創成果展示、西安市雙創成果展示、全面創新改革成果展示、企業成果展示、高校及眾創載體成果展示等5個主題展區。
西咸新區、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6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1個國家級創新街區,以及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西安辰果擬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陜西歐卡電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28家企業精彩亮相。
除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果,還有“互聯網+”智慧城市、鄉村振興等領域創新項目成果,生動展示了陜西及西安“雙創”的亮點和成果。
在成果展上,一些大學生創業者代表帶著自己的新產品亮相,他們表示:“作為大學生創業團隊,我們帶著最新的研發成果從校園走向社會,雙創周活動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有機會與眾多優秀的創業者、創業項目進行交流,受益匪淺。”
“雙創”氛圍日益濃厚 “雙創”愿景方興未艾
自2015年首屆全國雙創周活動舉辦以來,雙創周活動已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雙創”活動品牌之一,也成為廣大創新創業者的盛大節日。
此次雙創周期間,西安市副市長楊建強發布了《西安市雙創工作報告》。
報告中指出,西安圍繞發揮人才資源富集和科研基礎雄厚優勢,全力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積極開展“人才+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松綁+賦權”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推進人才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截至目前,全市擁有頂尖科技人才、高端領軍人才為代表的各類人才344萬,在科技部公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西安居副省級城市第六、西部第一。2020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1648億元,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8件,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五。
近年來,西安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硬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契機,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推動力,全力做強做優創新支撐平臺和創業空間載體,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555家,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總數達到6個,市級以上載體總數達到300家,入孵企業4萬余家,帶動就業40余萬人。
同時,西安聚力打造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和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獲評“中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2020年,全市市場主體243.34萬戶,352家科技企業獲得科技金融貸款15.14億元,今年40億元規模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落地西安。
2020年全市高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3.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3.3%。法士特、陜鼓、西部超導獲得“中國工業大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37家、“單項冠軍”企業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212家。
雙創周的舉辦,點燃了西安創新創業激情,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為西安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創新是種子,而西安就是它根植的沃土,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科教資源的城市,將在創新創業之路上越走越寬。
為了進一步推動“雙創”可持續發展,使之成為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發動機,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抓好、抓緊“雙創”工作。
一是發揮兩大優勢,充分釋放創新創業活力。有效發揮人才資源富集和科研基礎雄厚的優勢,全力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積極開展“人才+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松綁+賦權”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推進人才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二是做優兩類平臺,加快轉化創新創業成果。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硬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契機,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推動力,全力做強做優創新支撐平臺和創業空間載體。西部創新港、絲路科學城等秦創原示范樣板區建設加快推進;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揭牌啟動;國家超算(西安)中心即將運營;西北有色研究院西安稀有金屬材料創新中心獲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555家。持續推動雙創載體從重布局、抓建設向重運營、抓服務轉變,使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孵化鏈條更加完備。
今年以來,累計舉辦“科創西安”活動97場,完成登記技術合同3萬項,央視財經頻道15日晚間播出的《創業英雄匯》秦創原專場中,4個項目全部現場獲得資本投資意向。在同日結束的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西安高校斬獲了18金和19銀的佳績。
三是統籌兩個環境,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聚力打造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和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開展“跨區聯辦、全城通辦”,政務服務、企業開辦改革經驗和西咸新區“三服四化”改革舉措在全國推廣,獲評“中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2020年全市市場主體243.34萬戶,同比增長12.02%。積極開展科研經費包干制和產教融合試點,扎實推進“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等改革,暢通高層次人才在高校院所與行業企業間的橫向流動,駐市高校院所高水平創新和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持續強化金融支撐,2020年352家科技企業獲得科技金融貸款15.14億元,今年40億元規模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落地西安。近三年來,累計有20家科技型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科技型企業上市步伐明顯加快。
四是加速兩鏈融合,不斷提升創新創業能級。堅持促進產業鏈、創新鏈雙向互動、深度融合,推動高質量創新創業,加快西安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建設,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助力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發展水平提升。
下一步,西安將搶抓國家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大機遇,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全面對接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全力推動更高質量的創新創造,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創業就業。
一是強化企業主體,持續壯大創新創業力量。實施創新型企業倍增計劃,推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量質同步增長,力爭規模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以西安優勢產業的“鏈長制”為推動力,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細分領域單項冠軍,繼續加快科技型企業上市步伐。推動產業鏈式創新,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參與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建設共性研發平臺和中試平臺,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二是服務人才主力,持續釋放創新創業潛能。加快實施“西安英才計劃”和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堅持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的科研項目立項權、技術路線決定權、科研經費使用權。開展高校院所人才服務企業工程,鼓勵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培育壯大技術經理人、“科學家+工程師”、新雙創三支隊伍。
三是突出市場主導,持續健全創新創業機制。充分發揮國家中小企業基金西安子基金、秦創原春種基金、人才發展基金等作用,用資本遴選項目,靠市場評價企業。鼓勵產業鏈企業、高校院所、雙創機構借助秦創原路演平臺,定期開展科研成果轉化、科技攻關課題的雙向路演推薦,促進產業科技賦能、品牌創新。與銀行、擔保、保險、創投等機構建立“政銀保擔投”業務風險分擔機制,消除創業企業和專業機構的后顧之憂。
四是堅持政府主推,持續厚植創新創業熱土。充分發揮人才隊伍建設及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和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實施方案》疊加效應,布局建設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企業創新中心、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產業研究院和大學科技園,持續深化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特色載體、特色產業集群聚集功能,努力形成秦創原“一總兩帶”的建設格局。即以西咸新區為總窗口,向東南橫跨高新區、長安大學城、航天基地的“秦創原科技創新示范帶”,向東北橫跨經開區、渭北新城、閻良區的“秦創原先進制造業示范帶”。
楊建強副市長強調,當前,中國經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創新驅動轉型歷史階段。新技術、新產業正呈多點突破、集群發展、爆發增長態勢,孕育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雙創”工作面臨著更高要求,承載著更多期待。真誠希望大家大膽創新,積極創業,奮力在新時代中努力進取,助力西安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