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昆 李夢旋 竇得源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要從數量、規模的擴張轉向發展質量的提升。制造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2018年制造業國內生產總值為 255937.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8%,制造業就業人數占全國的比重為25.4%。當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存在著創新能力不足、有效供給不足、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不平衡、產能過剩等問題。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有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2019年末,中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OFDI)存量為2001.4 億美元,占全國存量的9.1%,排名第5;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202.4億美元,占全國流量的14.8%,排名第2。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能夠通過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等渠道提高我國企業技術水平,推動我國經濟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一、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分析
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自2000年“走出去”戰略提出以來,我國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快速增長。2015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加快了我國制造業企業開展國際合作、利用國際產能的步伐。
(一)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分析
2003年以來,中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呈波動上升趨勢。2011年首次突破50億美元,2015年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迅速突破100億美元,增長率達到109%。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影響,2013年我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增長率為-17%。2018年我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率大幅下降,是由于我國政府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加強了真實性和合規性審查,同時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更加成熟和理性。
中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呈現指數增長模式。自2003年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持續增加,年均增長率高達39.53%。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率只有1%。之后,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率迅速上升,2015年達50%。2016年以來,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率呈下降趨勢。這是因為我國政府加強了對外直接投資的管控。
2003—2008年期間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起步階段,采礦業、批發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對外直接投資獲得了飛速發展,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經濟遭受重創,對外貿易需求急速下降,批發零售業及金融業對外直接投資占比急劇下降,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占比有所回升,但是幅度較小。2015年,制造強國戰略的提出使我國加快了建設成為一個制造業強國的步伐。我國制造業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使我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迅速擴大。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在總體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占比呈上升趨勢。2008年以來,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在對外直接投資總量中的占比呈總體上升趨勢。
(二)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區位分布
歷年《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從201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中國香港、歐盟、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東盟這六大經濟體占比已經超過80%。2019年,這一占比高達87.5%。我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流向中國香港占比最多,澳大利亞與俄羅斯占比低,流向歐盟和美國的占比較高。2017年,政府加強對外直接投資管制,加之于制造業企業成熟發展,我國投向歐盟及東盟地區流量占比上升,美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比較穩定。而流向中國香港的對外直接投資占比下降,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出于避稅目的對外直接投資。
我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區位分布集中于中國香港及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中國香港及東南亞地區與我國地理距離和文化距離較近,且東南亞地區的生產要素成本較低。歐美發達國家經濟開放度高,對其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可獲得產業和產品國際分工帶來的精細化比較利益。因此,我國制造業企業對其投資占比較大。我國制造業企業對澳大利亞與俄羅斯的對外直接投資占比則較低。
(三)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國內投資主體地區分布
歷年《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呈現出明顯的東、中、西部地區分布不均衡特征。東部地區對外直接投資主體占比遠遠領先于中西部地區。通過東、中、西部地區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制造業企業數量占比來考察我國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的地區分布特征。我國東部地區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遠高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對外直接投資高于我國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占比逐漸增大,中西部地區占比呈下降趨勢。由于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需大量資金。我國東部地區金融發展水平較高,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可提供較強支持,而中西部金融發展水平較低,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
二、制造業OFDI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機理分析
已有研究指出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推動經濟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下面從這五方面分析,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一)制造業OFDI對創新發展的影響
創新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隨著多項政策鼓勵出臺及創新環境的改善,我國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所提升。但國有企業仍然占據著創新發展的主導地位,民營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基礎研究投入薄弱,中小企業存在融資缺口。在創新能力方面,高端人才缺乏,人均產出效率低,關鍵性技術有待突破。在創新產出方面,缺乏創新成果保護的完善體系,缺乏與國外競爭的品牌。
首先,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可通過海外利潤匯回增加企業收入,從而增加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解決研發投入不足的問題。其次,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產生“逆向技術溢出”效應。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我國企業增加與世界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接觸和學習機會,并將其傳遞回國內。可以通過“學習、掌握、創新”的模式取得關鍵技術突破,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的同時,也會促進企業創新發展。第三,通過并購國外專利公司與高技術公司,企業可以直接獲取專利和技術,為進一步創新奠定基礎。最后,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直接接觸國外發展成熟的創新成果保護制度,促進國內創新成果保護制度完善,還可以繞過貿易壁壘將我國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有利于我國創新品牌的輸出。
(二)制造業OFDI對協調發展的影響
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協調發展包括產業結構協調以及城鄉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受要素供給不穩定、技術發展水平低、產能過剩及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制約。由于資源要素配比不協調、農業財政支持力度小及要素成本上升等原因,城鄉收入差距難以縮小。
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繞過貿易壁壘將產能過剩的產業轉移到國外,釋放國內生產要素,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還可將國外先進技術和發展經驗傳遞回國內,促進國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生產的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帶來的收益可以經過再分配增加我國對于農業發展的財政支持,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我國經濟協調發展。
(三)制造業OFDI對綠色發展的影響
綠色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綠色發展旨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制造業急需轉變以生態為代價的發展方式。當前我國制造業處于中高速發展階段,為了滿足需求,不可再生資源等要素的成本必將上升,企業急需尋求新的生產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探尋綠色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可以通過產業轉移效應,將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出去,利用國際市場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緩解企業縮減生產成本的壓力。發達國家處于后工業化發展階段,在經營模式、環境治理、工業流程節能改造方面技術比較成熟。制造業可以通過學習掌握這些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廢氣廢水的排放。或者通過對排出的廢氣、廢水治理技術的提升,達到更高排放標準。從而促進環境友好型制造業發展。
(四)制造業OFDI對開放發展的影響
開放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發展旨在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經濟,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推動貿易模式從貨物貿易到貨物、服務、技術貿易的轉變,改變單一價格競爭模式。當前國際形勢嚴峻,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勞動力和土地等傳統優勢縮減,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首先,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會產生出口創造效應。我國企業在東道國投資設廠,為了降低成本,會從國內公司購買一些生產設備,從而會增加我國出口規模。子公司產品在東道國占據一定市場后,形成銷售網絡,也會促進我國產品出口。其次,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會產生進口創造效應。處于產品價值鏈上游的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為了獲取中間產品或高技術產品,會增加對我國產品的進口規模。第三,為了規避貿易壁壘,制造業原出口型產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從而將產品通過東道國轉銷給第三方國家,會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形成替代效應。最后,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會產生逆向技術溢出效應,我國在學習相關技術,掌握相關技術投入到生產的過程中,會對原本依賴于進口該項中間產品的進口產生替代作用。
(五)制造業OFDI對共享發展的影響
共享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共享發展的內涵體現在全面且均衡的人人享有、全民共享。經濟高質量發展受到收入差距大、公共服務供給不平衡等問題的制約。收入差距如果不隨著收入的增加而縮小,容易使我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難以保障經濟穩定發展。當前國際形勢緊張,經貿摩擦頻發,疫情的暴發也使得全球經濟受挫。就業問題是基本的民生問題,如何保障人民充分就業,是實現共享發展進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短期來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會促使我國制造業向高技術產業方向發展,生產設備趨向于技術化和智能化,會減少對非熟練勞動力的需求。同時,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會占據我國用于促進國內共享發展、提供公共服務的資金。但是,長期來看企業技術水平上升會提高國民收入,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利潤匯回可以通過增加企業繳納稅收和收入再分配增加我國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及教育事業中的資金,從而推動我國共享發展水平提高。
三、推進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可以推動我國經濟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為穩步發展我國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盡快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鼓勵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注重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
首先,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爭取更多優惠政策,擴大我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其次,給國內低污染、高技術水平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解決制造業企業“走出去”過程中融資難問題。第三,注重制造業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貿易創造效應,進一步發揮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開放發展的促進作用。最后,通過再分配將對外直接投資所獲得的收益匯回轉移到支持農村脫貧、加大農村財政支持力度上來,縮小我國城鄉差距,促進我國經濟共享發展。
(二)因地制宜制定對外直接投資策略
我國東部地區制造業企業技術水平較高,應鼓勵其對發達國家技術含量高的新興制造業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促進我國經濟綠色發展。引導適合西部地區發展所需的制造業從東部地區向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縮小我國地區發展差距。繼續改善我國東部地區營商環境,擴大東部地區利用外資規模,緩解東部地區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造成的資金減少,釋放出生產資料,改善東部地區綠色發展與協調發展。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應制定比東部地區更加優惠的稅收政策,完善中西部地區企業融資制度,制定優惠的融資政策,促進中西部地區制造業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三)優先發展技術尋求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
首先,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是關鍵。技術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有利于我國經濟創新發展。我國應當將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放在技術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上。其次,穩定發展資源尋求型以及市場尋求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以避開貿易壁壘,穩定我國資源供應及有效需求,緩解因為經貿摩擦頻起,國際形勢緊張造成貿易量下降所引起的資源短缺。最后,增強我國企業自身吸收能力,以便更好的學習、掌握及創新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傳遞回國的先進技術,實現本土企業創新發展。為進一步增強企業吸收能力,應進一步規劃好教育支出,為企業儲備和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促進企業創新活動開展。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一帶一路下北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策略選擇研究”(18LJB003)、北京市屬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NO.110052971921/070)研究成果〕
(潘素昆,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夢旋,北方工業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竇得源,北方工業大學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