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沛 王建宏
近年,浚縣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積極開展種植業結構調整,探索綠色高效作物栽培模式。冷棚三膜甘藍套種青茄是河南省浚縣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推廣冷棚蔬菜春季提早種植過程中經過試驗示范篩選出的一種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模式。該模式規避了本地早春氣溫低、多風、干旱等不利蔬菜生長的氣候條件,進一步挖掘了蔬菜增產潛力,提高了種植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該模式一般每667 m2生產甘藍2500~2800 kg,青茄7500~8000 kg,每667 m2純收入15 000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深受菜農歡迎,易于推廣。同時,該模式還可以緩解浚縣蔬菜市場出現的“春淡”現象,助推本地經濟快速發展。
一、冷棚結構類型
冷棚大多采用竹拱水泥支柱結構,基本配套設備有毛竹、水泥立柱、壓膜線、塑料薄膜等。大棚一般跨度12 m,高度2.6 m,長度40~60 m,每排5根立柱(腰柱、邊柱各2根,中柱1根),水泥立柱高度分別為3 m、2.5 m和2 m,埋置深度40 cm,立柱的基部用磚做柱腳石,立柱間距1.5~2 m。拱桿和兩邊橫桿用毛竹,毛竹長8 m,每667 m2用毛竹150根,每個拱桿的間距為1.2 m,拱桿中間用壓膜線固定,最后覆膜四周用土壓實,只在一端留有進出口。定植前在地面鋪設厚度為0.008 mm的黑色地膜,用來提高地溫和抑制雜草滋生。同時,在黑色地膜下面鋪設黑色滴灌帶,搞好節水栽培。為了保溫,一般1月上旬在棚內覆蓋2層塑料薄膜,用竹片拱起,薄膜幅寬1.5~2 m,厚度為0.02 mm,在薄膜結合處用塑料夾夾住,這樣可以提高棚內溫度,使蔬菜提早上市,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二、茬口安排
甘藍一般在11月中旬定植,翌年3月下旬開始采收,4月下旬采收結束;青茄于3月上旬在甘藍行間進行套種,4月底開始采收,10月中旬采收結束,10月底清園備耕。
三、選用健壯秧苗
蔬菜種植基地為了降低育苗風險和生產成本,大多數種植戶不再育苗,而是在蔬菜育苗基地訂購商品秧苗。甘藍壯苗標準為幼苗具有6~8片真葉,生長健壯,葉片肥厚、蠟粉多,根系發達,無病蟲害。青茄壯苗標準為苗齡60~70 d,株高15 cm,5~7片真葉,葉色濃綠,莖粗壯,根系發達完整,無病蟲害。最好訂購嫁接苗。
四、甘藍栽培技術要點
(一)品種選擇
甘藍宜選用早熟、冬性較強、抽薹率低、抗病、高產、耐裂的品種,如中甘21號、中甘65號、83-98等。
(二)整地施肥
甘藍是一種高產型蔬菜品種,結合整地一般每667 m2施有機肥500 kg,磷酸二銨50 kg,將肥料均勻撒施在田間,造墑、翻耕、打碎坷垃,整平畦面。
(三)甘藍定植
甘藍喜冷涼,耐低溫,但栽植過遲,保護地提前上市的優勢不能顯現,經濟效益不高,一般在11月中旬定植。甘藍在定植時易淺栽,先在黑色地膜上打穴,然后用手護住葉片將幼苗放入穴內,填土壓實根部,行距為100 cm,株距為40 cm。一般早中熟類品種每667 m2種植2500株左右,密度過大,單株質量下降,密度過小,整體產值也會下降。
(四)定植后管理
1.追肥澆水。秧苗定植結束后通過滴灌帶馬上澆水,要澆勻澆透。在甘藍定植第15天進行1次施肥,每667 m2施用尿素15 kg,先將肥料在大容器內溶解,通過滴灌帶進行澆水施肥,促使其快速長葉,加快植株生長速度。定植第30天后結合澆水追施氮磷鉀復合肥(15-15-15)20 kg,增強植株的抗寒、抗病性能,增加葉球的耐裂性。
2.人工除草。甘藍生長期間如地膜縫隙有雜草滋生,要進行人工拔除,減少養分消耗。
3.科學防治蟲害。當甘藍長滿15片葉時開始進入結球期,這個階段正是小菜蛾的高發時期,小菜蛾幼蟲咬食葉片造成的傷口容易感染細菌軟腐病。當蟲葉率10%~20%時,噴灑30%滅幼脲懸浮劑1500倍液進行防治。
(五)適時收獲
冷棚甘藍采收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當甘藍葉球頂部變平,葉球緊實即可收獲。甘藍采收時在葉球下部保留2~3片老葉,以保護葉球,防止甘藍在運輸中遭遇機械擠壓,提高葉球的商品性,實現優質增效。甘藍采收后要及時清理殘余葉片,減少病蟲害,有利于青茄的生產管理。
五、青茄栽培技術要點
(一)品種選擇
青茄選用早熟、抗病、耐寒性強、坐果早、坐果率高的品種,如綠冠230、新鄉糙青茄等。
(二)青茄定植
在甘藍行間進行套種青茄,能夠實現茄子提早上市,提高產量,增加種植效益。青茄定植時間一般在3月上旬,行距為100 cm,株距為45 cm,每667 m2栽植1500株左右。定植時要選擇陰天或晴天傍晚進行,在行間套種青茄時注意不要損傷甘藍葉片,以免影響甘藍正常生長。定植深度以苗坨與地面齊平為宜。如果是嫁接苗,在定植時嫁接口要高出地面3 cm以上,避免接穗產生不定根而感染病菌,容易引起土傳病害發生。
(三)定植后管理
1.適時澆水追肥。青茄定植后立即澆1次定苗水,一般茄子定植后5~7 d,當苗子心葉變綠時澆1次緩苗水。茄子緩苗結束后進入蹲苗期。直至門茄瞪眼后進入水肥管理期,一般每隔10天左右澆水1次,隨著澆水進行追肥,通過滴灌帶實行水肥一體化,一般澆水2次、追肥1次,每667 m2追施氨基酸沖施肥15 kg。進入盛果期后,為了保證果實的發育,提高質量,還要噴施葉面肥,一般每隔7~10 d噴灑0.2%~0.3%的磷酸二氫鉀和0.1%~0.2%的硼砂混合液1次。
2.科學調控溫濕度。青茄定植后大棚密閉保溫不放風,7天后即可緩苗。緩苗后白天溫度保持在25~30 ℃,夜間15~20 ℃,緩苗期一般不通風,以利保溫保濕,提高棚內地溫,促進茄苗發根。隨著春季棚內氣溫的不斷升高,一般到3月底可撤去2層薄膜,待溫度達到30 ℃時適當放腰風(棚兩側放風),降低棚內溫度,切記放風口要安裝防蟲網。
3.人工除草。生長期間如地膜縫隙有雜草滋生要人工拔除,減少養分消耗。
4.整枝。茄子是一種生長勢極強的蔬菜,在適宜的生長環境之下,茄子植株的生長速度較快,會滋生出很多萌葉或葉片,因此,茄子在蹲苗期間,為了減少養分消耗,促進坐果,及時去除多余的新生側枝萌芽。待2個側枝再次結果萌生新枝后,在分枝上分別選擇一個位置適宜生長健壯的枝條作為主干繼續生長,其余側枝和萌葉全部掰掉,以后以此類推。另外,要適時去除不必要的萌芽和分枝,以及老葉和病葉,減少不必要的養分消耗,有利于植株通風透光,減少病害發生。
5.吊蔓。為了防止茄子后期掛果多、植株高大松散而造成墜枝和倒伏,應進行吊蔓栽培。門茄瞪眼后即可吊蔓,吊蔓時可將繩子的一端固定在大棚內的鋼絲上,另一端在植株分枝的下部打結固定。隨著植株的生長,每隔幾天用繩子將脫離吊蔓繩的部分纏繞,引導茄子向上方空間生長。
(四)病蟲害綠色防控
在大棚入口及上、下通風口安裝60目防蟲網,設置人工隔離屏障,可有效防止小菜蛾、菜粉碟、甜菜夜蛾、蚜蟲等害蟲成蟲遷入大棚內危害。在植株行間懸掛黃色黏蟲板,誘殺粉虱、蚜蟲、斑潛蠅及多種雙翅目害蟲等,如有薊馬危害,可懸掛藍板進行誘殺,一般為每667 m2懸掛24 cm×40 cm的黏蟲板20片或視害蟲危害情況增加黏蟲板的數量,懸掛高度在植株上方20 cm,這樣防蟲效果良好。防治茄子綿疫病可以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隔5~7 d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發現紅蜘蛛時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注意重點噴在葉背面,每隔6~7 d噴霧1次,連續防治2~3次,即可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青茄采收前7天左右停止用藥,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五)適時采收
青茄采收的早晚不僅影響品質,同時也影響產量。門茄采收宜早不宜遲,當門茄達到150~200 g時即可采收,以促進茄棵快速生長。4月下旬開始大量采收上市,采摘時宜用剪刀或刀齊果柄割斷,以免在運輸中將果皮劃破影響銷售,青茄采收到10月中旬開始拉秧并秸稈還田。同時,清理棚內黑色地膜和滴灌帶,減少土壤污染。
六、經濟效益分析
冷棚三膜甘藍套種青茄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模式,一般甘藍每667 m2產量2500 kg以上,價格2~3元/kg,
甘藍每667 m2收入5000~7500元;青茄每667 m2產量在7500 kg以上,價格3~4元/kg,青茄每667 m2收入22 500~30 000元。一年兩茬每667 m2總收入在27 500~37 500元,一般每667 m2投入費用在12 500~
13 000元(包括大棚租賃費1000元),每667 m2純收入15 000~24 500元。
七、結論
冷棚三膜甘藍套種青茄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在本地示范生產效果較好,提高了經濟效益。這種栽培模式的主要特點有:一是充分利用光熱資源使產品提早上市,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二是該冷棚建造成本低,易于菜農接受,比鋼結構冷棚每667 m2節省2萬~2.2萬元,可以壓縮生產成本;三是通過使用黑色地膜可以抑制雜草滋生,同時能夠降低棚內空氣濕度,減少病害發生,減少用藥次數,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四是使用滴灌帶達到水肥一體化,能夠起到節水減肥的作用,減輕土壤板結,利于耕種。該模式運用了蔬菜多層覆蓋、黑色地膜防雜草、水肥一體化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措施,顯著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地的生產效益,在設施蔬菜生產中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