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芳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2020年以來,在林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林州市農業農村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各級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大力有序地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總體平穩、有序進展,初見成效。現將林州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情況綜述如下:
一、主要成就
(一)建立了五大產業基地
林州市堅持“一鄉一業”的工作思路,規劃建設8個萬畝農業產業基地。其中,有以東姚鎮為核心的小米產業基地、以姚村鎮為核心的蔬菜產業基地、以桂林鎮為核心的辣椒產業基地、以茶店鎮為核心的菊花產業基地、以橫水鎮為核心的紅薯產業基地等。同步規劃其他鄉鎮主導產業,即五龍鎮以林果業為主,重點推廣核桃、花椒種植;臨淇鎮重點推廣香菇、紅薯、花椒種植;合澗鎮以經濟作物為主,重點推廣油菜、油葵、辣椒種植;原康鎮以小雜糧為主,重點推廣谷子、辣椒種植;河順鎮重點推廣紅薯、辣椒種植;東崗鎮以經濟作物為主,重點推廣核桃、花椒種植;任村鎮重點發展花椒種植;黃華鎮以林果業為主。
(二)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
2020年以前,全市共流轉土地面積2000 hm2。2020年產業結構調整,全市共流轉土地面積8 333.33 hm2,帶動農戶28 442戶,平均每戶增收1 269.3元。過去主要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生產、產品都不具規模,市場競爭力差,商品化低。種田能手要求擴大規模經營或經營項目,卻缺乏土地,而相當一部分非專業的農戶卻無力或不愿耕種土地。只有通過流轉才能實現土地、勞力、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組合,才有利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有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有利于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三)經濟效益分析
紅薯每667 m2產量3000 kg,價格1~1.4元/kg,每667 m2毛收入3000~4200元,純收益1500~3000元;加工成淀粉,2.5~3 kg紅薯可以出0.5 kg淀粉,3000 kg紅薯可以出500~600 kg淀粉,淀粉價格為10~12元/kg,每667 m2毛收入5000~7200元,純收入2000~2500元;加工成粉條每千克淀粉可以出0.9 kg粉條,3000 kg紅薯,可以出450~540 kg粉條,每667 m2毛收入9000~10 800元,純收入4000~5000元。
菊花每667 m2產量800 kg,價格為27元/kg,每667 m2毛收入5600元,純收益1000~1500元。農民結構調整后,比種植傳統作物多收入近千元。
(四)社會效益顯著
傳統作物種植面積相對減少,減少了秸稈的產量,降低了焚燒概率,保護了生態環境。
二、主要措施和步驟
(一)政府引領,促調整穩產量保豐收
林州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結構工作,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市、鄉、村三級黨組織的重要工作。林州市政府先后在原康鎮、采桑鎮召開了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會,林州市委書記王寶玉專門聽取了各鎮農業結構調整匯報,并就林州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具體要求。林州市農業農村局就如何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進行了翔實的謀劃部署。領導班子包鄉鎮,人員進行具體分工,責任落實到人、到鎮、到村、到田。在調整的同時保障糧食產量,實現糧食生產的全年任務。
(二)宣傳動員,轉變觀念
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進程,加快林州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切實轉變農業增產不增收現狀,促進群眾增收致富。林州市農業農村局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宣傳力度,宣傳報道5次,出動宣傳車2輛,發放宣傳掛圖、技術資料3000余冊。與此同時,做好群眾思想工作,改變群眾的思想觀念,打消群眾的一切顧慮,提高群眾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認知度和認同感,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三)制定獎補政策
各鄉鎮因地制宜制定獎補政策。如橫水鎮政府對集中連片流轉66.67 hm2以上農戶按每667 m2補貼200元的標準。茶店鎮新上菊花加工線2 條,針對種植菊花農戶也制定了獎補政策,每667 m2獎補500元,并以最低保護價收購,免費提供秧苗,優先務工權。合澗鎮提供金融服務和技術指導,已為10家涉農企業申報“政銀擔”200萬元。任村鎮政府負責種苗購買、種植及1年內的除草、澆水、施肥等,相當于每667 m2補貼資金400元。
三、下一步要求
各鎮要嚴格按照“一鄉一業”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大力推廣集中連片種植,由分散種植向區域化、規模化種植轉變。
要按照產業種植時令提前謀劃,特別是土地流轉、育苗等要提前著手,加快備耕和農業生產。
以市場為導向,引進和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建立本地品牌,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培育壯大一批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與龍頭企業結合,以點帶面,輻射周邊區域,讓更多的農戶得到實惠。
林州市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使農民得到了實惠,增加了農民收入。結構調整應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防止政策執行簡單化和“一刀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實現多種經營,多種方法致富,切實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