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欣
近年,西平縣立足實際,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動力,積極探索,創新工作思路,強化工作措施,扎實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進步。具體情況簡要介紹如下:
一、具體現狀
(一)基本情況
西平縣共有20個鄉鎮(街道、管委),286個行政村(社區),3117個村民小組,總農戶20.36萬戶,總人口80.36萬人,匯總勞動力53.85萬人,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生產大縣,同時也是國家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國家優質強筋小麥示范縣。
(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全縣286個行政村全部完成清產核資,并全部成立了村級集體經濟股份經濟合作社。2020年全村集體資產總額為155 652.47萬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2 712.13萬元,非經營性資產122 940.34萬元;村集體資源性資產集體土地總面積87 780 hm2,其中,農用地78 926.67 hm2,建設用地7420 hm2,未利用地1 433.33 hm2。
(三)村集體經濟收支情況
2020年集體經濟收入總額為6 451.68萬元,主要收入來源是經營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投資收益、補助收入及其他收入,集體經濟總支出5 672.25萬元,年收益779.43萬元。
(四)集體資產利用
全縣利用清產核資,基本澄清了集體家底,盤活了集體資產和資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正本或副本到相關部門辦理公章刻制和銀行開戶等相關手續,更好地發揮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的功能作用。
二、薄弱環節及困難
(一)沒有增收渠道
村集體經濟改革后,把一些原有的村辦企業改了、賣了,集體資產沒有得到保值增值,導致薄弱甚至“空殼”,加上原來底子薄,一些資源無法帶來收入,沒有形成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模式,想發展無基礎、無空間。
(二)集體經濟實力不足
清產核資存在清產不徹底,部分集體資產沒有盤活,村集體經濟所有的資源、資產和資金沒有徹底清理,一些經營性資產沒有盤活運用,不能為集體增收創效。經營方式不靈活,沒有采取自主經營、合作社經營、入股、租賃、服務等方式獲得穩定收入,集體經濟實力不足,存在有集體經濟收入低、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少、一般村不能壯大、薄弱村不能得到轉化的現象。
(三)發展資金投入缺乏
由于村集體可以盤活的固定資產有限,村集體開展項目融資難、存在“無錢辦事”的現象,發展受限。各級財政資金投入與村級集體實體對接不夠,市縣財政還沒有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各類惠農支農項目資金還沒有優先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為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瓶頸和問題。
(四)缺乏經營管理人才
在現有村干部待遇偏低、保障水平不高的現狀下,很多年富力強、懂經濟、有頭腦、有闖勁的人紛紛外出務工或創業,導致現有村干部隊伍年齡偏大、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缺乏經營能力,“等、靠、要”思想嚴重。
三、幾點建議
(一)強化干部發展意識
政府部門培育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選好帶頭人,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加強村干部的培訓力度,強化村干部的發展意識,提升其工作能力,使他們在發展集體經濟方面思想上重視、工作上認真,因地制宜,精心組織,制定切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意見。
(二)盤活集體資產
政府部門開展村集體經濟清查登記,盤活集體資產(資源),通過公開發包、租賃等方式,實現資產、資源的保值增值;對村集體的土地、荒坡、荒溝、坑塘、房舍等集體資產(資源)進行全面排查、清理、造冊登記,盤活閑置或低效使用的各類集體資產(資源),采取村級自主經營、租賃、參股經營等方式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探索建立閑置學校、倉庫、院落等國有資產代管機制,采取承包、租賃等形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與全縣及各鄉(鎮)產業發展相結合,充分利用現有資金、資產和資源,選準產業、項目和載體,堅持“一村一策”,探索村集體經濟多種發展模式和實現形式。
(三)營造發展環境
政府部門拓寬增收渠道,利用集體資源增收。在現有資源上開發利用,在服務農民發展中增收,可以在建立服務組織或利用新興組織為農民搞好服務的同時,收取一定的服務費。逐步增加集體經濟實力,提高干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重要性的認識,采取村集體出思路,帶領群眾積極參與模式,實現集體個人雙增收。
(四)增加必要的資金投入
政府部門應抓住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機遇,結合本地實際,引導各村在適應本村發展經濟方面找思路、想辦法。采取外引內聯,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做好本村的種植規模和種植結構調整,尋找適應本村經濟發展的新項目、新模式,爭取政策支持、資金傾斜。吸引本村在外成功人士的資金支援和項目支持,做到開源節流,增收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