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延洋 許子達
固始縣是中秈稻生產的優勢區,發展再生稻生產有一定潛力。經過近3年的示范,再生稻生產雖然獲得了成功,但產量偏低且極不穩定。通過對示范情況進行分析,認為成穗數和穗粒數是決定再生稻產量高低的最直接因素。為此,以增加成穗數、穗粒數為目的,以常規高產栽培為基礎,從保莖促芽、增粒方面開展本試驗,以期為豫南稻區再生稻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一、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選在固始縣郭陸灘鎮太平村太平種植專業合作社。試驗地為冬閑田,地力中等偏上。試驗區域地勢平坦,路渠配套齊全,排灌方便,交通便利。
二、試驗材料
(一)品種
試驗品種:豐兩優香一號。
(二)肥料
45%(15-15-15)復合肥、62%氯化鉀、98%硫酸鋅顆粒肥、25%顆粒硅肥。
(三)藥劑
0.0016%蕓苔素內酯(山東濰坊雙星農藥有限公司)、40%赤霉素可溶性粉劑(上海同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三、試驗方法
(一)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取機械收割,共設4個處理。處理1:再生稻抽穗20%時噴施赤霉素2 g;處理2:一茬稻收割后當天噴施蕓苔素內酯2 g;處理3:一茬稻收割后當天噴施蕓苔素內酯2 g+再生稻抽穗20%時噴施赤霉素2 g;處理4:清水對照。
采用小區試驗設計,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80 m2(長16 m×寬5 m),小區間預留60 cm操作行,周邊不設保護行。
(二)栽培措施
1.育苗與移栽。2020年3月12日開始大棚育秧,每667 m2用種量1.5 kg;4月18日開始機械插秧,每667 m2插秧1.48萬穴(行距30㎝、株距15㎝)。插秧結束后2 d,對每個小區進行查苗補缺,確保小區間密度相對一致。
2.施肥。每667 m2底施45%(15-15-15)復合肥50 kg、氯化鉀2.5 kg,硫酸鋅顆粒肥0.5 kg、顆粒硅肥1 kg;4月22日每667 m2追施46.2%尿素3.5 kg;8月1日每667 m2施催芽肥46.2%尿素10 kg、鉀肥7.5 kg;8月16日每667 m2施壯芽肥46.2%尿素10 kg。
3.藥劑施用。技術人員現場稱取各小區蕓苔素內酯、赤霉素需用量,安排專業機防手統一用機動彌霧機噴施。
(三)數據記載
1.田間記載。4月17日試驗地一茬水稻進入移栽期,6月31日始穗期,7月6日齊穗期,8月10日成熟期,生育期151 d。二茬稻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成熟期分別為10月20日、10月18日、10月20日、10月18日,二茬稻各處理生育期分別為71 d、68 d、71 d、68 d。全生育期分別為222 d、219 d、222 d、219 d。
2.室內考種。在收割前每小區選擇1行中相鄰的10穴,進行考種,計算產量。
四、試驗數據(見表1)
五、數據分析
(一)生育期
4個處理平均生育期為220.5 d,處理1、處理3的生育期為222 d,處理2和處理4的生育期為219 d,相差3 d。噴施赤霉素的處理生育期都有延長。
(二)有效穗
4個處理每667 m2平均有效穗17.43萬。處理2每667 m2有效穗17.9萬,比處理4的17.1萬增加0.8萬,增幅最大;處理1每667 m2有效穗17.4萬,比處理4增加0.3萬,增幅次之;處理3每667 m2有效穗17.3萬,比處理4增加0.2萬,增幅最小。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噴施赤霉素或蕓苔素內酯均對增穗有一定作用,但噴施蕓苔素內酯對增穗作用明顯。
(三)穗粒數
4個處理平均穗實粒數55.95。處理3穗實粒數60.9,比處理4的48.9多12,增幅最大;處理1穗實粒數59.6,比處理4的48.9多10.7,增幅次之;處理2穗實粒數54.4,比處理4的48.9多5.5,增幅最小。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噴施赤霉素增粒效果特別顯著;噴施蕓苔素內酯可促使再生稻出芽、出壯芽,對增粒也有明顯作用。
(四)二茬稻產量
4個處理每667 m2平均產量225.25 kg。處理1每667 m2產量245.05 kg,比處理4每667 m2產量190.48 kg增加54.57 kg,增幅最大;處理3每667 m2產量244.48 kg,比處理4增加54.0 kg,增幅次之;處理2每667 m2產量220.99 kg,比處理4增加30.51 kg,增幅最小。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噴施赤霉素、蕓苔素內酯對再生稻有明顯的增產作用,但噴施赤霉素增產效果更顯著。
(五)綜合因素分析
再生稻生長是利用稻樁重新發芽、長穗而獲得再收一季的耕作方式。影響再生稻產量的因素較多,除按照水稻生育需求滿足水、肥、光、熱等條件外,從本年度試驗情況看,以下因素與產量形成較為密切。一是一茬稻收割時田間土壤濕度。本年度試驗區排水順暢,結合濕潤管理措施的落實,在收割前10天排空田水,收割時土壤耕作層已無漬水現象。二是收割方式。目前,推廣的水稻收割機多為履帶式收割機具,經履帶碾壓后,約30%稻樁基本喪失了再生能力,因此,機械收割成為影響再生稻技術大面積推廣的最主要因素。
六、結論
本試驗雖然僅為一個年度,有關結果仍需進一步試驗驗證,但通過對本試驗得出的結果進行初步分析,可以形成以下結論:處理1、處理3產量最高,增產效果明顯;處理2雖然增產,但增產效果不明顯,說明再生稻抽穗20%時噴施赤霉素增粒效果明顯,并且對增加有效穗和千粒質量有明顯作用,需再試驗確定最佳用藥量和最佳用藥時間后做進一步驗證。由于機械收割,經履帶碾壓后約30%稻樁基本喪失再生能力,對再生稻產量構成一定的影響,不能真實地反映二茬稻的產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再生稻全面推廣。這些因素有待今后進一步探索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