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華 蔣亞琴 王艷輝
近年,漯河市立足本地氣候特點和生產需要,深入探討玉米綠色生產技術,總結了一套“玉米免耕節本增效栽培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播前準備
(一)前茬小麥收獲與秸稈處理
一體機選用小麥收獲、秸稈粉碎一體機,留茬高度≤15 cm,粉碎麥秸長度≤5 cm,拋撒均勻。若麥秸數量過多,要把麥秸移到玉米大行中間。
(二)品種選擇
玉米品種選擇經國家、省審定(鑒定、登記),夏播生育期95~105 d的品種。在選玉米品種時,首先要了解玉米品種的特征特性,以便采取對應的種植模式和管理對策,達到高產的目的。適宜種植的玉米品種主要有:鄭單958、浚單20、浚單18等浚單系列,中科4號、中科11等系列,先玉335,登海系列等。
(三)種子包衣
種子包衣之前要晾曬2 d,去除大小粒和破損粒、病粒,使種子大小一致,出芽率高。種子包衣劑要嚴格按說明書要求配比施用。種子包衣后自然晾干,等待播種。
二、機械播種
(一)免耕播種機的選擇
免耕播種機選擇能夠一次性完成開溝、下種、施肥、蓋土、鎮壓作業的玉米免耕播種機。根據目標產量要求,確定株距、行距,對播種機進行調試,核準播種量和施肥量。
(二)寬窄行種植
種植模式采用寬窄行,常用的規格有90 cm×
30 cm、80 cm×40 cm。具體的種植方式,要根據地塊的灌溉條件、前茬作物的種植模式或玉米播種機的型號來確定。
(三)搶時早播
小麥收獲后要搶時播種,應在6月10日之前播種結束。
(四)播種深度
播種深度為3~5 cm。
(五)種植密度
密植型中大穗型玉米品種,如鄭單958、浚單20、新單26等,每667 m2適宜種植4500~4800株,高水肥地高產水平應每667 m2相應增加300~500株。稀植型大穗型品種,如中科4號、蠡玉16等,適宜的種植密度為:大田每667 m2種植3500~4000株,高產田每667 m2種植3800~4300株。
(六)播種要求
播種時播種機要勻速播種,確保苗齊、苗勻。要定時觀察播種機播種情況,檢查是否有漏播情況,以便及時補種。
三、配方施肥
底肥施肥深度在土壤10 cm以下,每667 m2種肥異位同播的施三元復合肥15 kg。追肥分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2次追肥;每667 m2產量為700~800 kg的高產地塊,分拔節期(播后6~25 d)、大喇叭口期(播后45 d)、抽雄期(播后55 d)3次追肥。產量指標與施肥量詳見表1、表2。
四、節水灌溉
(一)噴灌
水資源不足、透水性強的地塊宜采用噴灌。噴灌時可將噴灌管放置在寬行,每根噴管每次灌溉兩窄行玉米。一般情況下,噴灌可節水20%~30%。
(二)隔溝灌溉
遇旱灌溉時,采用隔一溝灌一溝的灌溉方式,節約用水。下次澆地時,交替灌溉,使玉米根系左右兩邊都能夠吸收到水分,達到節水效果。隔溝灌溉一般可比傳統灌溉節水25%~35%。
五、田間管理
(一)玉米苗期:出苗期—拔節期(播種后25 d)
1.化學除草。苗前除草:播后出苗前噴施除草劑藥應趁墑施藥,選用覆蓋型除草劑,每667 m2可選用40%乙·莠150~200 mL,兌水50~60 kg,或
每667 m2施42%丁·乙·莠去津100~150 mL,兌水40~60 kg,噴施用土壤表面。苗后除草:玉米出苗后4~6葉期,每667 m2用4%煙嘧磺隆100 mL,兌水40 kg噴霧。玉米苗后6~9葉期可選用20%百草枯水劑每667 m2施120 mL,兌水30 kg,對田間雜草莖葉進行定向噴霧。噴霧時,嚴防噴到玉米莖葉上。
2.及時查苗補種。播種后5~7 d,及時查看田間出苗情況。缺苗處應及時補苗;缺苗較多的地方,要帶土移栽,栽后澆水;連續缺苗40%以上的行壟,要催芽補種。
3.間苗、定苗。3葉間苗,5葉定苗,蟲害嚴重地塊,提倡晚定苗,一般在6~7葉期,剔除弱苗、小苗、病苗、雜苗,保留壯苗。單粒播種的地塊,不需要間苗。
4.加強病蟲害防治。玉米定苗前后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及時防治灰飛虱、麥稈蠅、棉鈴蟲、黏蟲、薊馬、地老虎等害蟲。每667 m2可用氯氰菊酯100 mL兌水40 kg或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 g兌水40 kg噴霧。防治苗期病害,每667 m2可用5%菌毒清100 mL噴霧或用10%吡蟲啉30 g+5%菌毒清100 mL兌水50 kg噴霧,既殺蟲又防病。
(二)玉米中期:拔節期—抽雄穗期
1.肥水管理。玉米大喇叭口期(播后45 d),是追肥的關鍵時期。每667 m2產量650 kg地塊,施氮量按配方定量的60%~70%施入,每667 m2追碳銨60~70 kg或尿素20~25 kg(穗肥)。每667 m2產量750 kg以上的地塊施氮量應占總氮量的50%,每667 m2施碳銨70 kg或尿素20 kg。
2.病蟲害防治。7月上中旬,玉米進入小喇叭口和大喇叭口期,當病蟲害株率達10%時,用3%辛硫磷顆粒2.5 kg或每667 m2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0 g+細砂土10 kg制成毒土丟心。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病害,每667 m2用藥液50~75 kg,隔7~10 d再噴1次。
(三)玉米后期:開花期—成熟期
1.肥水管理。玉米授粉后進入籽粒形成和灌漿期,這一時期是決定產量的關鍵期,當田間持含水量低于60%時,要及時澆水,結合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花粒肥)。
2.病害防治。8月上旬至9月中旬,正處于玉米授粉、灌漿至乳熟后期,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易造成危害。對葉斑病,在發病初期用多菌靈、退菌特、百菌清等殺菌劑防治。
3.蟲害防治。玉米螟、3代黏蟲為害果穗,對產量影響較大。灌漿初期玉米螟或黏蟲、棉鈴蟲每百株達到30頭時,可用10%吡蟲啉乳油10 g加水50 mL噴霧。
4.一噴三防。在玉米開花期為防治病蟲害和防止玉米早衰,每667 m2用20%病蟲清(氧化樂果+氰戊菊酯+三唑酮)50 mL+磷酸二氫鉀150 g+1 kg尿素兌水50 kg莖葉噴霧。
六、適時晚收
玉米適時收獲的基本原則是:玉米植株苞葉發黃、變干,籽粒變硬有光澤、乳線消失,籽粒底部出現黑色層。在不耽誤下茬作物播種的情況下,盡量晚收,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