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輝
摘要:新能源汽車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是能源不斷縮減的大背景下的新興產業。其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過許多困難,但是總能找到解決的技術。作為發展期前景較好的領域,其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加強。作為新型產業的教學科目,在教師配備、課程設計以及教材內容上都存在提升的空間,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的新能源汽車教學,需要教師在現有資源情況下,最大化的提升教學效率。本文主要針對這一情況,簡要闡述了筆者對這樣技術的教學產生的思考,以期對新能源汽車專業的教學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新時期;高職;新能源汽車;教學
在環境保護不斷受到關注的當今時代,新能源成為各科技領域爭相探索的內容。而汽車作為能源消耗的主力軍,自然成為人們的重點關注對象。近年來,研發出來的新能源汽車也受到人們的追捧,主要是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較小,能源的使用上也脫離了石油的限制。在這樣的優勢作用下,各個國家都給予了大力支持,使得人們選擇新能源汽車之后,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補貼,也促使這一行業得到迅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投身進入新能源汽車的制造和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在高職院校,教師該如何開展新能源汽車專業的教學,成為其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專業人才
在高職院校,一個重要的人才培養方式,就是學校與企業之間形成合作關系,使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具備專業技能。所以,就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的培養來說,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為企業培養更多的人才儲備,同時企業可以獲得優先選擇優質人才的機會。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自己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較高,所以也更愿意與企業形成合作關系。學生在學校學習新能源汽車的專業知識,再到企業進行實踐練習,檢驗自己在專業技能的掌握上存在哪些不足。通過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在日后的崗位上可以更加快速地上手。
二、提升教師綜合實力,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
現階段的新能源汽車專業教師配備上比較欠缺,實力較強的教師數量比較少,對教學活動形成嚴重的制約。針對這樣的情況還需要中職學校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實力,使新能源教學現狀能夠有所改善。學校可以聘請新能源汽車行業專業人士到學校進行授課,讓學生能夠獲得生產一線的教學知識。學校可以將這樣的教學方法,作為一種教學上的制度,與專業技術人員形成教學上的合作,邀請他們定期到學校上課。與此同時,可以借助專家來校教學的機會,教師隊伍可以請教一些更專業的問題,與專業形成教學上的聯盟,共同為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努力。教師除了這樣的學習方式,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到企業一線,作為學校代表進行深入學習,與合作企業之間形成替崗實習的關系,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完善在操作上的專業技能。通過這樣的教學措施,可以為學校培養一批“雙師型”教師,建設成這樣的教師隊伍,能夠幫助教師在授課上才能將理論與實際聯系在一起,培養出更具實力的新能源汽車專業人員。
三、以就業為導向,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學生畢業之后對口性比較強,他們將直接面對就業市場,因此,高職學校在培養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的時候,需要注重以就業為導向。這就需要高職學校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緊貼行業需求,為人才市場輸送合格的專業技能人員。同時,針對企業反饋回來的信息,比如,上崗之后的人才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進行改善,在哪些方面表現比較優異等等。針對這些信息,高職學校對自己的教學及時做出調整,好的地方繼續發揚,不好的地方積極地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完善,與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為人才的優化路徑尋求方式和方法,使新能源汽車專業的人才培養能夠逐漸形成良好的循環。
四、關注行業發展,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需要與社會發展需求相互聯系,所以在人才培養上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前瞻性,能夠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未來發展有超前的眼光。通過對市場的準確把握和推斷,及時調整教學上的安排,同時對教材進行調整,使其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為培養專業人才提供保障。就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隨著其不斷地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對汽車維修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且這批人員在專業技能上,需要具備尖端智能技術。因此,新能源汽車專業的教學,需要充分考慮行業的發展和存在的潛力,及時調整人才培養上的方案。
五、結語
新能源汽車的出現是人們環保行為的具體體現,也是時代的產物,通過新能源的研發,解決非再生能源短缺現象,滿足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上的需要。就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來看,有必要加強人才的培養,通過提升教師的綜合實力,加強校企合作力度,注重以就業為導向等措施,來滿足這一新興領域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坤.高職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發展策略[J].內燃機與配件,2019(12):263-264.
[2]楊倩.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專業的發展現狀及展望[J].時代汽車,2018(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