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波,朱立軍,馬根成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多發于中老年群體的慢性膝關節疾病,是骨科常見的退行性病變[1]。雖然該病進展緩慢,但病情長期發展,會逐漸加重臨床癥狀,在患者活動過程中產生劇烈疼痛,最終造成膝關節腫脹和僵硬,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產生嚴重影響[2-3]。目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也無特效藥物,對于病變嚴重患者,手術是減輕疼痛及恢復部分膝關節功能的主要手段,全膝關節置換術是常用術式,但具有創傷大、恢復慢、容易出現并發癥的缺點[4]。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脛骨高位截骨術的使用率逐漸提高,該術式對組織創傷輕、手術風險小,應用價值高[5]。本文分析脛骨高位截骨術與全膝關節置換術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Lysholm膝關節評分、關節活動度和術后并發癥的影響,為該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6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①納入標準:均符合第九版《外科學》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6];經CT、X線等檢查確診;臨床資料及影像資料完整;無手術禁忌證。②排除標準:存在心、肝、腎、腦功能嚴重障礙者;存在精神障礙,不能溝通者;存在血液或免疫系統疾病者;存在惡性腫瘤疾病者;膝關節周圍韌帶損傷或斷裂者。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共納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04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54例和對照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采用不同手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常規檢查,包括心電圖、胸部X線、雙下肢彩超等。①對照組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患膝關節30°屈曲,驅血成功后使用氣囊止血,在膝關節前正中行8~10 cm切口,沿髕骨內側緣進入關節腔,在保留后交叉韌帶的基礎上,清除關節腔內多余的組織,使脛骨平臺充分暴露,在脛骨近端使用骨椎定位,安裝試模,檢測膝關節活動度后,利用骨水泥將假體固定安裝,縫合切口,予以伸直拉伸位,保護膝關節。②研究組行脛骨高位截骨術。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患膝關節90°屈曲或完全伸直位,首先在關節鏡下清理關節腔內的游離體,修整關節面及半月板,明確關節受損情況;在脛骨下方前內側行7~8 cm斜形切口,切口應終于膝關節后內側角,將患膝完全伸直,旋轉腿部直至髕骨位于前方,隨后第1枚克氏針打入脛骨后嵴前緣,第2枚克氏針與第1枚克氏針平行打入其前方2 cm處,做脛骨遠端切除,切除過程中保留部分內側皮質,保證截骨面整齊,將保留的內側皮質仔細切斷,作為青枝骨折與脛骨遠端對合,采用鎖定鋼板予以內固定;術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后兩組均予以心電監護儀監測生命體征、指氧飽和度,有需要者予以吸氧,并給予預防感染等對癥治療。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術后3個月,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評估系統判定[7]。HSS評估系統包括疼痛、功能、活動度、肌力、屈曲畸形及減分項目6個方面,總分為100分,分為優、良、中、差4個等級,患者手術后評分≥85分為優,70~84分為良,60~69分為中,<60分為差。總有效率=(優+良+中)/總例數×100%。
1.3.2Lysholm膝關節評分:術前、術后3和6個月,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評估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8],包括跛行、是否需要支撐、交鎖、腫脹、疼痛、不穩定、爬樓梯、下蹲等項目。評分100分為完全正常,90~99分為優,75~89分為良,50~74分為可,<50分為差。
1.3.3關節活動度:術前、術后3和6個月,分別在患者肌肉完全松弛和沒有Lokomat系統動力支持時,使用量角器、皮尺測量活動度,根據關節活動度測量標準[9],通過判定由外力使關節運動的弧度來評估關節活動度。
1.3.4術后并發癥:觀察兩組術后有無假體松動、感染、深靜脈血栓、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

2.1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采用不同手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Lysholm膝關節評分和關節活動度比較 術前,兩組Lysholm膝關節評分和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和6個月,兩組Lysholm膝關節評分和關節活動度較術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采用不同手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兩組手術前后Lysholm膝關節評分和關節活動度比較
2.3術后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兩組并發癥經對癥處理后均好轉。

表4 采用不同手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上的多發病,患者關節軟骨最先發生退變,再逐步侵襲軟骨下的正常骨組織及滑膜組織,導致患者膝關節功能障礙,引起劇烈疼痛、腫脹等表現[10-11]。由于該病的病程較長,多數患者伴有膝內翻或外翻畸形,長期的畸形負荷使關節軟骨摩擦頻繁,最終變薄、破碎甚至消失,導致病情逐步加重[12]。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早期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而幫助患者減輕疼痛及恢復部分膝關節功能是治療的關鍵[13]。
脛骨高位截骨術和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上使用率較高的兩種手術方式,眾多報道對二者進行了多方面的對比分析,其中脛骨高位截骨術通過調節膝關節的力線進行治療,保留患者的膝關節,對關節內的軟組織影響較小;全膝關節置換術是重建手術,通過人工關節假體來代替磨損軟骨,從而恢復膝關節部分功能[14-15]。本研究中,研究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達94.44%,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在術后3和6個月兩組Lysholm膝關節評分和關節活動度均較術前明顯升高,研究組較對照組升高更明顯;說明脛骨高位截骨術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更佳,并且患者術后的膝關節功能和活動度恢復更好,與李先志和徐軍鵬[1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實了脛骨高位截骨術的療效更好。分析其中緣由,可能為全膝關節置換術在重建的同時,對關節內外軟組織也造成了一定影響,除患者本身有不適感外,還會影響關節穩定性,而且不能完全恢復膝關節的生理狀態;另外,術后人工關節容易出現相關的并發癥如假體松動、感染等[17-18]。脛骨高位截骨術除能有效維持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外,還能恢復某些患者的重體力勞動能力[19]。本研究還發現,兩組在術后均有并發癥發生,但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了脛骨高位截骨手術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脛骨高位截骨術與全膝關節置換術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佳,均能改善Lysholm膝關節評分和關節活動度,但脛骨高位截骨術的臨床療效和改善幅度更為顯著,且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安全性較高。